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育儿

“齐王韩信”是否延缓了楚汉战争的历史进程?

“齐王韩信”是否延缓了楚汉战争的历史进程?

先说结论吧:韩信从伐齐、被封齐王到出兵南下,即前204年10月-前203年10月一年多时间内的一连串行为,实质是延缓了楚汉战争的历史进程,即如果韩信不请求自立齐王,而是在平定、统合齐地后即迅速发兵参战,和刘邦彭越英布来个四面围攻,那么项羽集团的覆亡,大概率要比史实更早。

但是,历史之所以如史实这般上演,肯定有其原因。《中国军事通史》对此做出过解释,即这一年中,整个刘邦集团内部出了问题,有了严重内部矛盾,说白了,就是韩信自立、彭越不动。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韩信要自立、彭越打死不动?

我的观点也很明确,这事主要怪刘邦。因为刘邦往小了说是做人不厚道,往大了说,则是背叛了“下邑对”对韩信、彭越所做出的承诺。

下邑对时,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山东之地他“捐”了,韩信彭越英布你们哥仨给我上,只要干掉项羽,山东由你们分,谁打下来就算谁的。

具体到韩信,事情可能要更复杂一点,其实两人之间的关系从拜将之后一直挺好的,但是“修武夺军”这个事件,严重伤害了两人之间的感情。

这个事件的背景是刘邦荥阳成皋主防线几乎被项羽突破,在此之前,他早就命令韩信张耳带领赵军前来救援,但是直到荥阳失陷、成皋岌岌可危,韩信也只是驻扎或者才赶到黄河以北的修武。

这期间俩人肯定打过无数“电报战”,刘邦肯定是以催促、指责为主,而韩信张耳,自然也有各种理由推脱,当然主要是韩信与刘邦有战略分歧,他不愿赵军投入主战场,而是要留下继续平定赵地。

既然是战略分歧或者其他理由,事先就很难说谁对谁错。

但是,刘邦以违反常规、偏执激烈的“修武夺军”方式,直接抢过了韩信张耳的赵军,并把韩信张耳划为“编外”人员,去治理赵地、重新募兵。

这个事件的过程与结果,韩信肯定是相当恼火的,作为传统封建时代的落魄贵族,韩信自然有“士”的脾气,也许从这一刻起,刘邦韩信之间“鱼水之欢”的关系就一去不复返了。

当然,刘邦既然这么做,本身就是危急之下气急败坏的过度之举,摆明了也是宁愿得罪、舍弃韩信也要夺到兵权,相比一将难求,他更在乎赵军数万人马。

如果没有“修武夺军”,或者两人之间的处理方式更温和、沟通到位,也许历史走向会是另一番走势。但是,几乎可以肯定,韩信此后就有了“自立”的想法,起码要摆脱刘邦随时可以命令他的被动、受气局面。

机会说来就来,因为郦食其的外交操作,韩信获得了千载难逢的“突袭”齐国历下大军的良机。这个事情,后人总说韩信是坑了郦食其,其实这更多是一个误会,作为军事家,韩信李靖都知道机不可失,而郦食其最终也是选择自主牺牲。而对刘邦集团来说,一个答允联盟(而非投降)的齐国,相比直接攻灭、掌控在手上,哪种利益更大,无需赘言。

那么,韩信是打算拿下齐国就自立么?虽然大概率如此,但实际却是无风不起浪。

刘邦于前204年11月干了件重要的事,他把张耳封为赵王了。注意这个时间点,此时韩信已经干掉齐国历下大军、灭亡齐国在即,而且很可能也取得了潍水之战的胜利。

而在前204年8-9月,彭越和刘贾等人一起大肆出击楚国后方,强迫项羽再次离开成皋前线,客观上帮助了刘邦取得收复成皋的重大胜利。

但是,对于韩信、彭越的这些最新贡献,刘邦是怎么做的呢?他居然封了张耳为赵王,就算张耳戏下时就已经是王,但他之后对刘邦集团的贡献,如何能够比得上韩信和彭越?下邑对时刘邦又是怎么说的?

关键是,刘邦封了张耳之后,就没有下文了,估计韩信彭越都在眼巴巴地望着,是不是张耳封王后,就该轮到自己了?

所以,刘邦这一阶段的根本问题是,他没有真正处理好跟韩信、彭越的关系,犯了赏罚不明、自行扰乱内部的组织错误。

而几乎坐拥整个齐地的韩信,此时也终于有了底气,但他还是很客气,只是申请“假齐王”,说白了,就是试探刘邦的度量与诚意。

要是没有张良、陈平的劝阻,依照刘邦的性子,接下来的韩信,可不仅仅是“是否加速灭项”的问题,而是更可能多出一个项羽即“三王并立”的复杂局面,后续会怎么样,天知道。

我们可以回顾下韩信的升职经历,汉中时以“大将军”起步,稍后指挥还定三秦,让刘邦重返关中;灭魏前升为“左丞相”,之后搞定魏、代、赵三国;灭齐前升为“相国”,稍后平定齐地。

那么,按照这么一个正常“规律”,如果刘邦主动提出分封韩信为“齐王”,接下来韩信是否就会主动来打项羽,以报答刘邦的封赏?

恰恰是因为,刘邦没有主动封赏,而韩信又请求封王,这让两人反而加重隔阂,刘邦是不爽,韩信自然也像张良后来说的,“齐王信之立,非君王意,信亦不自坚”,这不是凭空多出来的集团内部矛盾么?

刘邦彭越的关系,实质也是如此。张良同样说:“君王以魏豹故,拜越为相国,今豹死,越亦望王,而君王不早定。”说白了,早就该封了。

韩信被封为齐王后,尤其是前203年7月,一直贡献寥寥的英布被封为淮南王,彭越这就更郁闷了,自然不会再有啥配合刘邦的积极性。

所以刘邦这一阶段最明智的做法,其实是主动提出封王封地,以此换取韩信、彭越、英布的继续大力相助,这才应该是当时刘邦集团内部矛盾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张良作为“下邑对”一路走来的见证者和旁观者,对此无疑心知肚明,刘邦撕毁鸿沟之约、固陵战败后,张良向刘邦所说的那些话,其实是委婉提出了对刘邦违反下邑对、迟迟不愿兑现承诺的批评,但是,拖到现在,难道不还是得如下邑对所说,通过“割肉山东”换取韩信彭越出兵么?

拿韩信来说,如果刘邦当初主动封王,韩信最多只会拥有齐地,现在却要把陈县以东的楚地也划给韩信,你说刘邦到底是赚了还是亏了?

当然,韩信彭越包括英布,都不是啥“白莲花”,也各有小九九,尤其是齐王韩信,正是他的事实自立、并不真正出力,导致刘邦只能无奈选择和项羽签订“鸿沟之约”,从而大幅延长楚汉战争的整体历史进程。

我们看待历史,还是要回到历史中去,分析历史事件的具体演进过程,所谓齐王韩信是否拖延楚汉战争进程,其实是个伪命题,其背后的形成原因才更值得鉴戒。对于政治来说,内部矛盾的重要性,未必就不如外部矛盾,处理不好,同样会出大问题。

以上。复盘楚汉战争最后一年刘邦集团内部的“反复”,导致战争进程拖延,主要责任,其实是在刘邦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