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育儿

如果没有安禄山的反叛,节度使这个制度可行吗?

问:如果没有安禄山的反叛,节度使这个制度可行吗?

唐朝的“节度使”最有“名气”,因为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就是节度使安禄山发动的,而且叛乱平定前后,唐朝又在内地设置了更多的节度使,从而造成了节度使遍天下的局面!如果没有安禄山的反叛,节度使这个制度可行吗?

(安禄山:嘻嘻,我想造反)

其实,在唐朝“节度使”并不是正式的官职,它更像是一种“使职差遣”的临的性职务。

节度使的“使”有使者、使节的意思,本来就是代表朝廷节制某地的,节度使原来的官职才是正式的职务。

如果严格按照规定行事,唐朝绝对不可能爆发“安史之乱”!

为什么呢?

因为本来朝廷规定节度使是“不久任也不兼职”的。

所谓的“不久任”,就是不让一个将领长期把持一个地区的军政大权,以免其与部下形成人身依附关系,进而与地方势力结合,尾大不掉。

所谓的“不兼职”,就是一个节度使只能“节制”一个有限的地区,不能“兼职”节制其他地区,以免节度使的力量过大!

如果没有安禄山的反叛,节度使这个制度可行吗?

(唐玄宗:这舞跳的不错嘛!)

那么如果节度使立功了怎么办呢?

别着急,朝廷会让其由“出将”转为“入相”的,进入朝堂当大官的!

因此,如果能够严格执行“不久任也不兼职”的规定,节度使只会成为唐朝捍卫边疆的“利剑”,而不是成为反噬朝廷的“大狼狗”。可惜,唐玄宗李隆基却破坏了这个规定。

就拿安禄山来说吧?

安禄山一个人就担任了平卢、范阳、河东三地的节度使,拥兵15万至20万之多!

当时整个唐朝也不过四五十万兵力,其中一大半儿都在西部和北部边疆地带,内地兵力寥寥可数!

唐玄宗李隆基年纪大了,已经失去了锐气,对李林甫的话偏听偏信,根本听不进忠臣的话,朝廷搞的一团糟。如果没有安禄山的反叛,节度使这个制度可行吗?

安禄山本来就野心勃勃,而宰相杨国忠为了争宠又一味刺激他,更让安禄山觉得不安全了!在朝廷腐朽,内地兵力空虚的情况下,安禄山能不趁机捣乱吗?于是公元755年,安禄山就在范阳带着15万大兵打着“诛杀杨国忠”的旗号造反啦!尽管757年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李猪儿、严庄联手干掉了,但唐朝还是用了八年才平定叛乱。

问题在于,即使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结束了(其实是苟且结局,河朔三镇乱源犹存),其他节度使们也变得不那么听朝廷的话了!

而唐朝的皇帝呢?

又没有绝对的实力镇压不听话的“藩镇”,因此只能拉一个打一个——利用这拨节度使对付那拨节度使,利用那拨节度使对付这拨节度使。

如果没有安禄山的反叛,节度使这个制度可行吗?

由于节度使们既有兵权又有地盘,既有人口又有财赋,已经俨然变成了“半独立”性质的“国中之国”!

而朝廷却因宦官专权,大臣党争,以及因“藩镇擅土”导致的财政收入锐减而实力大衰。唐朝中后期,朝廷始终没有办法结束“藩镇割据”的局面。

公元907年,朱温逼唐哀帝李柷退位,建立了“梁”国,唐朝的节度使们就变成“五代十国”的头头了。

结论:唐朝的节度使和后世王朝的“总督”或“巡抚”差不多,都是朝廷派去节制地方的大员,只是称呼有所不同。就此而言,不是“节度使”这个“职务”不好,而是唐朝皇帝自己破坏了用以约束节度使的规章制度,才让唐朝的节度使成了脱缰野马,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后果!如果没有安禄山的反叛,节度使这个制度可行吗?

优秀作者:北疆同心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