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生活

古代一个家族中,庶子担任官职比嫡长子要高,那家族事务该怎么排位?原因是什么?

问:古代一个家族中,庶子担任官职比嫡长子要高,那家族事务该怎么排位?原因是什么?

公元1901年6月,袁世凯的生母刘氏去世,因为当时正值《辛丑条约》谈判之际,所以直到第二年的9月,袁世凯才赶回老家安葬母亲。但是袁氏家族的族长、袁世凯的二哥袁世敦却不让袁世凯的生母葬入袁氏祖坟的正穴,不能与其父同葬一穴,只允许袁世凯将其生母安葬在陵园的边缘,因为袁世凯的生母是妾室。

古代一个家族中,庶子担任官职比嫡长子要高,那家族事务该怎么排位?原因是什么?

袁世凯兄弟六人,除了二哥袁世敦是嫡子外,其余兄弟五人都是袁世凯的生母刘氏所生。尽管此时袁世凯已经是位高权重的直隶总督,手握北洋兵权,刘氏已被慈禧太后赐封为“正一品诰命夫人”,成了袁氏家族中荣誉最高的女人,但这也无济于事,刘氏还是不被允许葬入祖坟。

袁世凯多次与嫡兄袁世敦协商,再三说好话,但袁世敦就是不肯让步,并表示,就算在外你是国家大员,但在家你依然是妾生小子,葬礼还得按家规来。

古代一个家族中,庶子担任官职比嫡长子要高,那家族事务该怎么排位?原因是什么?

袁氏家规规定,妻妾有别,嫡庶不一,妾室去世后,不能葬入祖坟正穴,不能同嫡妻夹棺并葬,只能葬在祖坟外面。

此时的袁世凯已是风光无限的满清要员,一句话就可以决定嫡兄袁世敦的命运,但在宗法问题上,袁世凯还是选择了妥协,最终将生母葬在了别处。由此可见,即便是袁世凯这样的人,面对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嫡庶之别,也是无能为力。

古代一个家族中,庶子担任官职比嫡长子要高,那家族事务该怎么排位?原因是什么?

中国古代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最初这种制度只流行于贵族阶层,平民大多为一夫一妻,称为“匹夫匹妇”。

正常情况下,一妻多妾的家庭中,只能有一位正妻,称为嫡妻,其所生子女被称为嫡子或者嫡女;可以有多位妾室,称为庶妻,其所生子女被称为庶子或者庶女。

宋元之前,在没有特殊许可的情况下,一个男子只能有一位正妻,如果拥有两位正妻,则会被处以一年以上徒刑和相应的杖刑处分,并强制离婚;宋元之后,开始逐渐宽松,明清时期就出现了许多平妻现象。

古代一个家族中,庶子担任官职比嫡长子要高,那家族事务该怎么排位?原因是什么?

古代的男子娶妻娶贤,讲究的是门当户对,男不低娶,女不高嫁。结婚时要将双方的家庭门第、嫡庶身份、年龄等信息写入婚书。如果对个人信息弄虚作假,一经发现,这段婚姻就会被强制解除,并追究造假方的相关责任。

古代娶妻的仪式非常隆重,周朝时期,周天子娶妻前后历时一年多,诸侯则超过半年。虽然后世的娶妻仪式已经大为简化,但也要经过“三书六礼”。所谓“三书”,即聘书、礼书、迎书;所谓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迎亲。

古代一个家族中,庶子担任官职比嫡长子要高,那家族事务该怎么排位?原因是什么?

古代的正妻不能被贬降为妾室,更不能随便休弃,除非正妻犯了七出,即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窃盗,在这种情况下,才可以休妻。

当然,还有三种情况,即便正妻犯有七出,丈夫也不能休妻,一是正妻经历或主持了公婆的丧礼,为公婆守孝三年以上的不可休妻;二是男方娶妻时其地位不高,婚后富贵的不可休妻;三是正妻的娘家在其婚后散亡的不可休妻。

如果正妻患有恶疾或者是犯有七出中的淫乱,则不在这三种情况的保障之列。还有就是双方已经恩断义绝,法律规定双方必须离婚,也不受这三种情况保障。

古代一个家族中,庶子担任官职比嫡长子要高,那家族事务该怎么排位?原因是什么?

除了正妻之外,就是庶妻,也称为姬妾。姬妾还有媵、妾之分。媵的地位高于妾,是正妻的同族陪嫁女子,媵盛行于周朝时期,后世较为少见。

由于妾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下,一般不经过三书六礼,通过简单的仪式纳为配偶,称为纳妾。经过正式仪式所纳的妾,也被称为侧室。宋元以前,妾是不允许被提至正妻的地位,否则男方将被处以一年半的徒刑。

从宋元开始,正妻去世或者被休,丈夫则可以把妾立为正妻,但是需要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称为扶正。到了明清时期,嫡庶的区分不再那么严格,妾被扶正的情况非常普遍。

古代一个家族中,庶子担任官职比嫡长子要高,那家族事务该怎么排位?原因是什么?

在古代,有一类女子属于贱民阶级,比如歌姬、娼妓等,她们不能做士人的妾,只能做婢女或者宠姬,类似于今天的情妇。婢女和妾之间还是有区别的,她们的地位不能互换,如果以婢为妾,就会触犯律法,只有婢女在生下子女之后,才可以被立为妾。

婢女一类的妾,经常会被买卖或者转送他人。史籍中,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不乏有赠妾、卖妾的记载。北宋文豪苏东坡就曾把自己两个已经怀孕的非正式的妾,转送给了别人;明末的田戚畹将自己的歌姬陈圆圆送给了吴三桂,以换取利益;清代大诗人袁枚也将自己的厨娘送给好友刘霞赏作妾。

古代一个家族中,庶子担任官职比嫡长子要高,那家族事务该怎么排位?原因是什么?

古代除了讲究男女之别,还强调了嫡庶之分。正妻在家中的地位和丈夫等同,但是妾在家中的地位和奴婢相差无几,甚至连基本的人身自由也没有,只不过是取悦丈夫、传宗接代的工具罢了。

妾室所生的子女,也就是庶子或者庶女必须认正妻为母亲,称自己的亲生母亲为姨娘。《红楼梦》中的贾探春是赵姨娘所生,认王夫人为母亲,则称自己的生母为姨娘。

正妻在世时,享有对庶出子女的养育、教导以及财产的管理权,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妾室和亲生子女的关系是处于分割状态的。《红楼梦》中的贾环,虽然是赵姨娘所生,但还是经常受到王夫人的教导。

古代一个家族中,庶子担任官职比嫡长子要高,那家族事务该怎么排位?原因是什么?

正妻去世之后,庶子必须要穿斩衰,并且服丧三年(清代有所调整);而妾室去世后,其亲生子女穿齐衰,只能服丧一年,而且不得将妾室的牌位供奉在宗祠祭祀。

丈夫去世之后,正妻享有立嗣的权利,即使自己膝下没有儿女,也有权决定由谁来继承家业,而妾室非但没有这个权利,也不享有财产的分割权,只有使用权。同时,正妻有权将妾室驱逐出家门。

嫡出和庶出之间,虽然有很大的不同,但本上他们都拥有同一个父亲,区别在于生母不同。正妻所生的子女,就是这个家中的嫡子或者嫡女。

古代一个家族中,庶子担任官职比嫡长子要高,那家族事务该怎么排位?原因是什么?

妾室所生的子女则是庶子或者庶女,他们之间又有所不同。妾生的,或者婢女生的孩子,他们的的家庭地位虽然不如嫡子,但他们的生母是经过正式仪式娶进家门的,他们出生后也是养在家里的,得到了家族的承认,而且已经落入了户籍,上了族谱,也就是被世俗和法律所承认的。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没有经过正式仪式,并且养在外面的妾,相当于今天的情人。她们所生的子女也随其生活在外面。这类庶子如果被父亲认可,但没有落入户籍,父亲在世时或许还好一些,一旦父亲去世,他们的命运就掌握在嫡母的手中,没什么地位可言,除非父亲生前留有遗嘱。如果他们的身份没有得到父亲的认可,只不过是父亲一夜风流的结果,那么基本上就与家族的利益和传承无缘了。

古代一个家族中,庶子担任官职比嫡长子要高,那家族事务该怎么排位?原因是什么?

嫡庶之分,最大的根源在于宗法制度下的嫡长子继承制,这种制度的正式确立是在西周建立后,被记录于《周礼》之中,再加上分封制的实施,也是导致后世嫡子地位高于庶子的原因之一。

古人认为只有确立了长幼尊卑,就能保障家族内部的稳定以及有序的传承。在这套模式下,嫡长子成为家族大宗的宗主,其余次子则分化出去,成为依附于大宗的小宗宗主,以此不断扩大家族的势力范围以及影响力。

在宗法制度中,嫡以长为尊,作为嫡长子,拥有整个家族的继承权,庶子仅仅只能继承少量的财产、如果嫡长子出现以外,家族则由嫡次子继承,一般来说,庶子基本没有权力执掌家族。

古代一个家族中,庶子担任官职比嫡长子要高,那家族事务该怎么排位?原因是什么?

嫡庶之分,往往存在于古代的世家大族中,寻常百姓家的这种现象不是很突出,即便有,也会因为强制分家令而被淡化,远没有世家大族中那么复杂。

古代一个家族内部的财产分割,包括爵位、家产、人脉的继承,嫡子往往要比庶子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庶子一般只能获得少量的钱财,其他基本和他无缘。

唐宋以来,随着科举制度的兴起,原本不受重视的庶子可以通过科举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从而开始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相对于之前嫡子通吃的情况,唐宋时期已经确立了兄弟在继承财产上,没有嫡庶之别。

古代一个家族中,庶子担任官职比嫡长子要高,那家族事务该怎么排位?原因是什么?

在古代,虽然庶子和嫡子在受教育和资源方面的区别并不是很大,但更多的还是嫡子优先。若庶子想要出头,就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地位。

三国时期的袁绍和袁术,地位显赫,背景强大。他们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袁绍是妾室所生为庶子,而袁绍则是正妻所生的嫡子。因此,袁术打心眼里瞧不起这个庶出的兄长,对他十分不敬。袁氏家族的资源也更倾向于袁术,但是袁绍的声望却一直高于袁术。

古代一个家族中,庶子担任官职比嫡长子要高,那家族事务该怎么排位?原因是什么?

唐太宗李世民的救命恩人丘行恭,凭借自己追随李世民四处征战的功劳,被封为左卫将军。他的生母去世后,丘行恭想尽一尽孝道,为生母举办一场风光的葬礼。由于他的母亲是妾室,丘家的嫡长子丘师利,只想用小妾的礼仪下葬丘行恭的母亲,为此丘行恭就跟哥哥吵了起来。

唐朝时期,如果庶子不服从嫡长子的管教,就是犯了违反纲常的忤逆不悌之罪,是要坐牢的。由于丘行恭平日里专横跋扈,得罪了许多大臣,于是有人把此事上告到了唐太宗那里。尽管唐太宗有心偏袒丘行恭,但他毕竟犯了法,于是将丘行恭贬为庶民。

古代一个家族中,庶子担任官职比嫡长子要高,那家族事务该怎么排位?原因是什么?

庶子的能力决定着他们的地位,能力高的自然地位高一些,如果缺乏能力且一事无成,也就没什么地位可言了。袁世凯虽然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地位。但他还是没能提高自己生母的地位,在宗法面前,最终选择了妥协。

但是晚清时期,与张之洞齐名的封疆大吏谭钟麟的儿子谭延闿,也是妾室所生,他却选择了抗争。

谭延闿是湖南茶陵人,生于浙江杭州,民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组庵湘菜创始人,他与陈三立、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

谭延闿曾经担任两广督军,三次出任湖南督军、省长兼湘军总司令,授上将军衔,陆军大元帅。曾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当时的谭氏家族,几乎都要依靠他的照拂。

古代一个家族中,庶子担任官职比嫡长子要高,那家族事务该怎么排位?原因是什么?

谭延闿的母亲去世后,灵柩出殡需要经过谭氏宗祠的大门。按照谭氏族规,妾室去世后不能从宗祠的大门出殡。当时一些族人力劝谭延闿不要坏了族规,应将其母的灵柩从宗祠的侧门抬出,甚至有些族人还挡在宗祠大门口,反对其母的灵柩从宗祠大门抬出。

谭延闿眼见此状,怒不可遏,一气之下仰卧在他母亲的棺盖上,命扛夫起灵。当灵柩抬到宗祠大门口时,谭延闿大声喊道:“我谭延闿已死,抬我出殡!”族人见状,顿时面面相觑,鸦雀无声,只好让路,让扛夫抬棺从宗祠的大门出殡。

古代一个家族中,庶子担任官职比嫡长子要高,那家族事务该怎么排位?原因是什么?

在古代,嫡庶之别只是相对出身而言,即生母的地位是正妻还是妾室,与嫡子、庶子所担任的官职无关。在古代宗法制的相关仪范中明确规定,就算庶子拥有很高的官职在身,宗族之内的大小事务,也要听从嫡子的。

以家族祭祀为例,有嫡子在,庶子只能参加祭祀而不得成为主祭人,也就是所谓的“支子不祭”、“庶子不祭祖也,明其宗也”。既然连主持家族祭祀的权利都没有,那就注定庶子在本家族中的地位永远不能和嫡子相提并论。家产的继承、家族的执掌权、祭祀的主持,只要有嫡子在,那就没庶子什么事。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庶子才能候补其位。

宗法制中的嫡庶身份是以生母地位确定的,庶出毕竟是庶出,即便庶子在外获得高官厚禄,在家族内部仍旧改变不了庶出为卑的事实,嫡子始终压其一头,嫡庶尊卑的宗法规制难以改变。这也是历代王朝奉守的核心,也不会有人会去主动打破。

优秀作者:关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