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职场

当代大学生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大学生应如何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摘要:人是一种社会性的群居动物,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亚里士多德也曾说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社会由人组成,几乎任何社会现象都和社会心理有关。而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任何心理和行为都将受到社会的影响。所以说要真正成为一个社会性的人,就必须与他和社会建立互动关系。正如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可以从大学生的整体来研究他们在人际关系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分析影响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原因有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经济因素,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等能力得到提高。并使当代大学生加强人际关系的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注重人际交往的技能培养,重塑个性。使其今后事业发展与人生幸福。

引言: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这就导致了多数人出现了心理问题。

不仅社会自然人会面对这类问题,就连很多在校大学生也受到这种情况的影响,他们对社会适应能力差,自主生存能力不强;缺乏耐心和社会适应力,所以产生量种种心理困扰。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所以如何理顺好这些关系、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就涉及到了社交能力的问题。大学新生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就已决定了其自身交往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重任。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使他们形成健康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他们顺利走入社会,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奉献力量。如果不善于处理好人际关系,不仅自己的全面发展实现不了,而且难以承担祖国所赋予的历史责任。因此,我们要重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并将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我们要解决的首要任务。

2 社会背景的改变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大部分地区经济飞速发展,市场经济早已代替了原本的计划经济,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但是随着当代经济迅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亲近了,逐渐变得淡漠礼貌。人与人越来越疏远,防范意识也不断提高。此时,人们的心理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原因

在大学生之间有很多因素影响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很多都是生活中所避免不了的摩擦,一般是个体自身难以选择和避免的,还有某些因素特异性地影响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即个体的心理感受起了决定性作用。

3.1认知因素

偏差和投射是由人际认知而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主要方面,其内在机制是人际期望。

3.1.1偏差。每个人的认知偏差是不可避免的,当这些偏差与个体的人际期望之间出现较大差距时,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就容易出现障碍。

3.1.2投射。个体一般认为付出即有回报,把自己的情感、意志、个性反映在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这样,以此为基础认知别人,即为投射,也就是个体内在地期望对方亦是如此。很多大学生因为没有在投射上得到平衡,或是在过程中过度运用投射,难免产生人际交往或人际相处方面的障碍。

3.2 情感因素

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情感因素较多,很多大学生正是因为情感上出现问题从而产生了心理问题,严重者甚至导致犯罪。

尤其是大学女生更加容易出现情感上的问题,一般大学女生产生的异常如下:

(1)不成熟的恋爱心理

(2)贫富差距倒是心理失衡

(3)爱慕虚荣、贪图享受的心理

(4)自卑、敏感的偏激心理

(5)报复、泄愤的心理

4 大学生在困境面前该如何抉择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个性品质是否优秀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强烈地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塑造健康的身心和形成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要条件。

因此,解决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意义重大,措施如下:

4.1增强人格适应能力

人格适应是指在个体的人格发展与成熟过程中,其人格特质与社会环境变化、身心发育等密切关联,保持和谐一致,体现出良好的适应态势。

改造不良人格,培养和优化良好人格,这是建立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第一步。

影响人格适应的因素除了友谊关系,还有其他许多因素,如亲子关系、家庭环境、教育环境、气质类型等,友谊关系可能与其他因素存在交互作用,因此把友谊关系与其他因素结合起来考察其对人格适应的作用,可能更有意义。

4.2加强指导

大学的教育应该发挥大学“德育课”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开设适合大学生需求的心理课程进行集体辅导和宣传。关注学生生活问题,把握他们的潜在意识和心态,帮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5 学生应学会自我减轻压力

一般来说,应对压力的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着重于问题的应对,即当事人估计环境情景以改变现存的个体—环境的关系。另一种是着重于情绪的应对,即当事人尝试减轻焦虑而不是直接处理产生焦虑的那个场景。

控制心理应激及其消极影响的策略:

从临床心理学的角度和学生辅导的角度看,要克服压力对个体的消极影响。一下策略是比较有效的。

(1) 消除应激的来源;

(2) 认知改变策略(即改变对事物的态度、信念和知识评价);

(3) 采用自我防御手段(即利用心理防御机制、通常属于无意识心理手段)

(4) 改进应对策略和应对方法(包括实现做好心理准备以应对那些可以预知的环境要求,也应当包括适当的逃避和回避策略,所为“积极应对”未必都是适应性质的);布里丹毛驴效应也指出不应采取犹豫矛盾放入消极方式。

(5) 争取和利用社会支持;

(6) 行为策略(包括文体活动、倾听音乐、散步、读书、练习书法、看电视、购物、洗浴等);

(7) 放松练习(通过各种松弛技术来缓解精神压力,常用的松弛技术有渐进性松弛术、呼吸放松、肌肉放松法等);

(8) 培养健全人格(乐观、外向,“压力抵抗者”),增强对应激的耐受和应对能力。这可能是最根本的策略,但却不是短期能够做到的。

有了好的控制心理应激的策略,就会有科学有效的控制心理应激的方法。当然,在压力状态下,我们不是盲目地消除和逃避压力,也不是被动的去适应压力,而是要运用各种心理资源和社会支持去积极地应对压力,而压力的主动解决有利于个体人格的发展与完善,这也是引导个体策略关键所在。

压力与适应是个体人格成长中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个体是在不断解决压力和各种应激中逐步成长起来的,压力的成功解决促使人格的成长。在危机或压力解决初期需要积极、有效、丰富的社会支持和心理资源,这样就逐步构建其个体解决危机的应激策略,达到健康的人格与学校社会适应。

6 结论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人际关系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愈加重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日益强大的社会心理压力,如何认识和正确处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会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绪、健康等各个方面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通过以上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说明了大学生如何保持和提高良好人际关系交往和沟通能力。同时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人际交往环境,也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

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原因是很多的,仅仅依靠大学师生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家庭和社会也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从家庭的角度来说,要让大学生有一个健康温馨的家庭生活环境,让大学生感受到亲情的美好并学会爱;对社会而言,要营造一个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并尽最大的可能减少贫富差距,从而使大学生们能及早走出心中的阴影,满怀信心地投入到正常的交往中去。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优秀作者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与我们取得联系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媛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