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8类三维旋转球的出现概率是多少(8类三维旋转球的出现概率怎么算)

导语:8类三维旋转球的出现概率

8类三维旋转球的出现概率

前文介绍了4种斜向拍形可以打出8类三维旋转球,本帖谈一下各类三维旋转球在打球过程中出现的实际概率。

一 8类三维旋转球中出现较多的是斜向拍形向前摩擦打出来的四类,即旋转轴前高后低的上旋球和旋转轴前低后高的下旋球。它们就是向前上方拉攻打出来的左逆上旋、右顺上旋球;向前下方搓削打出来的左顺下旋、右逆下旋球。道理很简单,我们回击来球必须让其反向飞回对方台面,当然就应该向前挥拍对来球“迎头痛击”。向前挥拍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能将向前的撞击力和向前加力摩擦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出球达到又转又快的完美效果。而向后挥拍显然缺乏向前的撞击力,较难达此目的。所以,实战中大量出现的三维旋转球都是向前挥拍打出来的四类旋转球。显然,向前上方拉攻和向前下方搓削是最自然、最有力、最有效的挥拍击球方向(图1)。

下面看看分别是哪些击球技术动作能打出这四类旋转球(以右手持双面反胶横拍为例)。

1 旋转轴前高后低的上旋球

它们由球员向前上方拉攻产生,其中正手拉攻产生左逆上旋,反手拉攻产生右顺上旋(图1)。这是出现最多、威力最大的两类上旋球,特别是正手拉出来的左逆上旋球。包括正、反手前冲弧圈(前冲力强、上旋强)、加转弧圈(前冲力一般、上旋强)、侧拐弧圈(前冲力较弱、顺逆旋强)、侧旋弧圈(前冲力一般、左右侧旋强)、攻球(前冲力强、旋转弱)、滑板攻球(侧旋较强)、挑打、快带(借力)、反撕、拧拉、拨球、推挡、推攻等等,还有正、反面砍发上旋球均属此列。很明显,这两类上旋球几乎囊括了绝大多数强力进攻手段和击球技术。

(1)左逆上旋 正手攻球、拉球、快带、反面砍发上旋球、

(2)右顺上旋 反手攻球、拉球、快带、快撕、拨球、推挡、拧拉、正面砍发上旋球、推攻

2 旋转轴前低后高的下旋球

它们由球员向前下方搓削产生,其中正手搓削产生左顺下旋,反手搓削产生右逆下旋(图1)。这是出现最多的两类下旋球。包括正、反手台内搓球、摆短、劈长、台外削球、常规发下旋球、切搓、捅搓、铲球等等,还有勾手兜削和反拍面兜削打出来的所谓下旋‘弧圈’球(图2,截图取自王开乒乓)均属此列。所以,大多数常规防守、控制技术都会打出这两类下旋球。

(3)左顺下旋 正手搓球、削球、摆短、劈长、发下旋球、捅搓、铲球。

(4)右逆下旋 反手搓球、削球、摆短、劈长、发下旋球、捅搓、铲球。

估计,这四类三维旋转球要占击球总数的百分之七八十。

二 出现较少的四类三维旋转球是四种斜向拍形向后摩擦打出来的(旋转轴前低后高的上旋球和旋转轴前高后低的下旋球)(图3),这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向后摩擦制造出来的旋转球很难形成向前回球过网的合法击球。所以这四种三维旋转球只能在较特定的情况下(一般指低手位、高手位出球或改变拍形角度等)才能打出来,出现机会要少很多。不过在通常手法发上旋球的时候,无论正手还是反手发球却基本上是这两种旋转球(左顺上旋、右逆上旋)占主导地位。而剩下的左逆下旋和右顺下旋球就真的很少有机会出现了。这些较少出现的三维旋转球共同特点是大家见得很少、球速不快、弧线奇特、行为陌生,稍不留意就会发生判断错误、容易吃转。比如正手高位砍发的下旋球属于右顺下旋球,而普通正手手法发出的下旋球却属于左顺下旋。

下面看看分别是哪些击球技术动作能打出这四类旋转球(仍以右手持双反胶横拍为例)。

3 旋转轴前高后低下旋球

(5)左逆下旋 反手高位砍发下旋球、高位砍削、

(6)右顺下旋 正手高位砍发下旋球、高位砍削、正手勾手发下旋球、

4 旋转轴前低后高的上旋球

(7)左顺上旋 正手发上旋球、左手持拍低位兜拉上旋球或放高球

(8)右逆上旋 反手发上旋球、正手低手位兜拉上旋或放高球(图3)、

值得一提的是,砍发球与正常发球的旋转类型并不完全相同。砍发球的旋转轴多是前高后低,而普通发球的旋转轴多是前低后高,恰好相反。比如砍发的上旋球很多对手都会吃转,一是因为砍发的上旋球更转、球速更快,二是因为它与常规手法发出的上旋球性质不同。常规正手发的多是左顺上旋,而正手砍发的是右顺上旋。对手如果(错误)搓接笔者砍发的上旋球,球往往很夸张的大幅度向右弹跳飞出界外。

小结:前四类三维复合旋转球出现机会很多,是最重要的旋转球类型(左逆上旋、右顺上旋、左顺下旋、右逆下旋)。值得重点关注、悉心研究。后四类三维复合旋转球出现机会较少,可作为冷门兵器和特种储备技术加以运用。

(如果部分球友实在觉得三维旋转辨别不清,权宜之计就是把这8类旋转球名称中间的顺字或逆字去掉,就变成了大家熟知的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四类旋转球了。但心里必须有数,前四类和后四类同名的旋转球不是一回事。比如前四类和后四类都有左上旋,其实它们是两类不同的旋转球。)

本文内容由小思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