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江都大桥古镇旅游(扬州江都大桥镇属于哪个区)

导语:大桥古镇,曾名“白沙”续一(扬州江都大桥镇)

大桥镇曾名“白沙”。但是,由于府志,县志均未有载,故对此说存有争议。现在,笔者将近年来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罗列出来,以证此说。

一,维扬东乡袁家巷袁氏从居“白沙之南”到“白沙袁氏”。

在大桥镇东大街之南,与童兴村隔河相望,有一个叫“袁家巷”(又名袁家湾)的村庄。袁家巷原属中闸乡慈云村,现属大桥镇童兴村。

在袁家巷,居住着一群袁氏族人。据《袁氏族谱》载:他们的先祖是于明代从浙江鄞县迁来的。康熙二十二年《袁氏重修族谱说》云:“因失其籍”,袁氏以“宋季爕公奉为始祖”,历四世,“始迁维扬,入籍江都,筑坞于邗东白沙之墟,名其地曰袁家湾”。

又据《袁氏重修族谱序》云:“其先肇自爕公,世居鄞县,历四世而生福海公,迁于维扬东乡白沙之南,曰袁家湾居焉。爕公之前,屡经兵燹,旧谱失传,有讳楞者,缀残烬之余,创立宗谱……”。

从上述袁氏重修族谱的序与说可知:袁氏于明代从浙江鄞县迁来维扬邗东白沙之南,筑坞于白沙之墟。墟,集市,村落,场所的意思。这足以说明,袁氏刚迁来时,“白沙”,与称为“柴墟”的泰兴口岸一样,也是一进行商品交易的集市(镇)了。

而道光十一年(1831)《袁氏八修族谱序》曰:“岁在重光单阏,余馆于白沙之袁氏主人玉符先生。一日,出其家谱示余曰,此吾家七修之族谱也。今将八修,请为之序。”

同治四年(1865)《邗东袁氏重建宗祠暨九修族谱跋》曰:“白沙袁氏为邗东望族,其先世自爕公而下,历今廿余传,宗系源流,莫不条分缕析……”。

这里,需要特别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家谱中对袁氏的提法在晚清时出现了重大变化。从“迁于维扬白沙之南曰袁家湾”,到清代道,咸,同年间的直接称为“白沙袁氏”,“邗东望族”。这是什么缘故呢?原来,这是由于袁氏家族在这期间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袁氏家族,本是居住在“白沙”(大桥镇)之南的乡间袁家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袁氏家族中有不少佼佼者陆续移居到童家巷所在的大桥镇东大街的地面,从事起商品交易。尤其是在经营米业贸易的生意中发家致富,相继建起了多幢三开间(或明三暗四,明三暗五)前后四,五进的深宅大院(至今犹在)。其时,曾有“袁半街”之说!这时,大桥镇上的袁氏家族与徐氏家族一起,已经成为继清初的汤,顾,肖,朱,四大望族以后的二大望族之一。

尤其是在道光十一年(1831)维扬大水时,“淫雨为灾,大桥西南数十里村落悉没于水”。这时,大桥镇经营油蔴业的徐亮,与米商袁国璜等士绅,率先组织救灾。其中,徐亮,袁国璜带头各捐出一千五百缗,并共同设局劝捐,组织小船,多次亲自将赈灾的麦饼一一送到灾民手中,救活灾民无数,得到县衙嘉奖。

袁国璜之子袁玉成(与八修谱序中的玉符先生同辈)在得到江苏省布政使司专门发给他个人的外出采买粮食的执照后,又冒着生命危险,不辞劳苦,去外地采购粮食,以平抑米价,保障灾区粮食供应,让居民与灾民安然度荒。至此,袁氏家族在大桥镇群众心目中威望骤增,有了相当的社会地位。

这样,袁氏族谱在记载上便发生了重大变化:袁氏成为“白沙袁氏”,袁氏家族也就成了“邗东望族”。这“白沙袁氏”中的“白沙”,自然是大桥镇了。 (朱毓麒 戴启程)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彤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