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科技

太平天国投降后,李鸿章为什么要食言杀俘虏呢?

问:太平天国投降后,李鸿章为什么要食言杀俘虏呢?

杀降不降,有伤阴鸷,古语有之。白起杀降,最后落得被逼自杀。项羽杀降,乌江自刎,李广杀降,终生没有被封侯。

其实就连李鸿章自己,后世对李鸿章也是骂的多,褒的少,李鸿章被骂是汉奸卖国贼,恐怕与他苏州杀降不无关系。

那么,李鸿章为什么要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杀降?这件事我们要从当事的围城情况详细说起。

太平天国投降后,李鸿章为什么要食言杀俘虏呢?

围困苏州必须束战速决

淮军自从建军以来,所向披靡,到1862年的九月份围了苏州。此时,按照李鸿章的说法,苏州的太平军还有20余万人,而李鸿章的淮军只有2万多人。那么可能很多读者就要问了,为什么2万多人能围困20多万的太平军,这不科学。

如果是在冷兵器时代,这样的事情基本上绝无可能,可是此时已经进入了使用枪炮的时代。

太平军人数虽重,但是按照李鸿章的说法,说太平军一般有战斗力的人,不会超过二三成,其他大多数都被裹挟而来,一旦进军顺利,则跟着摇旗呐喊,一旦挫败就溃不成军,与淮军的战斗力不可同日而语。

另外,淮军自从建军以后,李鸿章利用上海的赋税丰厚,大力组建购买洋枪。李鸿章的淮军已经装备了大批的洋枪洋炮,战斗力不但比太平军要强,甚至比楚军、湘军也要高上很多。

况且还有戈登几千人的洋枪队,更是围攻苏州城的利器。洋枪队的开花大炮杀伤力极强,威慑作用更是不可小视。所以李鸿章能用区区2万多人的淮军,就可以围困太平军20余万人驻守的苏州。

按常理来推断,李鸿章自不必着急,他只需牢牢把控局面,时间一久,城内资源匮乏,粮食短缺,苏州城的陷落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可是李鸿章此时却是心急如焚,因为这时他的恩师曾国藩,要求调走黄翼升的淮扬水师。

苏州城四面环水,黄翼升的淮扬水师在围困太平军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旦被调走,移去其他战场,那么苏州城的围困就出现了缺口,不能完全断绝苏州城的粮道,要攻下苏州就要旷日持久了。

李鸿章抗命不尊,不让黄移师安徽战场,但曾国藩三番五次严令,已经下了最后通牒,到了必须要撤走的时候了。

李鸿章自然心急如焚,恰巧这时奎字营的头领接到了太平军的密报,说是郜永宽有意投降。

这消息让李鸿章大喜过望!李鸿章赶忙派出程学启(程学启原来也是太平军降将),与太平军商谈纳降的具体事宜。

太平天国投降后,李鸿章为什么要食言杀俘虏呢?

太平军内部的矛盾

苏州城里的守将原本是忠王李秀成。李秀成一方面是和天王洪秀全有约,40天内必须要返回天京城,此时40天的期限已到。另外李秀成也看得出来,苏州城再守下去也是没有希望,故而李秀成要回转天京。

李秀成一走,留下的主将就是谭绍光。谭绍光是两广老兄弟,能征善战,资历深,战功多。

他的副将是以郜永宽为首的四王四大将,他们分别是纳王郜永宽、比王伍贵文、康王汪安均、宁王周文嘉、张大洲、汪有为、范起发、汪怀武。

郜永宽等八人都是两湖出身,加入太平军较晚,原本没机会封王。到了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为了加强统治,乱封王爵,据说前后共封了2000多个王,所以郜永宽等人也都被封了王。

郜永宽等人虽然资历没有谭绍光深,但是他们的手下人马却较谭绍光为多,两方人互相看不上眼,矛盾日深,而且郜永宽等眼看太平天国逐渐没落,也有投降清廷的打算。

李秀成是聪明人,他看出了郜永宽等人的心怀二意,但是又不能对谭绍光明说,因为一旦明说,两方就势必要火并起来。

李秀成既不能明说,又怕两方火并,无奈之下只能委婉的说出了自己的一番话,

主上蒙尘,其势不久。尔是两湖之人,此事由尔便,尔我不必相害,现今之势,我亦不能留尔。若有他心,我乃国中有名之将,有何人敢包我投乎?

一方面说明自己是主帅,不能投降,另一方面又说任你们自由选择,不要自相残杀,可惜谭绍光听不出来。

程学启要求的投降条件之一,就是让杀了李秀成,提了李秀成的头来做投名状。郜永宽等人对李秀成敬重有加,不忍加害。待到李秀成一走,他们都长出了一口气。这时,谭绍光就危险了,毕竟投降总要交纳一个投名状。

太平天国投降后,李鸿章为什么要食言杀俘虏呢?

双方的谈判条件

淮军的受降条件非常简单,杀死主将谭绍光,献出苏州城。

陈佩斯的小品曾经说过,投降是要有条件的,没好处谁投降。那么,郜永宽等人要的投降条件是什么?

他们想要的投降条件是,第一,要为他们封官。不但要把他们分别封为总兵、副将,而且还必须是实缺的,还要按照他们的要求,做指定某一省的总兵和副将。

这一点不要说是李鸿章,就是军机处也安排不了,因为实缺的总兵和副将既是一省的最高军事长官,都是武职一二品的大员,这一下子相当于指定了八个省的警备司令,不要说没有空缺,即便有朝廷也不会答应,这一点朝廷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更过分的还有郜永宽等人要求,留下20营的士兵,由他们直接指挥,而且还控制苏州的阊、胥、盘、齐四个城门,筑墙设垒,俨然与敌国作对。

湘军的营制一营人马,满营编制是550人,20个营的编制,相当于一万多人。

要知道,湘军总数也不过三万人,此时围困苏州的也不过两万人左右,郜永宽的这个要求无疑就是找死。

自古道受降如受敌,郜永宽的兵力几与湘军相同。此后湘军无论是前去支援天京围城,还是会剿杭州,还是围攻泸州(此时泸州还没有被多隆阿攻陷),都有后顾之忧,不能放开手脚。

何况前一个月就有李鸿章的胞弟李鹤章因为太平天国的诈降而腿部受伤,李鸿章就更加对太平天国的降将要有一个警惕。

不要说其他要求,以上两点要求李鸿章就万万不能接受。可是为了尽早拿下苏州城,李鸿章还是让程学启接受了投降条件。

太平天国投降后,李鸿章为什么要食言杀俘虏呢?

苏州杀降

郜永宽因为程学启本身也是降将,前一段时间又有,南汇、常熟太平军守城将领吴建瀛、骆国忠“献城投降,都受到优待,所以对于淮军招降他们,自然也容易相信。

郜永宽等人与程学启,相约在阳澄湖上相邀聚谈,郜永宽更是让戈登作为保人,以“挟洋自重”,为自己的投降加上一道安全筹码,投降顺利的进行。

在双方达成一致以后,郜永宽等人来到谭绍光的大营中,砍杀了谭绍光,而且还把谭绍光的部众斩杀两千余人,然后打开城门让清军入城。

清军入城以后,又杀了谭绍光的部队一千余人,顺利接管了苏州城的部分城防。

据说,接到投降条件以后,李鸿章接连三日夜不能寐,反复揣摩不定,最后把程学启逼急了,说如果你若不同意,我就便辞职还乡,逼得李鸿章没了退路,最后狠下心来答应了程学启杀降的请求。

李鸿章在大营内设宴,宴请郜永宽等八人宾主双方客套一番,然后有李鸿章的亲兵递上奏报说,大帅朝廷有密旨。

李鸿章对郜永宽等降将们说,朝廷有密旨,我要入室一观,稍去片刻,让程军门陪诸位畅饮,我去去就来。

郜永宽等人自也不疑有它。依旧开怀畅饮。不多时,早已埋伏的李鸿章的手下便冲出帷幔,把毫无防备的郜永宽等四王四大将一一诛杀当场。

并在苏州城大肆屠杀太平军,具体屠杀了多少太平军,一直没有一个详细的数字,一般说来,大约在2万到5万人之间。

太平天国投降后,李鸿章为什么要食言杀俘虏呢?

杀降事件的善后

苏州杀降事件一发生,引起了朝廷内外的轰动,除了曾国藩大表嘉许以外,基本上都是一片谴责之声。

当事人之一戈登更是义愤填膺。戈登身为保人,杀降当然就玷污了他的名誉。故而戈登誓不罢休,一怒之下,要找李鸿章决斗。

而且扬言,如果李鸿章不给一个圆满的答复,那么他就要将率领他的洋枪队,不惜与淮军火并,还想跟李鸿章进行一场私人的决斗,反应非常激烈。

两宫皇太后对此事也很是不满,让李鸿章说明情况,为何杀降?李鸿章为两宫皇太后上了自己的奏折,说明了自己的杀降的原因:

官军入城查探,降众实有二十余万,其精壮者不下十万。郜云官(即永宽)等歃血立盟,誓同生死。献城后,遂占住阊、胥、盘、齐四门,于街巷各口堆石置卡,隐然树敌。

又添招苏城附近贼党陆续进城,坚求准立二十营,并乞奏保总兵、副将官职,指明何省何任。……传令该酋等八人来营谒见,讵郜云官并未剃发。

维时忠逆李秀成尚在望亭,距苏甚近,郜云官等皆系忠逆党羽,诚恐复生他变,不如立断当机。登时将该伪王、天将等骈诛。

李鸿章的苦衷,得到了两宫皇太后的谅解与支持,同时也平息了朝臣们的议论。在各方斡旋一下,外国人的义愤填膺之举也逐渐平息,甚至也有洋人夸奖李鸿章,局势危急时,当机立断的机智。

至于戈登,李鸿章先是离开大营,不与戈登见面,避免发生冲突,同时也派与戈登交好的中外人士进行游说。

又上表朝廷给予戈登本人一万两银子的奖励,同时又由同治帝御赏“黄马褂、花翎并提督章服”。

戈登一看面子找回来了,再闹下去也没有什么意思,但他本人还是拒绝了这一万两银子,以表明他的立场。

这件事能圆满收场,让人不得不佩服李鸿章手腕的高明。

太平天国投降后,李鸿章为什么要食言杀俘虏呢?

结语

从少年时期的“三千里外觅封侯”的意气风发,到晚年的“秋风宝剑孤臣泪”的心酸与委屈,李鸿章的一生充满争议。

李鸿章既有剿灭太平军、捻军等辉煌的战绩,又有对洋务运动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轮船招商局,开平矿物局,通商银行,天津电报总局,对中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鸿章又是甲午战争最主要的战败责任人之一,在塞防和海防这样的重大决策上,也出过昏招,险些让新疆脱离中国的版图。

据传李鸿章死后留下了4000多万白银的遗产,也为世人所诟病,李鸿章是合肥人,故而又有“合肥天下瘦”,讽刺他中饱私囊的评语。

李鸿章的功过是非我不能评价,单说苏州杀降事件,我还是赞成李鸿章的。

战争本就是尔虞我诈,不择手段的行为。孙子兵法中说,“兵者,诡道也”,不能以常理视之。

所以非常时期,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未必就是错事。在既不能接受投降条件,又不能不,立即攻克苏州的两难选择之中,想必同样情况下,大多数的著名将领,都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