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生活

同治年间公派至美国的留学生,光绪年应召归国,受到重用的都有谁,在什么岗位?

问:同治年间公派至美国的留学生,光绪年应召归国,受到重用的都有谁,在什么岗位?

1872年-1875年,在曾国藩、李鸿章、容闳等洋务派的主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其中50多人,考入了哈佛、耶鲁、哥伦比亚、麻省理工等著名学府。

两位汉人重臣曾国藩和李鸿章在给朝廷的奏折里说:派幼童去美留学,是“中华创始之举,古今未有之事”。当时曾国藩和李鸿章已经认识到西方国家军事实力的背后,是地理、数学、天文、制造等多种知识的领先,所以中国要效仿西洋人的成功之道,从全国各省选出聪颖幼童,每年30名去海外留学,15年后,按年分批回国。“计回华之日,各幼童正好三十上下,年富力强,可以为国效力.。

曾和李对幼儿留学事宜做了详细的规划,连幼童入学之初,读什么书,学什么专业,在国外的生活费学费,学业管理都一一做了详细安排。最后决定,由翰林陈兰彬担任留学事务局正委员,留学计划的积极倡议者容闳为副委员开始启动了幼童留学之路.。

1872年8月11日、第一批留美幼童,乘坐轮船,跨海三万二千里,横渡太平洋前往美国.开始了求学自强之路.。

有资料可循的是当初那批幼童至少有50人考入了美国名校.其中22位幼童进入容闳的母校耶鲁大学。他们是:詹天佑、欧阳庚、容揆、黄开甲、梁敦彦、张康仁、钟文耀、蔡绍基、唐国安、谭耀勋、李恩富、容星桥、曾溥、陈佩瑚、刘家照、陈巨溶、陆永泉、祁祖彝、卢祖华、徐振鹏、钟俊成、钱文魁。其中容揆和谭耀勋是抗拒“召回”,在大批幼童回国后,留在美国完成耶鲁大学学业的。李恩富、陆永泉则是被召回后,重新回到美国,读完了耶鲁。还有5位“留美幼童”进入了纽约州瑞萨莱尔理工学院:吴应科、吴敬荣、苏锐钊、罗国瑞、潘铭钟。潘铭钟15岁就进入大学,被称为“天才少年”,却因过度刻苦,在入校一年后病逝。另外还有进入哈佛,麻省理工、哥伦比亚大学的。

可是,当这些留美幼童在适应美国生活之后,慢慢融入到了美国的生活之中,他们剪掉了辫子,穿起了西装,这在满清官员看来是头等大逆不道之举,强烈上奏要求中止幼童留美之事,1881年,幼童赴美学习9年之后,原定15年的幼童留美计划即告中途夭折。

在赴美幼童被召回中国时,耶鲁大学的22位留学幼童中只有詹天佑和欧阳赓二人顺利完成学业,而容揆和谭耀勋在回国途中逃回美国继续学习。120名留美幼童,除先期因不守纪律被遣返的9名、执意不归及病故者26名外,其余94人于1881年分三批被遣送回国。

但回国的幼童们还是绽放了他们的才华。在全体返国幼童中,日后诞生了国务总理1人,铁路局长3人,外交部长2人,铁路官员5人,公使2人,铁路专家6人,外交官12人,矿冶专家九人,海军元帅2人,海军军官14人……

其中有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开滦煤矿矿冶工程师吴仰曾、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校长唐国安、民初国务总理唐绍仪、清末交通总长梁敦彦,在中国近代历史上都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清朝时期被派遣到西方国家的留学生在回国后,大部分都得到了重用,这些留学生对中国近代科研、教育、学术等各领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其中被清政府派遣到日本的留学生,在学习了西方国家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理念后,更是成为了清政府的掘墓人,他们和一些革命志士一起推翻了腐朽的清政府。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清政府为什么要派遣留学生去西方国家,又有哪几次较为重要的派遣留学生运动,以及这些留学生回国后都做了哪些事。19世纪中叶,先后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让清政府认识到了西方国家的船舰利炮,为了富国强兵,以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地位,一些人开始逐渐接受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也就是洋务运动的兴起 。

洋务运动使得清政府引进了大量西方技术,这使得清政府时期的国家生产力和国家经济得到了大幅度增长,同时又因为购买了大量更加先进的洋枪、洋炮,清军的战斗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可很快就出现了新的问题,这些从西方引进的设备虽然更加方便、快捷,却需要专门的洋人工匠来操作,虽然后来中国人渐渐学会了操作这些设备,可对于设备运行的原理却一窍不通。

在此情况下,如果设备发生损坏,那清政府只能高价聘请洋人来维修,或者直接重新购买设备,简直是在变相的被西方国家薅羊毛。因此,一些清朝大臣意识到,如果想真正掌握西方先进技术,那就必须派遣中国学子前往西方国家进行学习。于是在同治七年(1868年),时任江苏译员的容闳上书江苏巡抚丁日昌,提议由政府派遣优秀人才远赴西方国家学习先进技术。随后,丁日昌将此事转呈给了曾国藩,经过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商议后,两人联合上奏清政府,请求由政府出面选取聪慧幼童赴洋留学,但这件事并没有得到清政府重视。直到同治十二年(1872年),曾国藩联合李鸿章第二次上奏,进一步阐明了留学生的重要性后,清政府才终于通过了此事,并在上海设立“出洋幼童肄业局”,委任刘翰清负责出洋幼童的选送事宜。

同时,清政府也在美国设立了“出洋幼童事业局”分部,由陈兰彬和容闳分任正、副委员,全权处理这些幼童在美国的事宜,至此,中国留学教育正式迈出了第一步。

从1872年起,清政府每年都会精心挑选30名天资聪慧的幼童,前往美国学习先进技术,直到1875年,清政府一共向美国派遣了120名留学幼童。随后,时任两江总督的沈葆桢在督办海防事务之时,察觉到了海防的重要性,而当时的清廷虽然拥有自己的造船工厂,然而其中主要的技术人员,都是来自西方的洋人工匠。虽然清政府已经开办了船政学堂,可其中负责教导的老师也是洋人,他们的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学生们也很难学到高深的知识。如果真的想增强中国海防力量,就必须培养一批精通轮船和军舰的指挥、制造、维修等先进技术的人才。

于是,沈葆桢联合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大臣,向清政府递交了奏章,请求政府派遣学子远赴德国海军学校,学习先进的海军技术。1876年4月,清政府批准了此事,并从福建船政学堂挑选了七名学子,远赴德国学习先进的轮船制造技术。随后,在李鸿章等人的推动下,清政府从1879年至1886年,又先后派遣了三批学子远赴英、法、德等欧洲国家,学习枪炮、驾驶、营造、鱼雷等技术。

而这些赴美、赴欧留学的学子也没让清政府失望,他们学成归来后,很快就在诸多领域崭露头角,甚至成为了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例如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的詹天佑,他亲自设计并主持修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是我国近代科学技术的伟大先驱者。

还有中国著名采矿工程师邝荣光,不仅发现了湘潭煤矿,还亲自绘制了《直隶省地质图》和《直隶省矿产图》,为中国矿产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而赴欧留学的学子在归国后,也逐渐成为了清朝海军的中坚力量,在他们的努力下,清朝时期的海防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加强。

在接连两次留学运动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后,清政府更加重视留学事业 ,从1896年开始,清政府派遣了大量学子前往美、英、德、日、比五国留学。这些学子不仅学习到了更加先进的科学知识,更深受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影响,他们意识到,只有推翻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打破腐朽的封建制度,才能使国家真正的强大起来。于是,其中一些留学生走上了探索改革政治体制的道路,这为后来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埋下了伏笔。

接下来就是清朝时期的最后一次留学运动,也就是庚款兴学,其起因是美国在1908年提出退还庚子赔款,以及清华学堂的建立。

从1896年开始,清政府赴日留学的学子数量逐年递增,到了1906年已经有上万名学子赴日留学,这种情况让美国感到不安。美国认为中国学子在学成归国后,必然会劝告清政府效仿日本经济制度,这会极大影响美国的战略目标和在华利益。

所以美国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决定吸引中国青年赴美留学,他们认为只要从知识和精神上控制了中国青年一代,就可以变相操纵中国的发展。于是,从1908年起,美国开始分批退还庚子赔款,并要求清政府派遣学子赴美留学,还要求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一所留美预科学校,也就是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

然而,美国虽然算盘打得极精,却小看了中国人的爱国情怀,虽然有一部分人受到了美国文化的影响,成为了亲美的奴才,甚至喊出了“欢迎美国人的文化侵略”。但更多的留学生却表现出了极大的爱国情怀,他们在学习了西方技术和文化思想后,并没有成为亲美派,而是下定决心要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富强祖国。这些赴美学子归国后,开始逐渐推动清政府进行制度改革,使得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不过,当时的清政府腐朽不堪,已经承受不了这种程度的改革,所以这些改革最后都相继破产,但是这些改革却极大的推动了后续的辛亥革命。从清政府的角度来说,这四次留学运动有些得不偿失,但从历史上来看,正是这四次留学运动,让中国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