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美食

苏东坡的故居在四川哪里(苏东坡在四川写的诗)

作者:刘永

四川、重庆地区在唐代称为剑南道,后来剑南道又被拆分为剑南西川道和剑南东川道,分别在成都府和梓州(四川三台县)设立治所。因此当时的梓州和成都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东川”。

到了北宋时期,梓州依然繁荣鼎盛,是著名的政治文化中心。作为生长在四川的历史文化名人,苏东坡(1036-1101)到底有没有到过梓州呢这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

(一)苏东坡送别梓州太守周正孺

苏东坡在经历了多年仕途风波磨难之后,渐渐对官场心灰意冷。到了晚年,他虽身处朝廷,贵为公卿,仍然感觉如履薄冰,高处不胜寒。再加上党争日趋激烈,他不得不多次请求外任。苏东坡“日夜念归蜀地”,希望在靠近家乡眉山的州郡为官,然后择机辞官回家,安度余生。然而这样的心愿却迟迟不能实现,思来想去,他只有暗自怅然神伤。

元佑三年(1088)七月,御史周正儒被朝廷任命为梓州知府。周正儒是四川新繁县人,能够担任家乡名郡梓州的父母官,真可谓衣锦还乡,实在是人间美事。苏东坡得知这一消息后,心中好不艳羡。他前往送别好友,并吟诗相赠。他在《送周正孺知东川》中写道:“得郡书生荣,还家昔人重。而况东西川,千骑许上冢。”祝贺好友得偿所愿,荣归故里,可以时常去祭拜祖老先人。“告归谢先手 ,求去悔不勇。” 苏东坡责怪自己辞官归家的勇气不够,让周正儒占了先手,不然自己也可以像他一样回到故乡了。“为君扫棠阴 ,画像或相踵 。”将来那些好德尊贤的梓州百姓一定会打扫棠阴馆,把你的画像高挂在大堂之上。这里的“棠阴”指的是梓州的“棠阴馆”。

据南宋《舆地纪胜》载:棠阴馆,在(梓州)郡圃,画历任太守七十七人。苏东坡在诗中勉励好友周正儒到梓州任职后,励精图治,干出成效,这样必将受到梓州老百姓的爱戴。

或许周正孺出任梓州知府的任命让苏东坡感慨万千,联想到自身际遇,他意犹未尽,紧接着又写了一首《次前韵再送周正孺》:“东川得望郎,坐与西争重。” 梓州迎来了德高望重的父母官周正孺,他的政绩威望肯定会提高梓州的政治地位,可与成都比美。“竹马迎细侯,大钱送刘宠。遥知句溪路,老稚相挟拥。” 梓州百姓竹马相迎,而周正儒就象那后汉时期的廉洁官员刘宠一样,政绩卓著,不取百姓丝毫。“牛头与兜率,云木蔚堆垄。醉乡追旧游,笔阵贾余勇。” 梓州牛头山还有城南的兜率寺,都是郁郁葱葱,风光迤逦。梓州太守在工作之余,诗酒相伴,正可以乘兴遨游,作书运笔,即兴创作出许多美好的书画作品。

苏东坡在诗中想象憧憬好友周正儒在梓州的为官前景,实际上这是苏东坡在想象他自己设身处地,故地重游。

苏东坡在送别周正孺的两首诗歌中,提及了梓州南山的“文冢”、棠阴馆、牛头山、兜率寺,还有梓州铜山县的句溪(今四川中江县,有句溪庙)。能够把这些生僻的地名信手拈来,随景入诗,不是曾经身临其境,仅凭想象的确难以知悉,更是会“找不到北”的。虽然我们没有发现苏东坡直接描写游历三台的诗文,令人遗憾,但苏东坡肯定到过三台,他的这两首《送周正孺知东川》诗即是明证。

苏东坡的《送周正孺知东川》诗还为我们刻画了一条清晰的游览线路,即经成都,大渡(今金堂赵镇),过中江,再到三台,这条道路古已有之,也是出入四川的蜀道——“古郪道”中的一段。诗中还提及“文翁石室”、“古丛祠”等名胜也在这条线路之上,由此可见,沿途的一些风景名胜,苏东坡也曾亲临游历。

(二)苏东坡、苏辙路过盐亭,与文同相聚墨君堂。

熙宁元年(1068)七月,苏东坡、苏辙兄弟在家乡眉山为父亲苏洵服丧期满。冬天,他们取道成都--梓州--阆州--长安返回京城。阆州(四川阆中市)是兄弟二人的伯父苏涣长期为官、生活之地。庆历元年至七年(1041-1047),苏涣在阆州担任通判,他在当地施行仁政,公正廉明,受到群众的交口称誉。虽然苏涣后来转官,担任利州(四川广元市)路提点刑狱,并于嘉祐七年(1062)在任所去世,但他的亲属、后人很多都还留在阆州。苏东坡兄弟二人在阆州有很多亲戚,他们此行正有顺道探访亲友的目的。

由梓州至阆州,盐亭、永泰都是必经之地。熙宁元年(1068)苏东坡的表兄、北宋著名的大画家、诗人文同正在家乡盐亭永泰故居为母亲守丧。苏东坡、苏辙兄弟二人路过盐亭,前去拜访文同。文同热烈欢迎他们的到来,并请他们为自己刚刚修建落成的墨君堂作文赋诗。

才思敏捷的苏东坡为之作《墨君堂记》,苏辙写了的五言律诗《文与可学士墨君堂》。苏东坡的《墨君堂记》满纸议论,而寡于记事。苏辙的《文与可学士墨君堂》则对墨君堂内外景物都进行了具体描述。苏东坡兄弟二人的一文一诗,文采飞扬,珠联璧合,在中国文艺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文同和苏氏兄弟聚在一起,谈诗论文,把酒言欢,相互交流创作心得、人生体验。文同还现场为他们作画,那高超的墨竹技艺让苏氏兄弟敬佩不已,苏东坡当即表达了自己向文同学习画竹的迫切意愿。三人相聚一起,时光虽然短暂,却成为了一段交相辉映的千古佳话。

以下为三台风光

当然,苏氏兄弟二人的这一文一诗也不一定是当场创作,事后他们应文同邀请再进行创作也有可能。于是就有人质疑,认为苏东坡兄弟对文同家乡盐亭墨君堂的描述仅仅是凭借想象,进而认为苏东坡、苏辙的白纸黑字并不能证明他们到过盐亭,自然他们也就更没有到过梓州(三台)了。

其实关于这场文、苏二人的盐亭相会,我们还可以从苏东坡的《黄州再祭文与可文》进行考量,这是苏东坡在黄州时为纪念文同而撰写的祭文。《黄州再祭文与可文》称:“我官于岐,实始识君……一别五年,君誉日闻……再见京师,默无所云”。治平元年(1064),苏东坡正在凤翔府(陕西凤翔)担任签书判官,文同路经此地,与苏东坡相遇。两人言谈甚欢,从此结为知己。“一别五年”,就是说他们自从在凤翔相识,五年之后才再次见面。从1064年算起,五年之后正好是1068年。当年,文同已经辞官丁忧,在家乡盐亭为母亲守丧;七月,苏东坡、苏辙兄弟为父亲苏洵服丧期满,到了冬天,他们一大家人才从眉山出发,动身回京。在此期间,文、苏二人除了能够在盐亭见面,他们又还能够在什么地方相见呢

熙宁三年(1070)四月,文同服丧期满,回到京城汴梁。文、苏二人“再见京师”,这时离他们在凤翔府初次见面已经是第七个年头了。通过分析这些诗文,可以进一步证明苏东坡到过梓州(三台)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三)三台人民对苏东坡的怀念

在《东坡志林》中,有苏东坡请求朝廷任命自己为地方官员、并准予他告老还乡的记载。苏东坡打算由梓州退休,然后“溯流归乡,尽载家书而行,逶迤致仕。筑室种果于眉。” 虽然苏东坡未能如愿,但他对梓州的深情厚谊却让梓州人民永远怀念。

如今在三台县还流传着许多关于苏东坡的美丽传说。在风景秀丽的三台东山公园保存有“苏公流杯池”,其中的“苏公泉”就是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而专门修建的。传说苏东坡曾经三过三台,游景赋诗,休闲烹茶于此。每当我们登临这些名胜古迹,怀念苏东坡与三台的不解之缘,怎不让人油然而生感慨之情呢

【作者简介】刘永,现为公务员,爱好文史写作,时有诗文发表于报刊。从事文同、苏轼研究,有《文同评传》等书籍出版。

推荐:

《红楼梦》里另类的寡妇薛姨妈

左宗棠手下哪位战将重组湘军,在甲午战争中与日军血战于牛庄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优秀作者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与我们取得联系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德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