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踏雪飞鸿释义(踏雪飞鸿是成语吗)

导语:踏雪飞鸿:忍辱

《心经》第一段开宗明义:“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其中,“波罗蜜多”的意思是指从烦恼的此岸到觉悟的彼岸之法。具体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又称为“六度”。忍辱是一种修行,主要是度脱世人在遭逢耻辱之境时而生的嗔恨愚妄之心。在六度之中,惟此最难。

人之受辱,或咎由自取,或因之无妄,有轻重隐显之分,可堪难受之异。但辱境乍现,嗔恨烦怨随之而来。佛家云:“一念嗔起,八万障门开。”而嗔恨愚妄,皆因无明。是故,嗔心始发,恨意即起,愚念频生,妄行不已。轻者,谤亲毁友,伤人害己;重者,祸国殃民,罪大恶极;更有甚者,堕入魔障,亡身灭义。所以佛说:“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

临耻经辱之际,须用忍。忍者,心头之上一把刀。关于忍辱之说,中国文化中似有儒释道三派,其中以释家的说法最为详细和佳妙。忍辱之法,由浅至深,有事忍、观忍、理忍、慈忍、慧忍五种不同观照自身、出离辱境的层次。

第一,事忍,也称为生忍和力忍。即每当被辱之境到来之时,须坚强和自信,不卑不亢,生压力抗,不回避,不计较,不抵抗,不烦恼,把忿恨之心缓解、安定下来,虚己下人,化辱为无。

第二,观忍,亦是缘忍,即以因缘之观而忍。辱境现前,当静心观照,究因辨果,勘明所受羞辱的缘由始因。返照之后,发现如是无故受辱,则视其为前世因缘所致恶果,今生随业受报;反之,则作救赎还债之想,心生忏悔之念,不起嗔怨之尤,以此领悟人生悲苦真谛,逆来顺受,辱没债消。

第三,理忍,即以智慧之光、理智之性而忍。辱现耻加,毁至誉亡,心挫面折,生不如死。此时,尤当理性湛然,格局超远,心存所志,襟怀所负,去戚戚之忧,升汲汲之盼,能屈能伸,浮沉自若。于是,毁如圭臬,辱似良药,面之无愠,受之不燥。

第四,慈忍,以慈悲之心而忍。即每逢辱境到来,兴起无缘大慈,发出同体大悲,不生嗔恨怨尤之心,不行对峙报复之为,怜愚悯痴,以德报怨。以此教化冥顽,使之断恶向善。故能否极泰来,去辱迎欢。

第五,慧忍,又称空忍,即以空性之慧、无我之念而忍。当辱境发生,用空性智慧来观想照察己身物象,缘起性空,明心见性,不住心,去我执,等观荣辱,同体毁誉,无挂无碍,无虑无营。我既不存,辱何可依?

至于儒家,当然是以孔孟之道为正宗的,《论语》上的“小不忍则乱大谋”一语中的。而道家的忍辱之论,在《阴符经》上有句“安莫安于忍辱”,意思是“最安全的莫过于忍辱”。相比之下,佛家认为忍辱是让自己能够离苦灭哀、涅槃重生的最妙法门,是为了向上次第精进而达般若智慧的境界;而儒道两家则是以此为手段,或为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谋”,或为苟全性命于乱世而求一己之安,并不看重忍辱本身的价值。

且不论儒释道三家关乎忍辱观念的优劣,但能忍辱者,必定是大智大勇之人。为此,苏东坡说:“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大,而其志甚远也”。

但唐杜牧《遣兴》有诗云:“忍过事堪喜,泰来忧胜无。”诚然!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与我联系,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里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