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动物

清朝张廷玉为何晚年被乾隆取消配享太庙?

问:清朝张廷玉为何晚年被乾隆取消配享太庙?

1751年,乾隆想借机整死张廷玉,便派亲信抄了他的家,谁知,不抄不知道,一抄吓一跳!文官清流张家,竟藏有白银整整36万两!

然而,乾隆却没敢声张,只是灰溜溜的把抄来的财物,又还了回去。

提起张廷玉,熟知清史的朋友大概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作为康、雍、乾三朝的“政治常青树”,张廷玉为官数十载,在76岁之前,不仅一直在权力中枢稳如泰山,而且步步高升,几乎没犯过任何错误,这在“伴君如伴虎”的封建社会是非常难得的。

特别是在雍正朝,张廷玉不仅兼管户部、吏部,还官拜保和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成了雍正帝最为倚重的汉臣。

除此之外,张廷玉还得到了一个莫大的荣耀——1735年,雍正在临终前立下遗嘱,特命张廷玉为辅政大臣,而且死后可以配享太庙。

所谓“太庙”,就是皇帝用来祭祀自家祖先的家庙。大臣如果能在死后配享太庙,与前代帝王们享受后世的供奉,那不仅是身为人臣至高无上的荣耀,也是很多人奋斗一生的目标。

整个满清,够资格配享太庙的大臣,总共就12个人,而张廷玉是里面唯一的汉臣。

清朝张廷玉为何晚年被乾隆取消配享太庙?

张廷玉身为汉臣,为什么能够配享太庙?

张廷玉,字衡臣,安徽桐城人,自29岁高中进士,开始正式进入官场。

在父亲张英的影响下,张廷玉在外人面前一直是“老成持重”的形象。

1705年,康熙见张廷玉举止得体,特命他“侍值南书房”,由于工作出色,后来,康熙又将其提拔为“礼部侍郎”。

康熙驾崩后,即位的雍正很喜欢“气度端凝,应对明晰”的张廷玉,遂升任他为“礼部尚书”,并参与机要。

作为历史上最难伺候的皇帝之一,雍正对张廷玉却是出奇的好。

1727年,张廷玉因病请了几天假,雍正在朝中看不到张廷玉的身影,经常对内侍喊胳膊痛,太医慌忙赶来,才知雍正说的“胳膊痛”,指的是张廷玉病了:雍正将张廷玉比作了自己的胳膊!

由此可见,张廷玉在雍正心目中的位置有多重要!

清朝张廷玉为何晚年被乾隆取消配享太庙?

1735年,年仅58岁的雍正驾崩,即位的乾隆遵循父亲的遗志,对张廷玉依然恩礼有加。

他不仅继续奉张廷玉为汉臣之首,还特封张廷玉为三等伯爵,开了有清一代文臣封伯的先例。

在满清一朝,张廷玉的地位,可以说是到了汉臣能做到的最高点。

张廷玉身为汉臣,却能身居高位,历经三朝、屹立不倒,这与他出众的能力和非凡的智慧有很大关系。

清朝张廷玉为何晚年被乾隆取消配享太庙?

1、张廷玉非常有才

自1705年侍值南书房,张廷玉在皇帝秘书这个岗位上,一直干了12年,这段特殊的工作经历,让张廷玉养成了过目不忘、出口成章的能力。

据记载,雍正每需发布诏书,只要口述完毕,当值的张廷玉片刻后就能把圣旨拟出来,而且每天十几次从不出错。

“上口述大意,玉或于御前伏地以书,或隔帘授几,稿就即呈御览,每日不下十数次,皆称旨”。——《清史稿》

清朝张廷玉为何晚年被乾隆取消配享太庙?

2、张廷玉非常用心

他的用心,体现在很多方面。

比如,张廷玉下朝之后,还要秉烛办公,即便已经睡下了,只要想起来有工作还没处理完,当即就会起床,直到把工作干完、干好为止。

此外,张廷玉的记忆力也堪称一绝,在处理政事时,张廷玉经常能准确无误地说出各官署同僚、封疆大吏的姓名、籍贯、出身等信息,所以他的办事效率特别高,就连雍正都称赞他:“尔一日所办,在他人十日所不能也。”

3、张廷玉为人很低调

如果说,前两个优点能让张廷玉在官场上如鱼得水,那么,这一个优点就能保证张廷玉在官场上功德圆满、全身而退。

在大学士父亲张英的影响下,张廷玉有一句座右铭,叫“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大概意思是,即便是每一次说话都十分妥当,但总不如沉默来得安全。

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张廷玉为官数十载,很少私下结交其他官员、也从不收受别人的贿赂,因此,尽管朝中大案频发,每次他都能置身事外。

除此之外,张廷玉的口风很紧,不管皇帝对他说了什么话、交代了什么事,不该向外人透露的,张廷玉一个字都不会往外说。

即便他向皇帝推荐了某位官员,也不会让对方知道自己的举荐之功。

所以,他的学生汪由敦才由衷感慨:“张氏缜密周详,略可想见也。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处处谨慎、忠贞体国的三朝元老,在76岁之后,却几乎前功尽弃、晚节不保。

1751年,乾隆不仅发布诏书,取消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还派亲信德保,抄了张廷玉的家!

这一年,张廷玉已经年届80岁了!

清朝张廷玉为何晚年被乾隆取消配享太庙?

80岁的张廷玉,为何会被乾隆取消“配享太庙”的资格?

张廷玉不贪财、不弄权,对乾隆言听计从,为什么还会落得这样的下场呢?

我认为主要是因为以下三点原因:

1、张廷玉辅政大臣的身份

雍正皇帝临终前,给25岁的儿子乾隆留下了四个辅政大臣: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和大学士张廷玉。

按说,乾隆即位时,已经不是小孩子了,雍正为什么还要给他留下这么多的辅政大臣呢?

我想,雍正主要是希望乾隆能继续推行他“铁腕治国”的政治理念,可谁知,乾隆对父亲的执政手段压根就不认可,他崇拜的对象是爷爷康熙。

自然,乾隆对父亲留下的这些辅政大臣,也不会有什么好脸色。

果真,到了后来,庄亲王允禄被罢职停俸,果亲王允礼无后而终,鄂尔泰惊惧而死,张廷玉被夺爵抄家。

一朝天子一朝臣,张廷玉的遭遇,算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解了。

清朝张廷玉为何晚年被乾隆取消配享太庙?

2、乾隆打压汉臣的主张

为了争取汉人的支持,清朝自建国以来,就强调满汉一体,顺治、康熙、雍正三代皇帝,也一直鼓励汉人做官,特别是雍正,他重用的汉人,不仅有文臣张廷玉,还有武将岳钟琪等等。

但之后的乾隆却是个“亲满疏汉”的皇帝,他不希望汉人在朝中的势力过大,于是处处打压汉臣,张廷玉作为汉臣之首,自然成了首当其冲“被打压”的对象。

1745年,辅政大臣鄂尔泰去世后,为了防止张廷玉势力过大,乾隆立即安排满族亲信讷亲,取代了张廷玉的首席军机大臣职位。

到了第二年,乾隆又恩准张廷玉“不必向早入朝”,名义上是担心张廷玉过于辛劳,实际上是想把张廷玉排挤出权力中心。

此外,张廷玉曾为乾隆举荐过很多有才干的汉臣,但乾隆都没有重用。

乾隆虽自诩为“十全老人”,但他的偏颇和狭隘,也是有目共睹的。

清朝张廷玉为何晚年被乾隆取消配享太庙?

3、张廷玉自1748年后的各种作死行为

1748年,是张廷玉一生名誉和地位的转折点。

在此之前,张廷玉从未犯错,然而,在此之后,张廷玉却“昏招迭出”。

这一年正月,已经76岁的张廷玉向乾隆上书,希望皇帝能批准自己“荣归故里”。

按说,张廷玉几乎将一辈子的心血都奉献给了皇家,这个要求完全可以答应。可乾隆却以“奉皇考遗命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的理由,拒绝了张廷玉。

为了得到这个“配享太庙”的终极荣誉,老眼昏花的张廷玉想了想,勉为其难地留下了。

过了一年,张廷玉确实干不动了,又再次向皇帝递交了辞呈。

乾隆很不高兴,但考虑到张廷玉的年龄,这次倒也没多说什么,只是将决定权交到了张廷玉手中:朕很想把你留下,但又不忍拒绝你,是去是留,你自己拿主意吧!

“(张廷玉)乃自今年秋冬以来,精采矍铄,视前大减,盖人至高年,阅岁经时,辄非曩比。召见之顷,细加体察,良用恻然……强留转似不情,而去之一字,实又不忍出诸口。”——《清史稿》

归乡心切的张廷玉,来不及揣摩皇帝谕旨里的不满,只将这一切当成了皇帝的肯定答复。

张廷玉立即进宫叩谢皇恩,还顺便把启程的日子定好了。

乾隆心中郁闷不已:你就这么迫不及待想离开朕吗?

可就在这个时候,张廷玉又不合时宜地向皇帝提了一个要求:

“蒙世宗遗命配享太庙,上年奉恩谕,从祀元臣不宜归田终老,恐身后不获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为券。”

张廷玉担心自己死后无法配享太庙,竟要求乾隆皇帝给自己写一个字据!

乾隆本来就心怀不满,这下更不高兴了,但考虑到张廷玉对这项荣誉的看重,还是勉为其难答应了。

原本,事情到这里,张廷玉就等着和平退休就行了。

谁知,拿到皇帝“保证书”的张廷玉,又开启了“作死模式”。

清朝张廷玉为何晚年被乾隆取消配享太庙?

按照礼制规定,收到皇帝恩赏后,本人应亲自进宫谢恩,可张廷玉自己没去,只派儿子张若澄代他到宫门谢恩,这明摆着,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嘛!

乾隆勃然大怒,立即给军机处的办事大臣下旨,要张廷玉“明日回奏”,好巧不巧,这天当值的大臣正是张廷玉的学生汪由敦

汪由敦见皇帝发了脾气,明白这事非同小可,遂私下找到了张廷玉,把这件事告诉了他。

张廷玉吓得够呛,赶紧拖着老迈的身体,进宫向皇帝解释,可要命的是,皇帝的旨意还没送达到张家!

乾隆立即明白了怎么一回事:这是张廷玉在朕的身边安插了亲信呐!

为此,乾隆专门写了一道上谕,把张廷玉痛骂了一顿:

“今日黎明,张廷玉即来内廷,此必军机处泄露消息之故。朕为天下主,而今在廷大臣因师生而成门户,在朝则倚恃眷注,事事要被恩典,及去位而又有得意门生留星替月,此可姑容乎?”

乾隆认定张廷玉这是要搞朋党!

不久,张廷玉的爵位被夺,汪由敦也被革职罚俸。

“著削去伯爵,以大学士原衔休致,身后仍准配享太庙。”——《清史稿》

然而,事情到这里还没完。

清朝张廷玉为何晚年被乾隆取消配享太庙?

1751年,乾隆痛失长子永璜,正自责懊悔之际,张廷玉又旧话重提:“臣归乡启程的日子到了!”

乾隆一听这话,顿时暴跳如雷,大骂道:“永璜也是你的学生,你到底有没有人情味?!”

彻底被激怒的乾隆,打算狠狠教训一下张廷玉。

乾隆直截了当责问他:“我朝配享太庙的臣子,都是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你张廷玉,有这个资格吗?”

“试思太庙配享,皆佐命元勋,张廷玉有何功绩与之比肩乎?”——《清史稿》

说完,乾隆还给了他一张配享太庙的人员名单,这是让张廷玉自己掂掂分量,别再做“配享太庙”的美梦了!

话说到这份上、事做到这份上,张廷玉再糊涂,也明白过来了,他立即叩头请罪:“都是臣年老昏聩、不自量力,请陛下昭告天下,罢了臣的配享资格,并议罪惩处。”

“臣老耄神昏,不自度量,于太庙配享大典,妄行陈奏。敢恳明示廷臣,罢臣配享,并治臣罪。”——《清史稿》

就这样,张廷玉引以为傲的“配享太庙”的资格,被乾隆取消了。

张廷玉一生的努力,付之东流。

乾隆虽然念及张廷玉从前的功劳,没有治他的罪,但他心中一直憋着一口气:一定要给张廷玉一点颜色看看!

很快,这个机会来了。

清朝张廷玉为何晚年被乾隆取消配享太庙?

四川学政朱荃为了挣外快,故意隐瞒了母亲病逝的消息,在本该回家丁忧的时候,却参加了监考,结果被人告发。

这事本来和张廷玉八竿子打不着,可有人提醒乾隆:朱筌可是张廷玉的亲家,而且这人还是他举荐的!

有了这层关系,张廷玉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此后不久,乾隆命张廷玉把之前所得的所有赏赐物品,全部上缴。

“上以责廷玉,命尽缴历年颁赐诸物”。——《清史稿》

当然,乾隆还存了一点私心,他希望能借此从张廷玉家,查出点别的“罪证”,比如,张廷玉的私人文件及藏书里有没有对乾隆的怨怼之词。

可惜,张廷玉没给他这个机会。

1751年8月,张廷玉家迎来了钦差大臣德保及200多名官兵。

他们将张家翻箱倒柜、掘地三尺,除了找到多件皇家赏赐的物品及36万两白银外,没有发现张廷玉的任何犯罪证据。

通过内务府档案查询,这36万两白银还是康熙、雍正为了嘉奖张廷玉父子,赏赐给张家的。

张廷玉为官数十载,往来书信多达上千封,却没有一字涉及政治、没有一句对皇帝的不敬之语。

乾隆自己也没想到张居正竟会谨慎到这个地步!

事后,乾隆也觉得脸上挂不住,就对外称是德保执行错了他的意思,不久,便命人将所有的财物,都退还给了张家。

可惜,此时的张廷玉已经完全被打垮了。

他不仅名誉尽失,连一向交好的门生故吏、亲朋故友都离他远去了。

清朝张廷玉为何晚年被乾隆取消配享太庙?

总结:

此后四年,张廷玉彻底看淡了世事,常常一个人坐在庭院里发呆,直到1755年病逝。

张廷玉死后,乾隆皇帝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将“配享太庙”的荣誉,还给张廷玉。

为此,他还冠冕堂皇说了一段话:“张廷玉虽然犯了错误,但我没有严惩他,不仅让他平安退休,还在他去世后,允许他配享太庙。我对张廷玉是如此的宽容,如果他地下有知,不知道该怎么感谢我才好啊!”

只是不知,此时的张廷玉和张家子孙,是否还如当年那般看重这份“配享太庙”的荣誉?

一个历仕三朝,有着长达半个世纪政治经验的三朝老臣,却为何在晚年不受政年轻皇帝乾隆待见呢?

优秀作者:若愚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