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育儿

诸吕之乱是什么(诸吕之乱历史真相)

导语:诸吕之乱是如何发生的?探究这场大动乱背后的真相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司马迁《史记》当中未将汉惠帝刘盈归于本纪,而录《吕太后本纪》,在中国古代史书中,本纪指的是皇帝传记,这是司马迁以史实为本排列的次序。

可见吕后虽非是帝王,但权利已凌驾天子之上。

吕后逝世后,诸吕秘密谋划夺刘氏江山取而代之,后陈平、周勃等人剿灭诸吕,稳固了刘氏江山,这就是所谓的“诸吕之乱”。

这场大动乱是如何发生的?又是什么原因让诸吕选择“谋反”?

一、史学界关于“诸吕之乱”的争议

关于“诸吕叛国”一事,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者认为吕后扶持外臣上位意图谋杀功臣以篡权夺位;

一者认为吕后扶持外戚只是想维护刘氏天下,没有夺权之心。

这两种说法各有所依,但其中究竟还需深入分析。

第一种观点认为吕氏有谋权篡位之心,依据主要是“安刘必勃”。

《史记》中记载,刘邦临终时向吕后交代身后之事,吕后问萧何死后谁堪当丞相之职,刘邦答曹参,吕后问次,刘邦说:

“王陵可以,但王陵缺少智谋,陈平可以辅佐他。陈平智略超逸,但不能独自担当大任。周勃为人憨厚缺少文采,但安定刘氏江山的人一定是周勃,可以让他作太尉。”

如果把这件事和后来刘家功臣剿灭诸吕放在一起比较,很容易得出吕氏谋上作乱的结论,但这实际上这中间有矛盾之处。

首先,如果刘邦认为安定刘氏的人非周勃莫属,为什么不将周勃召至塌前委以重任,反而将重担交付给吕后?

其次,吕后若有谋反的心思,刘邦已经说过安定刘氏的人选是周勃,后来为什么还会重用周勃?

关于吕后没有篡权之心这一点,有不少学者研究过,其中赵翼的观点颇具代表性。

他说吕后不想以吕氏取代刘氏,原因之一,吕后对刘邦口中的“安刘之臣”非常信任,每每委以重任。她与汉惠帝刘盈的关系很好,刘盈在位时也没有颠覆刘氏政权。

原因之二,吕后之所以扶持诸吕,最大的原因是汉惠帝死后,吕后本人没有儿子可以匡扶上位,她害怕自己去世后吕家人受到欺负。

这两种说法各自有道理所在,要让问题更加明了,必须搞清楚一个问题,刘邦托付吕氏时所说的“安刘”是什么含义?是安定整个刘氏子弟的政权还是安定刘盈这支政权呢?

吕氏有谋乱之心的观点中,“安刘”指的是安定整个刘家江山,而认为吕氏没有作乱的想法则是从安定刘盈这支嫡系政权出发。

二、吕后政权的性质

要想弄清楚“安刘”的含义,必须了解吕后政权是一个什么样的政权。吕后虽以太后身份临朝十五年,但她的临朝与其他时期的“女主干政”性质不同。

女主干政是指后宫依附皇权参与到国家管理中,实际上这种情况在汉初的皇室中是不可能发生的。

第一,有限皇权。众所周知,汉初的官职名位是论功行赏所得。

不但在汉室天下没有安定时有这样的规则,就算大局已定时刘邦集团内部仍然普遍持有这种看法,刘邦能够成为权力最高的皇帝,是因为他在建立汉朝中功劳最大。

《汉书》中对封赏有详细说明,当中指出,功劳最高的人担任皇帝,次之诸侯王、列侯等等,按照功劳大小一一排列次序。

这份诏书还说到天下是英雄豪杰共同打下来的,应当公平分配,所以当时的君臣实际上是契约关系,皇权并不是绝对的。

第二,封爵之誓和白马之盟。白马之盟具体是什么样的操作在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但在惠帝刚刚即位时,吕后想让诸吕作王侯,王陵在朝堂上坚决反对时提到:

“高祖刑白马盟誓说过‘不是刘家的人称王,天下人要一起攻打’,现在让吕家人作王侯,这不符合当时的盟约。”

《史记·周亚夫传》中也提到白马之盟,当时窦太后想让景帝封皇后的弟弟王信为侯王。

景帝问周亚夫意见时,亚夫也提到:“不是刘家人不能称王,没有功劳不能作诸侯,如果不遵守约定,天下的人都会共同攻打。”于是景帝作罢。周亚夫提到的约定便是前面王陵所说的“白马盟”。

司马迁在《诸侯王表》中记载:“汉高祖末年,不是刘氏子弟称王的人,如果没有一定的功勋就做了诸侯王的,天下人一同诛杀他。

”虽然司马迁没有明确指出这段盟约与白马之盟有关,但根据王陵、周亚夫的话可以推测这段话就是白马之盟的内容。

封爵之誓是刘邦对功臣论功行赏的承诺,而白马之盟则是功臣对刘邦保住刘家江山的承诺。

通过盟誓,皇帝与功臣之间达成一种约定,皇帝行使权力封功高者为侯,保后代无虞,功臣们则要终于刘氏皇权。

从盟、誓来看,皇帝与功臣之间没有居高临下的感觉,而是立于平等之地,这反映出刘邦之时的皇权是相对的,不是完全的中央集权。

第三,吕后政权的性质。在当时论功行赏的规则下,功臣们怎么会容忍吕后干政?事实上,吕后掌权也是论功排次的结果。

首先,吕后在当时的地位很高,她有令人折服的事功,刘邦在位时就已掌握大量权力,功劳和地位使她的执政趋于合理化。

其次,拥有双重身份的吕后使她在刘邦当政期间就与朝中功臣颇有渊源。如刘邦废太子之时,吕后有代表功臣利益的一方面。

再次,吕后执政时期和刘邦建立汉王朝时,功臣们对他们的态度有相似之处,吕后论功封赏,履行封爵之誓,功臣们却没有履行白马之盟,所以吕氏政权一步步扩大,危及中央政权。

既然吕后政权是论功排次的结果,就不能将他们看作外戚,实际上他们和刘氏子弟有同样的身份,那么吕氏乱权的说法是否正确呢?

三、诸吕之乱

所谓“诸吕之乱”是说吕后及其家族企图谋权篡位,在吕后逝世后付诸行动的行为。

实际上这是安抚功臣的说法,既然吕氏政权是论功排位所得,那就所谓的谋权篡位便是不实之说,何况吕后后来的做法也说明她没有谋权的动机。

诸吕之乱的实质实际上是刘氏子弟和功臣集团为了重新分配中央权力发动的一次流血事件,不是所谓的保护刘氏政权。

在汉初这样的事屡见不鲜,每一任皇帝去世,这个问题都会再现。诸吕反叛的实质是当时功臣拥有的权力很大,没有他们的允许,没有人可以登上最高位。

在吕氏集团被诛灭后,功臣们的阴谋仍在继续,他们诛杀汉少帝,迎立自己心中最合适的人选——刘恒。

那么是什么促进刘氏子弟与功臣集团互相勾结,引发这场流血事件的原因是什么呢?

汉惠帝去世后,吕后当政实际上已是论功排次的结果,这时候的吕后已不再是功臣集团中的一分子,吕后扶持的吕氏集团与功臣集团发生利益冲突。

第一,她剥夺丞相权力。自从汉朝建立,担任丞相的一直是功劳大、位次高的人,如萧何、曹参等。

到惠帝六年,丞相权力被一分为二,共同处理朝政,此时王陵担任右丞相,陈平担任左丞相。

没过多久,吕后就将王陵贬为太傅,更将陈平架空,让自己宠幸的审食其担任左丞相处理政务。

左、右丞相中,以右为尊,在论功行赏的规则下,吕后却让无功劳可言的吕产身居相位。

这显然不合时宜,而且比左丞相位次更高的右丞相还无事可做,必然引起功臣们的不满。正是这次封相罢相,为功臣集团铲除吕氏集团埋下祸根。

第二,封侯封王违反封爵之誓。汉初是讲求战功的年代,为汉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臣子们在战场上竭力拼杀才得侯位,吕禄、吕产却因裙带关系就能与他们居于同样的位置。

而且吕氏封的爵位并非空设,这些没有功劳的吕家人会介入到朝政当中,无功的吕产手握兵权,功勋卓著的周勃手无寸铁,功臣们当然不能容忍。

吕后的这些做法早已引起功臣集团的激烈反对,但是由于他们内部不团结再加上对吕后的畏惧,所以一直按兵不动。

直到吕后去世后,陈平才从陆贾之说与周勃合作,于是功臣集团再次凝聚,诸吕之乱伊始。

其实在吕后去世之前,她就预感到朝堂中即将发生政变,临终遗诏赐金诸侯王,希望缓和矛盾,但她没想到,这次动乱竟从刘氏宗族内部发生了。

结语

综上所述,所谓的“反叛”事件实际上是子虚乌有,实际上是刘氏宗族和功臣集团为了各自利益发动的一场政变。

对刘氏而言,在力量逐渐壮大时,他们需求更多的利益,对功臣而言,他们希望集团内部的权力重新分配,两者目标一致,一拍即合,于是“诸吕之乱”发生了。

参考文献:《史记》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萱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