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赵构绝不是昏庸之辈,为什么在用人之际对岳飞痛下杀手?

问:赵构绝不是昏庸之辈,为什么在用人之际对岳飞痛下杀手?

赵构不但不昏庸,而是一个智商极高能力很强的人。

据《宋史》记载,赵构博览群书,日诵经书千言,力能挽开一石五十斗的弓。在二十岁前,作为王子的赵构就被任命为节度使,相当于战区司令,后又担任河北兵马大元帅,相当于方面军司令。

金兵南侵,攻陷北宋都城东京,掳走徽宗钦宗二帝,同时将宋朝宗室子弟,高官,能工巧匠三千多人全部带回金国,将宋朝国库洗劫一空。宋朝实际已亡国,原有的禁军星散。

金国扶持张邦昌为傀儡,建立伪政权,管理原来的宋朝百姓。

而赵构就是在这样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要兵没兵的情况下称帝的。

他能收拢散落各地的将领和士兵,重组政权,与强大的金国抗衡,使宋朝的国祚又延续了152年,没有能力的话,焉能做到?

赵高登上帝位伊始,就启用一大批主战派将领,如宗泽、韩世忠、张俊、刘光世等,给他们兵权、财权。

对后起之秀岳飞更是爱护有加,关怀备至。手书给岳飞的书信,加起就有一本书厚,内容除了防务协调外,很多是对岳飞嘘寒问暖。

赵构绝不是昏庸之辈,为什么在用人之际对岳飞痛下杀手?

赵高御笔亲书“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并绣成锦旗赐与岳飞,以表彰岳飞的忠勇精神。

岳飞也不负赵构厚望,打仗时高举“岳”字旗和“精忠”旗,打得金国将领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由于岳飞战功显赫,加上赵构对岳飞的偏爱,岳飞的职务升迁很快。由入伍时一名小队将,迅速升至集团军司令,战区司令,最后进入枢密院,官至国防部次长。

而且赵构还把南宋五千精锐骑兵交给岳飞指挥,岳飞所部有十万之众,皆精兵强将,占南宋军队总数一半以上。

赵构还要给岳飞增兵。

南宋另外一个战区司令刘光世因作战不力被免官,赵构执意要将刘光世所部五万军队交由岳飞指挥。

并且对岳飞说:中兴之事全部委任于你,除张俊、韩世忠不受你节制外,其余所部皆受你节制。

岳飞知道后,大喜过望,高兴地说:这样的话,打败金国收复故土就指日可望了。

赵构绝不是昏庸之辈,为什么在用人之际对岳飞痛下杀手?

然而,当时的宰相兼督军张浚不同意将刘光世的五万军队拔给岳飞指挥。

理由很充分:如果将刘光世的五万军队调给岳飞,加上岳飞原来的军队,那么岳飞掌控的军队占国家国防军队十之七八了,不是国家之福。

言外之意就是,万一岳飞有异心,岳飞掌握了全国十之七八的军队,你赵构还能驾驭得了他吗?

前面说了,赵高熟读史书,他不可能不知道唐朝节度使安禄山在拥兵二十万后,就公然反叛朝廷的史实。

赵构的先祖赵匡胤就是在拥有二十万禁军后,在北伐途中黄袍加身的。

而赵高称帝后不久就发生了军队将领叛乱,险些将他从皇帝的宝座拉下来。

这不得不引起赵构疑虑,加上大臣的劝阻,赵构最后没有让岳飞接管刘光世的部队。(后来刘光世的部队因无良将统率发生了叛乱,大部分投靠金国。)

岳飞大失所望,他也明白赵构对他有所怀疑和担心。

为了表明心迹,岳飞主动解除兵权,辞掉职务,回家为母亲守孝。

而赵构却不高兴了,你岳飞什么意思?不拨给你五万兵,你就闹情绪,撂担子了!这还怎么得了。

赵高因此事对岳飞有了看法,君臣关系出现了裂缝。

张浚奏请张宗元为宣抚判官,掌控岳飞所部。

张宗元比较正直,他向赵构如实汇报说,岳飞所部将领同心,士卒精锐,皆怀忠孝之心,这都是岳飞平时严格督导训练所致。

赵构大为高兴,连番下旨,要求岳飞回来履职,掌管军队。

岳飞力辞。如此疆持了六天。

赵构不高兴了,下了一道措辞严厉的札书给岳飞:朕实不怒卿,若怒卿,明有行遣。太祖所设,犯吾法者,惟有剑耳。

意思是如果你岳飞再不回来履职,就军法从事了。

赵构绝不是昏庸之辈,为什么在用人之际对岳飞痛下杀手?

岳飞毕竟是识大体的爱国将领,不会太过矫情,为实现自己收复故土的雄心壮志,不顾个人得失安危,慨然回到军中,重掌军队。

不过,经此折腾,岳飞在赵构心中的信任度已大打折扣。

岳飞重掌军权后,与其它抗金将领一道,打了几次胜仗,稳住了局面,南宋与金国在军事上形成对峙态势。

在这个时期,赵构体现了他卓越的领导能力,用主战派张浚为相,督领诸军,重用岳飞、韩世忠、张俊等良将,遏制了金兵的强势进攻,抗金局面往好的方向扭转。

事情坏就坏在秦桧身上。

秦桧是个学霸,进士及第,在北宋时担任北宋最高学府的校长。靖康之变后随微钦二帝被金国掳去北方,得到金国上层的赏识。

秦桧“逃”回到南宋。曾经最高学府的校长回来了,南宋初立,正是缺人才的时候,秦桧因其才华很快就得到赵高的重用,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后又升为参知政事。

可惜当时宋朝没有严格的政审制度,如果当时南宋朝廷对从敌国回归官员实行严格审查,秦桧肯定是通不过的。

秦桧是奸臣不假,但他如果没有能力和才华也做不了大奸臣。

赵构绝不是昏庸之辈,为什么在用人之际对岳飞痛下杀手?

他回到南宋后,上蹿下跳,拉拢了一大批贪图享受的文官,力主与金国议和。他为人八面玲珑,善于讨好赵构,他的官职升迁很快,担任枢密使,权位仅次于宰相张浚。

张浚因淮西叛乱被罢相,赵鼎为相,赵鼎又因为立储事被罢相。

秦桧不断打击异已,最终取得了相位,结党营私,把持了朝政。

他力主议和,得到了赵构的支持,赵构将与金国议和的权力全部交给秦桧。

我们撇开感情,从上帝的视角来看当时南宋和金国的形势。金国用几万骑兵就打败了辽国,占领了辽国的大片国土,之后骑兵扩大到十万,狂飚突进,迅速灭了北宋,占领了黄河以北的领土,抢走宋朝金银财宝,国势达到巅峰。

金国的军事优势在于骑兵,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对步兵就是降维打击。

而南宋的军队以步兵为主,骑兵一万不到。如果两国军队在平原上对决,吃亏的是宋军。

金国骑兵一旦进入南宋长江以南地区,由于河湖纵横,骑兵就失去优势,所以金国也无法吃掉南宋。

赵构如果把全国军队交由岳飞指挥,上下同心,战略战术运用得当,收复宋朝失地尚有可能。但岳飞说,直捣黄龙,与诸军痛饮耳,显然不切实际。作为口号激励将士斗志还是可以的。

原因在于金国拥有机动力强大的骑兵集团,且刚灭辽,灭北宋,士气正旺。且国土面积远大于偏安一隅的南宋,战略纵深强,又劫掠了辽和北宋两国的财富,战争后勤有保障,金兵持续作战能力强。

所以南宋要灭掉金国是不可能的。

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南宋即使君臣同心,兵精粮足也无法灭掉金国。在岳飞寃死后60年,换了赵扩当皇帝,就是宋宁宗,下决心北伐。韩侂胃当宰相,并担任北伐总指挥,还为岳飞彻底平反,追缢鄂王。同时清算秦桧罪责,把秦桧号由“忠献”改为“谬丑”,贬损秦桧,以激励士气。

刚开始,宋军士气高涨,还打了几场胜仗,收复了两个郡。但随着战争的深入,宋朝军队后劲力明显不足。金兵反守为攻,打败了宋朝军队。宋金议和。南宋宰相、北伐总指挥韩侂胄的头颅被割下送到金国,作为议和的筹码。

也就是说南宋在君臣同心,将士同仇敌慨的情况下也无法灭掉金国。何况在岳飞北伐时期还有秦桧等主和派从中作梗、制肘。且南宋立国未久,一直处于战争状态,粮食军资缺乏,要灭掉金国不现实。

赵构绝不是昏庸之辈,为什么在用人之际对岳飞痛下杀手?

以秦桧为代表的主和派与金议和的呼声很高,而宋朝的政治核心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赵构不得不重视士大夫集团的利益和呼声。

而且北宋时期檀渊之盟,宋与辽议和,让北宋享有120多年的和平发展,皇帝和百官迷恋和平带来的盛世的和繁华,他们习惯了没有战争的富足和糜烂生活,早已失去了血性。认为只要与金议和,才可以发展经济和民生,重现北宋时的富庶与繁华。

所以一旦有机会与金国议和,赵构就决心与金国议和,只要皇位能保住,失去再多的国家和民族利益,也在所不惜。

而岳飞出身低层贫苦农民,深刻体会到广大百姓在金兵的蹂躏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

他喜欢读《左氏秦秋》知大义,识大体。他认为只要彻底打败金国,宋朝北姓才能安居乐业。

岳飞在二十岁时慨然从军,立下打败金国,收复失地的伟大志向。在历次与金国的战争中,岳飞从无败绩,认为南宋有能力打败金国,收复失地。所以他坚决主张通过武力彻底击败金国,反对与金国议和。

而岳飞手握重兵,坚决主战,又屡挫强敌,威望日高,成了主战派的一面旗帜。如果不除掉岳飞,赵构的议和大计就难以实现。这是赵构要杀掉岳飞的最根本原因。

第二个原因就是赵构怀疑和担心岳飞有朝一日会黄袍加身。本来岳飞在百姓和士兵中的声望就很高,岳飞一旦带兵收复故都和大片国土,功高盖世,难保岳飞手下将领没有别样想法。

第三个原因就是秦桧为首的议和派“挟金自重”,拉帮结派,渐渐掌握中枢权力,为达成与金议和的目的,不断打击构陷岳飞。如果不杀岳飞,赵构就难以得到文官集团的支持。

岳飞壮志难酬,苦于皇帝赵构和朝士大夫们不理解他,不支持他,心中十分苦楚,只能用诗词抒发自己的感叹与无奈: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用拿刀剑弓箭的双手拔响了时代的最强音:和平是靠实力打出来的。

而赵构因气魄和胸襟不够,无法理解岳飞的志向,怀疑岳飞的忠诚,将岳飞杀了,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实乃千古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