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自然

互学互鉴与民族融合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在其形成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与文明。大致上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北是以游牧文明为主,而长城以南以农耕文明为主。从我国古代历史来看,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在激烈的碰撞中也在不断地融合。民族的融合就是民族之间的互学互鉴,既有汉学胡,也有胡学汉。

战国时期赵国“胡服骑射”就是汉学胡。赵国的正北、东北和西北分别同匈奴、东胡、林胡和楼烦等游牧部族接壤,面对游牧部族经常性的骑兵侵扰,赵国败多胜少。为了改变这一不利局面。赵武灵王十九年(前307年)力排众议,实行“胡服骑射”改革。赵武灵王让赵国士兵采用胡人服饰,改穿短装,束皮带,用带钩,戴插有貂尾或鸟羽的武冠,穿皮靴,并训练在马上射箭的作战技法。这些改革增强了赵国士兵对胡人作战的战斗力,为日后赵国的强国之路奠定了基础。为了推行胡服骑射,赵武灵王以身作则、精心谋划并逐步实施。“胡服骑射”使赵国不断强大,经过连年征战,赵国扩张了领土,收编了周边游牧民族的军队,成为当时的强国。

胡学汉的典型当属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是一系列让鲜卑族全面汉化的改革政策。北魏由鲜卑族拓跋氏所建,公元471年,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全面推进了系统的汉化运动。一是迁都洛阳。为了便于吸收汉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孝文帝不顾大臣反对,毅然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到洛阳;二是实行均田制,对不同性别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详尽的受田规定,并改革租调制度,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每年交纳帛一匹,粟二石;三是禁胡语,明令规定不准说鲜卑复合语,而改说单音节的汉语;四是改汉姓,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人的复姓改为单姓,如:拓拔姓改为元姓、独孤姓改刘姓等、丘穆棱姓改为穆姓等;五是尊孔尚儒,迁都洛阳后孝文帝立即下令加紧修建孔庙祭孔并推广儒学,改易汉俗和汉族礼法,提倡以孝治国。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些措施,比如,改良工具、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使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日趋活跃,加速了鲜卑族封建化的进程。北魏孝文帝改革还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由此看来,在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中,一方面是游牧民族用武力征服农耕民族过程中,同时也被农耕民族较高级的文化所征服而更加文明;另一方面是农耕民族也从游牧民族文化中吸收了其中优秀的营养,使其在先进的文化底蕴中增添了尚武精神而更加强盛。不管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还是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巨大推动作用。渊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就是各个民族不断交流、不断融合,互学互鉴所造就的。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大家庭,新时代我们应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高度的民族凝聚力,养成亲如一家的民族情感,以中国式现代化共同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