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书法历代论文名篇(历代书法论文选译文)

导语:书家必读——历代书法论文金句

1、书法者,书而有法之谓,故笔落纸上,即入“法”中,动静皆能含法为上乘。唐.欧阳询《用笔论》

2、书之神韵,虽得于心,然法度必讲资学。沈括《梦溪笔谈》

3、今书之美字钟、王,其功在执笔用笔。元.解缙《春雨杂述》

4、用笔之法:拓大指,偃中指,敛第一指,拒名指,令掌心虚如握卵,此大要也。唐.卢携《临池诀》

5、执笔之法,实指虚拳。运笔之法,意在笔先。清.冯武《书法正传》

6、古之所谓实指虚掌者,谓五指皆贴管为实,其小指贴名指,空中用力,令到指端,非紧握之说也。握之太紧,力止在管,而不注毫端,其书必抛筋露骨,枯而且弱。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7、大凡学书指欲实,掌欲虚,管欲直,心欲圆。元.陈绎曾《翰林要诀》

8、卢公忽相谓曰:子学吾书,但求其力耳,殊不知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虚掌实指,指不入掌,东西上下,何所阂焉?常人云:永字八法,乃点画尔,拘于一字,何异守株!唐.林蕴《拨镫序》

9、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献酎之丽。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10、书重用笔,用之存乎其人。故善书者用笔,不善书者为笔所用。

11、笔心,帅也,副毫,卒徒也。清.刘熙载《艺概》

12、昔人传笔诀云:“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论书势:“如屋漏痕,如壁坼,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如折钗股。”明.丰坊《书诀》

13、张长史折叉股,颜太师屋漏法,王右锥画沙.印印泥,怀素风鸟出林,惊蛇入草,索靖银钩虿尾,同是一笔法: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黄庭坚《论书》

14、寸以内,法在掌指;寸一外法在肘腕。掌指法之常也,肘腕法之变也。元.郑铄《衍极并注》

15、大字运上腕,小子运下腕,不使肉衬于纸,则运笔如飞。明.丰坊《书诀》

16、执笔低则沉着,执笔高则飘逸。清.梁献《执笔论》

17、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两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下笔点画波奈屈曲,皆需一身之力送之。东晋.卫铄《笔阵图》

18、把笔深浅,在于去纸远近,远者浮泛虚薄,近则瘟锋体重。唐.卢携《临池诀》

19、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依笔,则有力。黄庭坚《论书》

20、所谓法则,恹压.钩揭.抵拒.导送是也。五代.李煜《书述》

21、执笔欲紧,运笔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之,执笔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知执。孙过庭有执.使.转.用之法:执谓长短深浅;使谓纵横牵挚;转谓钩环盘纡;用谓点画向背;岂偶然哉!宋.姜夔《续书谱》

22、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辩按尤当于起笔处,辩提尤当于止笔处。书家于提按两字,有相合而无相离。故用笔重处正需飞提,用笔轻处正需实按,始免堕飘二病。清.刘颐载《艺概》

23、用笔须手腕轻虚。太缓而无筋,太急而无骨。唐.虞世南《笔髓论》

24、笔要巧拙互用,巧则灵便,拙则浑古,合而参之,落笔自无轻佻浑浊之病矣。清.秦祖永《绘事津梁》

25、书法在用笔,用笔在用锋。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26、右军用笔内恹,正锋居多,故法度森严而入神;子敬用笔外拓,侧锋居半,故精神散朗而入妙。明.丰坊《书诀》

27、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权全。次实指,制实则筋力平均。次虚掌,掌虚则运用便宜。唐.李世民《笔法诀》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萱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