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赵匡胤死于斧声烛影,赵光义到底是不是凶手?

问:赵匡胤死于斧声烛影,赵光义到底是不是凶手?

答:

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夜晚,身染小疾已在家歇息了几天的赵匡胤忽然觉得有些无趣,于是他便命人召赵光义入宫饮酒。兄弟俩也不知聊的啥,守候在殿外的宫女侍卫,深夜竟听到屋内传出了玉斧搓地和“好做!好做!”的声音。当时大家虽觉得奇怪,但没有陛下召见的命令,谁也不敢进去打扰陛下的雅兴。

1、

那一夜,汴梁城大雪纷飞,殿门外的积雪已有数寸厚,宫女侍卫们在殿外冷得直哆嗦,却没人敢抱怨一声,大家只盼着这一夜早些过去。

不知何时起,屋内突然安静了下来,宫女侍卫们当时以为赵匡胤兄弟二人是喝醉歇息了,他们打心里松了一口气。

更让他们欣喜的是,报更的鼓声终于敲到了第四鼓,这意味着天就快亮了,他们也可以拖着疲惫的身体好好休息一下了。

但命运,却偏偏给他们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第二天天亮的时候,大家发现,在赵光义和赵匡胤安静下来的这段时间内,赵匡胤竟然离奇驾崩了,而屋内只有赵光义一人而已,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斧声烛影”事件。

如果说,赵匡胤突然驾崩,让“斧声烛影”披上了一层神秘色彩,那么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更加让人不可思议了,恐怕连小说都不敢这么写

赵匡胤死于斧声烛影,赵光义到底是不是凶手?

在得知赵匡胤去世的消息后,朝堂上的各方势力最关心的事情并不是为赵匡胤办葬礼,而是立刻围绕着谁做赵匡胤继位一事站队,“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们唯恐自己立场选择错误,便会失去如今的荣华富贵。

可能有朋友会说,这事不是很简单吗,按嫡长子继承制立太子就完事了。但问题恰恰就出在这儿,跟秦始皇去世时一样:赵匡胤也没立太子

宋皇后心知一旦大权旁落,她和自己的儿子恐怕落不到好下场,于是,宋皇后第一时间便让宦官王继恩召秦王赵德芳入宫,商议皇位继承人选的事情。

但让宋皇后万万没想到的是,王继恩不仅没有去找秦王赵德芳,反而背叛她找到了赵光义。可想而知,当宋皇后在看到赵光义出现在自己面前时,该是多么绝望,史载:愕然,遽呼“官家”。

“官家”在宋朝,是对天子的称呼,赵匡胤刚死,尸骨还未凉,身为一国的皇后却在这种情况下,立刻改称赵光义为“官家”,这场皇位之争,就这样落下了帷幕。

宋皇后为保全自己母子的性命,不得不以妥协的姿态来换取生存的权利:“吾母子之命,皆托官家。

身为胜利者的赵光义顺着节奏,“哭着”接受了这到手的皇位,并许诺道:“共保富贵,无忧也。”

赵匡胤死于斧声烛影,赵光义到底是不是凶手?2、

众所周知,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是亲兄弟,而他们两人之间的皇位传承,又是封建王朝里少有的“兄终弟及”方式。后世人对“斧声烛影”浓厚的兴趣,其实源于这种比较少见的皇室权力交接。

公元960年,赵匡胤担任后周殿前督点检,检校太尉,归德军节度使等重要军职,手握兵权,实力雄厚。在后周朝廷“孤儿寡母”,主少无能的情况下,发动了陈桥驿兵变。他黄袍加身,改朝换代,开创了大宋王朝。

赵匡胤死于斧声烛影,赵光义到底是不是凶手?

赵匡胤的三弟赵光义,一直跟随大哥左右,也积极支持大哥兵变夺取皇位。赵匡胤登基后后,为了稳固赵氏江山,便更加重用三弟赵光义,封他为开封府尹,中书令,兼平章政事。赵光义所担任的职务,都是朝最具实权的岗位。

那时候赵光义也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实权派人物。随着时间推移,赵匡胤兄弟齐心,扫灭中原敌对势力,平定了江南小政权叛乱,基本统一了黄河和长江流域,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大宋王朝,赵光义也被加封为晋王。

江山逐渐稳定后,赵匡胤又利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了带兵大将手中的权力。在这种情形下,赵光义的权力愈发凸显,甚至朝中很多官员都基于“开封府尹就是未来皇位继承人”的历史传统,纷纷开始向赵光义靠拢。这样一来赵光义的实力更加强大了。

赵匡胤登基之初,他的儿子都还年幼,长子只有十岁。那时候天下很混乱,为了大宋江山社稷,他重用三弟赵光义,并且封为赵光义为“开封府尹”等重要职位,其实也是想着在战乱中,如有不测,便让三弟继承皇位,以避免“主少无能”的情况下,大宋王朝被别人推翻。当时的人们也都觉得赵匡胤将来会把皇位传给三弟。

但随着时间推移,周围的叛乱都被剿灭了。大宋江山也日趋稳固。而且赵匡胤的两个儿子也都成年了,尤其是老四赵德芳,文武兼备,能力出众。在这种情况下,赵匡胤不断重用长子,并且封赵德昭为郡王,还兼任平章政事,京兆尹等朝中重要官职。在提拔长子的同时,赵匡胤还不断给四弟加官进爵。

赵匡胤死于斧声烛影,赵光义到底是不是凶手?

当时朝中一些大臣都觉得赵匡胤这些举动,其实都是在削弱赵光义的权力,主要是为将来传位给长子赵德昭做准备。赵匡胤的这些做法,也不可避免地会让兄弟二人产生嫌隙。

3、

公元976年春天,赵匡胤巡查洛阳之后,他认为洛阳的地理位置更显要,而且在历史上作为都城的影响力也更大。于是他便在朝中提出了迁都洛阳的想法。当时朝中一部分大臣觉得迁都是明智之举,有利于大宋王朝的千秋伟业。

但以赵光义为首的另外一些大臣便极力反对迁都。赵光义曾在朝堂上说:国之安定,在德不在险。并且一再劝说赵匡胤要“以德治国”。后经几次商议,赵光义都坚决反对迁都。最终赵匡胤的迁都计划也没有实现。

其实仔细分析,赵光义反对迁都,也不乏怀有私心。赵光义担任开封府尹多年,他的主要势力都集结在开封周围,而要是离开都城开封,他的势力将会被大大削弱。而太祖长子赵德昭,其成年后,主要管辖洛阳地区,不论是兵马还是洛阳地区的官员,都是赵德昭的嫡系。赵匡胤的这个举动,也似乎是在扶植长子,打压赵光义。

赵匡胤死于斧声烛影,赵光义到底是不是凶手?

迁都计划落空后,赵匡胤和赵光义的矛盾,似乎已经公开化,但为了江山社稷,二人也不可能公开翻脸。其实赵匡胤也想通过怀柔手段,逐步解决传位问题。

但命运似乎没有给赵匡胤太多时间,迁都计划失败后的同年冬天,便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斧声烛影”事件。赵匡胤半夜突然驾崩。而当时第一个赶到宫内的便是赵光义。随后赵光义利用手中权力,控制了皇宫和都城开封。然后就登基继位,成了大宋朝第二任皇帝。

赵光义继位以后,或许是处于亲情,或许是为了冲淡“斧声烛影”带来的影响。他并没有加封自己的儿子,而是不断给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加封进爵。并且把赵匡胤的二儿子赵德昭封为亲王,兼任京兆尹。更加五代十国旧制,亲王加京兆尹,就是皇位继承人的象征。赵光义似乎也在向世人传递出,他将来要把皇位归还给太祖儿子的信息。

赵匡胤死于斧声烛影,赵光义到底是不是凶手?

但事实上,在赵光义登基三年后,也就是979年,据史料记载,太祖长子赵德昭,因为带兵打仗失利,随后压力过大,选择了自杀。死时年仅二十九岁。

公元981年,也就是太祖长子离世一年半后,太祖另一个儿子赵德芳,则说是因为疾病无法医治而身亡。死的时候年仅二十二岁。史料上记载很简短就三个字:“寝疾薨”。宋太宗赵光义登基不到六年,太祖留下的两个儿子,却都在青春壮年离世,令人感到惋惜的同时,也不免令人感到诡异。

这也更让世人对“斧声烛影”产生了怀疑。后来赵光义也把皇位顺利地传给了儿子。孤立的历史事件,或许说服力有限。但结合前因后果,以及后来历史走向,或许便能看出一些端倪,人们也会对“斧声烛影”,这个事情有自己的理解。

文/ 沐圣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