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动物

《道德经》中的“玄“有何玄机?

问:《道德经》中的“玄“有何玄机?

道德经中的出现“玄”字的涉七章。

第一章的“玄”是对“此两者”的名状形容,因此,首先要弄清“此两者”是谁,指的是哪两者?我认为应该是“常无欲”和“常有欲”这两者。“欲”,人(或动物)的愿望,也即人(或动物)的思想思维。“常无欲,以观其妙”,是言“无欲”有利于“观其妙”,:究观察事物完全、彻底、精细;此两句是言人们应该有探索自然事物客观存在特性完全、彻底的主动性和主动完全彻底探索自然事物的思想观念。“同出”是言“常无欲”,“常有欲”都是出于人的精深的大脑思维,目标方向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同出异名”的原因。“同谓之玄”就是这两者都是“一样的玄”,也即都高深、深奥。“玄”就是高深、精深、深奥。“玄之又玄”,就是从一种深奥、精深发展到另一种(又)深奥、精深。第一个“玄”指自然事物客观存在的特性、规律性及主宰每种自然物独立存在、发展进化的自然之道精深深奥;正是由于客观存在的“玄”,才决定了人造物和人类生产制造技术的“玄”;人造物之“玄”是建立在自然事物客观存在基础上的。“众妙之门”就囊括了存在和人造两大类的“众”。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谷神不死”就是言道或自然之道具有强大的生物养人能力,“不死”,就是永远具有生物和生新物的能力。这就好比是一个神秘深奥具有强大生育生产能力的女性大生殖器——“牝”,即“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就是言自然之道这个“玄牝”或无为这个“玄牝”什么样的神奇奇迹都可以孕育产生,就连天地这样的大物都是“玄牝”产生的,“天地根”就是言天地由其产生。“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菫”,就是言自然之道和无为的生物、生人造新物的作用延绵不断,就好像人造物、人造新物隐约存在一样,用之不竭不尽。

第十章:“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疵”就是毛病,就是影响人类,或国家民族发展不好不利的东西或思想文化。那么,“能无疵”就是没有任何东西或思想文化观念阻碍“能”,不利于“能”的发展。什么是“能”?就是人类的生产制造技术或生产工具。“涤除”就是洗干净并除掉“玄览”,可知“玄览”就是害,就是不利于“能”发展提高的害和阻碍。“览”,即看或观,所见者是物的外部形色,不能触及物的内质和所具的特性,因此,“览”识是浮浅无用表面化的东西,但览又很易引发人的思维而产生出大量的浮浅的不符合客观存在实际的思想意识或文字,“玄览”就是这种复杂冗余的浅浮文化。必须涤除掉这些浮浅的文化思想文化意识,发挥人手剖析精选的唯物唯存在思想的主导作用,才能做到“能无疵”而发展提高迅速。

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我认为应该“微妙玄通深”处断句,与“不可识”分开。“微妙玄通深”,就是言善为道者深通自然事物客观存在的精深细微,“微”就是精细精微;深通自然事物客观独立存在的奥妙和转化成人类制造技术的奥妙,也即“妙”;深通其复杂性及相互交织的内在玄妙的内在关连,即“玄”。这些“微”“妙”“玄”都是通过人手的反复探索实践偿试而获得的。这就是“不可识”的原因,“识”就是意识,觉识。“不可识”就是“识不可”,也即不可依从人的大脑思维,而应该依从依赖人手的探索实践之验证。

第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生而不有”四字充分肯定了“无”生育的作用,充分揭示了“有”不具备“生新物”的作用,大自然和人类的进化发展提高就在于“生新物”,也即“生一”。“一”就是前所未有的新、鲜、孤、单。“有”,即现有,只能重复生俗物而不能生新物。因此,此四字在于告诉读者只有“无”,只有“未知”、“未来”才具有生新、引领人类前进的作用。“为而不恃”,是言不作为空虚之事。“为”就是作为;“恃”即“心寺”,也即心的领域或范畴。因此,此四字明示人的作为应当为实不为虚。如果“恃”按“依赖”解,应该是人的作为要充分尊重依赖自然事物的客观存在,而不应依恃自身或现有。“长而不宰”,“长”就是延伸发展,其意就是人类技术发展不能停止。人类技术发展主要靠技术创新发展,也即人类的技术创新不能停止。“宰”就是对“长”的限制。能做到这三点明示人类活动作为的方向就是“玄德”,也即对国家民族作了大好事。“玄德”即大德,“玄”即大的意思。

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理解本章首先要深刻认知“为天下贵”和“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重要性。“为”即作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对思想教育引领引导后人的规范,也即要教育引导后人主动不言或限制言,因为“言”是不智的,是有害的,“言教”后人很容易使后人走向邪路、虚路(不务实之路)。应该引导后人什么?应该引导引领后人充分发挥人手的功能作用,因为人手所务的是实,人手的功能作用是人的特长本性或人的本质特性,人手之得才是真正的得。除了人手之得,其它的所谓得都是“不可得”。那么,除了“手为”是可得之为,其余的作为均为“不可得”之为。“书其言”、“书其闻”、“书其见”,“书其情”等之作为,“语不惊人死不休”之作为就是不可得之为,正是这样的不可得之为把世人引向了偏离人类发展方向的邪路歧途。世俗儒学文化的作为就是这样的“不可得之为”。“不可得而亲、而疏;而利,而害;而贵,而贱”都不表现出来。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表现表达出来必然招致世俗人的攻击反对嘲笑,必然干扰影响主攻方向“为天下贵”。因此,为天下贵的人,为真知的人,必须“玄同”;即混同于现实世俗中而默默地为道、为天下贵。原因就在于为天下贵是很难很难,是天下最难的事。这就是“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原因;“尘”就是世俗;“和其光”就是不显示自己;“解其纷”就是避免与世人发生争执,因为争执会耗费极大的精力,而影响无为、为天下贵的大事。“挫其锐”就是坚守为道为天下贵的渐进性,克服快速冒进,因为道为天下贵是很难的,不可能不存在快速锐进成功的可能。“塞兑”、“闭门”就是排除外界和自身情感及浮浅意识的干扰。这样的将大作为隐迹于社会就是神秘莫测的“玄同”。

什么是“天下贵”?重大的探索发现、重大的人造技术发明创新就是天下贵;无为,即探索未知和技术创新实践偿试的大作为就是“为天下贵”。只有智不言,智手为和“为天下贵”的引领导向,才是人类发展方向,人类文化教育的正导向、正引领。

第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为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前三句并不是现在理解的采用愚民策略之意。“非”就是错误的,不正确的东西;“非以明民”就是把不正确的东西或文化理念明确地告诉给民众,即明示给民众“将以愚之”的作为就是“非”,就是错误的。知道是错的,就会避免犯错,走进“非”的,不正确的陷阱里。“愚”,《说文》解为“戆”。也即以“心”,以思维为基础(从心),把“文章”看作上,看作“贡”,也即看重空虚不实东西,或把“心”把思维作为上,高尚人的思维而忽视人手的特长本性。“将”就是引领、率领,“将以愚之”,就是将思维作为人类向上向善向好的引领就是错误的,就是“非”。应该示民明民“将以”什么为正?即将以人手特长本性的充分发挥为正。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不写之写是“民之易治,以其智少”,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智”出于心脑而干扰影响了人手这个特长本性;民需要的是丰厚的物质,需要的是国家强大的国防军事实力保卫民众安定。心脑所出的智都是空虚的,不能产生物质,不能固国防的空话,只能纸上谈兵。没有充足的物质保障和稳固的国防就是民难治的原因。这也是以智(心脑智)治国为国之贼的原因。所谓“贼”,就是言这样的治国空耗国家资财而不能给国家带来资财和益处。“不以智治国”指的是以什么治国呢?是指的以发挥国民人手特长本性治国,以发展经济、丰富物质生产,繁荣市场治国就是以实治国,就是国之福的原因。只有“常知”这两种“楷式”(治国模式),才能保证“不以智治国”的长期性和长久性,才能使国之福长久。这样的长期积累就是玄德大福。这就是“玄德深矣、远矣”的原因。“与物反矣”就是言物被人掌握而不能独立,不能争脱人的控制,尽被人类利用,就是“与物反”的道理。“大顺”就是大发展进化顺利,“大”就是“一”和“一人”的产生,也即创新型国家民族发展“大顺”,即创新顺,创新人才孕育诞生顺顺。

优秀作者:独一无二的龙的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