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文人画家的炙热,雪景山水画,是运用了何种方法?

晋代是山水画萌芽的时期。从古至今,深受文人与画家所喜爱的雪景山水画一直是炙手可热的选材之一。它所展现的荒凉、冷淡、寂静之感饱含深层次的内涵以及审美价值。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因景致的特殊变化而不同于春夏、秋等题材。同时唐朝开始流行绘画冬季雪景山水画。但在宋代所画的山水画寒意最为强烈。

一、借地为雪-----留白法

王维在《山水论》中提到的“冬景则借地为雪”,“借地为雪”就是山水画中最基本的技法之一——留白法,常用于画雪景。作为“南宗画派”鼻祖的王维在留白技法上是最有发言权的。他的绘画思想和实践也多被后人所用,留白法一直沿用到宋代并加以改变。

文人画家的炙热,雪景山水画,是运用了何种方法?

唐代张彦远认为山水中有五种色彩,会随着天气气候以及季节的不同呈现出的颜色也会不一样,如果用墨来表现变化的特征,就会产生青色、青绿、赤色、雪白等效果,就不必使用一些辅助颜料的帮助。

可以说墨色中的“五色”代替了色彩,形成了独特的绘画方式。五代时期的荆浩推动了“水墨”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它成为绘画最重要的方式。在中国传统历史的大背景下,“留白法”成为北宋绘画雪景山水画必选的方式。

雪景山水画最主要的便是雪,山脉被大雪覆盖,人视觉上只有白茫茫一片,从而会关注雪消融后的美景色彩,雪积的程度画家会通过“无墨”来表达,通过水墨的不同程度来表现孤山寒林的寂静严寒的环境,用水墨来绘雪景,用留白来传达雪景意境。

文人画家的炙热,雪景山水画,是运用了何种方法?

北宋雪景山水画中多数是以此方法来营造氛围的,例如郭熙《幽谷图》,这幅图在构图上可以说是别出心裁,画面画在横窄竖长的画卷上,画中布满陡峻的山石,岩石穿插着多株寒树,一股股清泉从石头狭缝处流出,郭熙画山时用的是淡墨,用浓墨勾画寒树,渲染出幽静之美,以简笔描绘壮阔的气势,用最少的景挥洒最长意境,投射出一种独立特行、超凡脱俗的艺术风格。

通过留出底色来表现山水、峰峦、林木、屋宇上的雪意。郭熙在《林泉高致》记载道,雪色使用淡浓墨来刻画雪的深浅。通过他在《幽谷图》中论述,认为想让雪的场景变得自然,就要借助水墨的深浅进行晕染,把握墨色浓淡程度,将墨由深到浅的过渡与背景色相融,这样产生的雪就很自然。

文人画家的炙热,雪景山水画,是运用了何种方法?

二、弹粉法

弹粉法主要用在表现雪景方面,这种方式最多表现在小雪的一些题材中,增添画面的朦胧感。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提及了弹粉法,可以说是最早涉及的论著,此论著记载道:“古人画云多未为臻妙,若能沾湿绢素,点缀轻粉,从口吹之,谓之吹云。”宋代画家的不断尝试和探索,将此法运用到雪景山水画中,雪景山水画的技法应运而生。弹粉法的具体做法为小幅作品则用手“弹”笔杆头便能出现雪的效果,而大幅作品需要刷子或是粗笔进行“甩”,这种方式产生的雪很是自然,不同程度的雪用弹粉法展现出的效果也会不一样。弹雪法用甩、弹的方式画雪景,既能产生大雪纷飞的效果,又能产生雪纷飞的朦胧之感,自然弹出得雪有大有小,加强了雪的层次感以及节奏感,画面更加统一自然。

文人画家的炙热,雪景山水画,是运用了何种方法?

北宋画家赵干所作的小幅雪景《江行初雪图》,画家采用弹、甩的方式展现小雪的场景,自然飘落的雪花衬托出画面的寂静荒凉之感,画面中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使得画面在一片肃静的雪景中饱含活力的景象。

三、点染法

李营丘《山阴片云图》所创作的山水图,地面用的是赭石,表面留有雪痕,雪痕处点缀了一些树枝和叶子,用的是点染法,这一方式是李成常用的。雪景山水画采用点染法可以加强雪意,与留白为雪的方式不同,这种方式可以增添画面感。

文人画家的炙热,雪景山水画,是运用了何种方法?

唐岱《绘事发微》记载了画山水画时需要注意四季变化以及阴晴不定,不同状态的景物所画的风貌也会不一样,所以需要通过颜色来区分不同状态的景物,水墨虽然很奇妙,但还不足以达到区分的程度。与此同时使用颜色时需要注重用色淡雅,如果用的颜色太过厚重感,水墨在此衬托下反而失去了水墨画该有的灵气,所以最佳的效果便是色中有墨,墨中有色。

因此,在具体操作上把握用粉的量,粉量点到为止,不要抢了水墨的主导位置。点染法并不是单独使用的,往往是和弹粉法结合,这样画出的雪景山水画更加灵动,王诜《渔村小雪图》在处理山头上就采用了两者的结合,巧妙的用少量白粉产生雪意,然后在山头的树木上采用点染法加以装饰,增添画面的趣味性,强化了冬日雪的冷意。

文人画家的炙热,雪景山水画,是运用了何种方法?

四、敷粉法

宋人邓椿在《画继》评价李成的山水画:“水天空处皆以粉填为一奇也,俗人不可论”,李成所画的作品在画面中大面积的使用敷粉法,无论是山峰树木还是天空流水,都用了“粉”,大面积使用“粉”很容易让画面看起来很庸俗,但是李成完成的成品效果并不俗气,这种方式在当时是一种特殊的技法。

李成采用此法的图没有传世之作,敷粉法常用在着色,尤其是北派设色山水画,例如《京畿瑞雪图》,此图的纸张形状为扇形,内容上描绘的是北方山林中矗立的行宫,整幅画上了颜色,在山体、用金边勾勒殿堂,山顶以及殿顶上方的雪用白粉进行装饰,山的暗面点缀了一些青绿色,黑白分明减少了寒冬的严冷,而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以及活泼性。

文人画家的炙热,雪景山水画,是运用了何种方法?

五、烘染法

在画雪景作品时烘染法是非常必要说到的,烘染即烘托,其目的主要是更好的将雪表现出来,《小山画谱》中强调空白处以及白色花朵展现的方式,是通过在他们的四周处点缀一些青色,然后用水进行晕染,最后白色在青色的烘托下就产生了白花的效果。通常水和田地在雪景山水画中的色调较暗沉,大部分是因为天气阴暗的原因,也有因为在白雪的衬托下显得暗淡。

对生动意境的产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山水纯全集》中将画面分为阴阳两面,用墨的淡浓来区分,凹的地方为阴面,凸的地方为阳面。画面中产生的意境可以归功于画家的亲身实践。

文人画家的炙热,雪景山水画,是运用了何种方法?

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记录了一些烘染的技法,这些技法有的是前辈留下的宝藏,经过郭熙反复推敲加上自己的实践总结,如“渲”、“刷”、“捽”、“擢”、“点”等都是借助水与墨用笔进行烘染的技法,其中点是由笔尖点缀的用法,可以画人物细节以及树叶上的斑驳。

用笔牵引于画纸上叫做“画”等方式,描绘得极为细致。清代沈宗蓦在《芥舟学画编》生动地介绍了冬季风景的色彩画法,认为冬天的景色是暗淡的。所得有的景物除了竹子、松柏其他的叶子应该使用老绿,剩余的用淡墨进行渲染即可。

冬景可以先用墨来勾勒,展现出冬季的气韵后,就可以用淡墨进行绘画。大部分雪景图为阴天,也有少数的晴天雪景图,如《渔村小雪图》等。很多山水画以江南水乡为背景,江南水天一色,衬托出雪的干净明亮,展现了积雪的场景,淡墨的烘托强化了山水之间的明暗对比,从而强化雪意。

文人画家的炙热,雪景山水画,是运用了何种方法?

实际操作上使用卧笔侧锋并加入清水进行渲染,注意墨的浓淡程度,在云水的结构处少量多次的渲染,这种处理方式有助于光感的出现。淡墨晕染能抓住雪景的特色,传达了澹泊之意,此意来源于道家《老子》做题出的“淡兮,其若海”,表达了淡泊名利,心胸宽阔的意境。雪景画利用渲染来表现画面的自然纯真。顺用自然所作的雪景图添加了一份萧条之感。峰峦叠嶂,多个屋宇,都是用焦墨笔,每一笔如铁丝般细密。空白的地方用淡墨进行渲染,严寒积雪给人一种寒气逼人。又是一幅巨作雪景,用笔痕迹粗狂圆润,展现人的磊落奇伟。

《雪景寒林图》是范宽的代表性作品,是历代雪景山水画的巨作之一。描写雪的技法采用的是唐代流传下来的方式。此图所描绘的雪景地处关中。山高耸入云且稳重浑厚。画面描写大雪纷飞后的场景,山峰耸峙,寒气逼人的小溪,散发出严寒之感。无论是寒林还是村屋都是寂静一片。

文人画家的炙热,雪景山水画,是运用了何种方法?

积雪风霜以及烟雾飘渺的效果是通过淡墨渲染出的,为画面营造出萧条、寂静、深沉与严寒的雪意。欣赏画的初见便是寒林,前景的寒林百态强健,为严寒的冬季添加了活力。

《雪景寒林图》范宽把烘染用到极致。整幅图无论是天空还是水都用了墨渲染技法,但每一渲染都注重层次感。除却天空水,山顶、桥面、石块以及屋顶的积雪采用了留白的方式。被誉为“画山画骨更画魂”。刘道醇称其“气骨”,是写山真骨的体现。

范宽笔下的《雪山萧寺图》给的印象是人如其画、画面的意境稳重、饱含中正、严宽之态。画面中严密精细而又没有多余装饰的描绘,会产生一种无法言语的情感感受,初次观赏时就会阒然来临。

文人画家的炙热,雪景山水画,是运用了何种方法?

绘画其实是指画家需要真是描绘景象的本质特征,而笔墨语言只能描绘其形态而忽略了它的气质所在。因此雪景山水画用“粉”来塑造雪景,这只是一种追求形似的方式,而忽略了景物的神似,在古代画家中并不提倡使用其法,所以这种技法是作为绘画辅助作用。

总之古代雪意境的方式还是以水墨晕染以及留白为主,用“粉”的作品是极少的。明李流芳体验最深,古代画家画雪景时,绘画树木和岩石用淡墨,水流和天空用粉填,与用墨者所化形态的目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