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自然

为什么太平天国留着江南大营不打,而去北伐、西征?

问:为什么太平天国留着江南大营不打,而去北伐、西征?

从到了南京就一直留着江南大营,一直到了太平天国运动晚期,才被李秀成消灭。

答:

实力不足,死磕“江南大营”,也许太平天国在1853年就灭亡。北伐、西征,都是为最终摧毁“江南大营”做准备,杨秀清高瞻远瞩,令人敬佩。

一、“江南大营”的实力

1853年3月,太平军相继夺取南京、镇江、扬州,并构筑起“宁镇扬”三角防线,拱卫京师。与此同时,向荣、张国梁、和春率6万八旗、绿营组建“江南大营”,总部位于南京城东孝陵卫,监视南京、扬州、镇江。

为什么太平天国留着江南大营不打,而去北伐、西征?

琦善、陈金绶、胜保从北方南下,率领一万八旗、绿营,在扬州城外组建“江北大营”,与“江南大营”一起围攻天京。两座“大营”兵力雄厚,虎视眈眈,太平天国的处境并不乐观。

相对“江北大营”而言,“江南大营”的实力更加强悍,不但兵力众多、悍将如云,统帅素质也是一流。

“江南大营”的兵力,究竟质量如何呢?向荣、张国梁、和春,都是从广西一路追击太平军而来,双方虽然没有发生大规模会战,但这支部队相当强悍,屡次让太平军陷入困境。

向荣能力不必多说,如果多活几年,也轮不到曾国藩,湘军只能给他们打替补而已。和春、张国梁重新组建后的“江南大营”,也是绝对主力;咸丰把希望寄托在张国梁身上,而不是曾国藩。

金田起义以来,能给予太平军重创,且敢于正面硬刚的,也就向荣、张国梁、和春、江忠源等几人而已。其中,张国梁是天地会出身,作战最勇猛,太平军刚定都南京,他就夺取了城外的七翁桥,还攻克了钟山下的几座营垒。

“江南大营”还有红单船水师,无论是质量、火力,都碾压由一堆民船组建而来的太平军“水营”。南京城内、城外的交通运输线,经常被“红单船”破坏,连吃饭都成问题,杨秀清多次“天父下凡”,让民众出城自谋出路;城内将士一律喝粥,王爵以上才能吃饭,可知情况之严峻。

值得一提的是,太平军在象州、永安、桂林、长沙城下遭遇反包围的,也是向荣率领的清军,即是后来的“江南大营”。太平军从未打垮这支劲旅,只能突围而出,以“流寇”战术应对。清军派系林立,矛盾众多,总督、巡抚相互拆台,否则太平军岂能来到南京。

“江南大营”与“江北大营”,是清朝的希望所在,兵力也不断增加,营垒也越来越坚固。此时,太平军想正面打垮“江南大营”,与向荣、张国梁死磕,只有死路一条,因为时机不成熟。

二、太平天国的弱点

1851年1月,金田起义爆发,包括家属在内,太平军总计2万余人。2年2个月之后,太平军攻克南京,这是清朝第二大城市,包括家属在内,已经接近一百万人,实力顿时暴涨。

单纯看数据,太平军确实强悍无比,具备了与清朝全面掰手腕的实力,事实并非如此。太平天国存在很弱点,只是“虚胖”而已,稍有不慎,还可能被清军一举歼灭。

为什么太平天国留着江南大营不打,而去北伐、西征?

首先,太平军兵力不足,尤其是缺乏水师。理论上讲,包括家属在内,太平军有一百万,但能战斗的士兵并不多。1852年6月,蓑衣渡之战后,太平军能投入作战的不足五千,洪秀全甚至有了返回两广打游击的想法。那么,为何7个月后就能杀入南京呢?

太平军实力复苏,主要是在湘南招收天地会、矿工,总计6万人。岳州、武昌的渔民不久之后也参加太平军,他们拖家带口而来。攻破武昌后,太平军裹挟民众东征,人数自然就多了。

太平军兵力不足,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出来。林凤祥、李开芳北伐,为何只有2万人呢?赖汉英、胡以晃第一次西征,包括新训练的士兵,也就一万多人,导致兵力不足,无法拿下南昌,作战93天无功而返。北伐、西征,是太平天国战略大手笔,却只能拿出这么一点人,只能说是兵力不足了。

水师就更不用说,数千艘民船、渔船组建的“水营”确实数量众多,实则不堪一击,否则也不会在湘潭、田家镇、半壁山等地被湘军消灭殆尽,动不动就数千艘船只被焚毁。“红单船”封锁航道,南京断粮,与水师虚弱关系很大。

其次,太平天国没有稳固根据地,无法打持久战。攻打“江南大营”,注定是一场持久战,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得了。如果正面开打,双方直接布阵,然后发起冲锋,太平军有望打垮向荣、张国梁,但问题没那么简单。

从金田起义开始,太平军、清军之间很少举行会战,歼灭对手有生力量。清军一般是采取“围困战术”,与城内守军夹击太平军。杨秀清攻城无望,也消灭不了城外援军,就继续突围北上,就这么来到了南京。

1853年1月,太平军东征南京,所向披靡,夺取城池,却没有派兵镇守,城池旋即又被清军“收复”。即便是南京、镇江、扬州,也不全在太平军手里,城外都是清军,他们只是在“内城”而已。

没有一块稳固的根据地,南京、镇江、扬州又被分割包围,太平军想打垮“江南大营”,无异于痴人说梦。向荣、张国梁以营垒为依托,太平军没有取得野外决战的机会,而是被迫攻坚作战,这是太平军的弱点。

最后,“圣库制度”与“分营制度”下,太平天国后勤是问题。糟糕的“圣库制度”,以及“分营制度”,让本就非常“艰难”的太平军雪上加霜。

所谓的“圣库制度”,就是搞绝对平均主义,全部私产充入“圣库”,由国家按需分配,达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目标,实则打击民众积极性,对生产力是严重破坏。

“分营制度”,就是把全部的人,根据性别、年龄、职业分入“营”,从事不一样的劳动,一起为天国服务,所生产的东西,全部纳入“圣库”。如此,太平天国就类似一座“军营”,没有私人生产、贸易,这是一种不正常现象。

只有消费,没有生产,军队打仗、民众衣食,全部是“圣库”负责,太平天国怎能挺得住。太平天国没有生产、贸易,“红单船”水师又封锁长江,他们连吃饭都是问题,还谈什么跟“江南大营”正面硬刚,死磕到底呢?如果非要打,也许太平军熬不过1853年,就会被拖垮。

三、西征、北伐,服务于摧毁“江南大营”需要

“江南大营”的存在,让杨秀清十分头疼,不但京师“吃饭”问题没法解决,太平天国还面临崩溃的危险。如果长期对峙,太平天国不是被清军打败,而是输给了“粮食”,被活活饿死。

为什么太平天国留着江南大营不打,而去北伐、西征?

更重要的是,“江南大营”锁住了通往江浙的道路,这是清朝税收的主要来源地区,也是对外联系的窗口。太平天国想拿下江浙,扩充势力,并购买外国先进武器,必须摧毁“江南大营”。

为了摧毁“江南大营”,夺取江浙,为最终推翻清朝做准备,杨秀清决定北伐、西征,慢慢积累实力。

北伐,实际目的是阻止清朝北方军团南下,减轻南京战场的压力,如果能顺带杀入燕京,是再好不过了。

西征,第一期目标是,取产粮地,将粮食、物资运回南京,解决眼下最急迫的“吃饭”和“穿衣”问题。第二期目标是,占领长江中游城市,阻止清军东征,扩大根据地的同时,捍卫京师安全。

北伐、西征若是进展顺利,太平天国将会得到一块比较稳定的根据地,不断增强实力。“江南大营”作为朝廷的希望所在,也必须分兵去拦截太平军,阻止他们扩张,捍卫疆土。

事实证明,向荣、张国梁确实“中计”了,太平军北伐、西征,他们都必须分兵去拦截,对清朝有个交代。如此一来,“江南大营”的战线不断拉长,薄弱环节也就越来越多,这就给了杨秀清机会。

1855年,虽然北伐全军覆没,但西征发展势头迅猛,太平军夺取长江中游广大地区,还压着曾国藩的湘军吊打。1856年3月,樟树镇之战,曾国藩所部湘军惨败,困守南昌孤城,江西几乎全部城池都被太平军拿下。

湖北战场、江西战场、安徽战场、南京战场同时开打,杨秀清又做出从皖南攻打江浙的举动,咸丰急得团团转。如此,向荣、张国梁也只能不断分兵,阻止太平军进犯江浙。

1856年5月,秦日纲、陈玉成、李秀成打垮“江北大营”,张国梁率8千兵马增援浦口战场,截击太平军,导致“江南大营”总部兵力不足。杨秀清及时抓住机会,力排众议,火速调石达开回京,与秦日纲一起摧毁“江南大营”。

向荣兵力不够,张国梁救援也来不及,“江南大营”终于被摧毁,向荣、张国梁兵败如山倒,狼狈退往江浙,坚守丹阳、金坛,惶恐不安。如此,南京总算得以解围,太平军也达到了极盛时期。

3年前,“江南大营”近在咫尺,与南京城池的距离不过几里,如果说话大声一点,对方都能听得见。3年后,清朝的“南方军团”狼狈溃逃,被咸丰誉为“江南长城”的悍将们,败给了烧炭工人杨秀清。

为什么太平天国留着江南大营不打,而去北伐、西征?

遗憾的是,正当杨秀清准备大展宏图,成就霸业的时候,太平天国内部矛盾也白热化。1856年9月,天京事变爆发,“首义诸侯王”相互攻杀,杨秀清第一个出局,太平天国失去了优秀主帅,没有“天父”信仰加持,败亡不可避免。

参考书目:《太平天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