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农村扫墓俗语:闺女去上坟,娘家必无人,指哪个时候不能上坟?

清明将至,今年是农历三月清明,按照俗规,三月清明在前,二月清明在后,现在已经到了祭祖扫墓的时候了。

农村扫墓俗语:闺女去上坟,娘家必无人,指哪个时候不能上坟?

过去农村有一种说法“闺女去上坟,娘家必无人”,是什么意思呢?现在农村还按照这种说法去做吗?

这里先要说明的是,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各地有各地的风俗习惯。我国农村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这样的规矩,有的地方外嫁女不可回娘家上坟,但有的地方则是允许的。

那有这种规矩的地方又是什么样的说法呢?

1、俗语中的“闺女”的范围是什么?

俗语中的“闺女”,并不是指所有的闺女,而是专指外嫁女,也就是嫁出去有婆家的闺女。一些地方是不允许嫁出去的闺女回娘家扫墓的。没有嫁出去的闺女是可以在娘家扫墓的。

这其中又有两种:一种是没有结婚出嫁的闺女,即便是有了对象,只要还没有举办出嫁仪式,就还是家里的人,可以在娘家上扫墓。另一种是已经结婚的闺女,通常指家里没有儿子,留在家里招上门女婿的女儿。有些地方还包括老闺女,又称老姑娘,也就是终身不嫁的闺女,没有婆家,也可以扫墓。

农村扫墓俗语:闺女去上坟,娘家必无人,指哪个时候不能上坟?

不过,也有一些地方,所有的女人都不能上坟扫墓,包括自家的闺女(不管是外嫁的,还是没有嫁的闺女),也包括嫁进门的媳妇。这些地方上坟扫墓就是男人的事,女人在家准备祭祀供品和准备上坟扫墓男人们的饭菜。

有女人都不能上坟扫墓习俗的地方是极少数,“闺女去上坟,娘家必无人”这句俗语不适合这些地方。

2、俗语中的“上坟”指什么时候?

通常来说,俗语“闺女去上坟,娘家必无人”之中的“上坟”,指的就是清明期间的祭祖扫墓,其他时间上坟没有这种讲究。

比如,我国民间风俗习惯,老人新逝三年内,在立春后,春分以前(有的地方是春社日以前),老人子女有上新坟的习俗。我们家乡把上新坟称为“挂畲”,其他地方有不同的称谓,习俗意思就是一回事,只是名称不同而已。按照俗规的要求,上新坟时,老人所有的子女必须参加,包括女婿也要参加(女儿女婿必须要有一人到场)。有的地方在第三年上新坟时,亲戚都要参加,其所花的费用由女儿女婿来负担。

农村扫墓俗语:闺女去上坟,娘家必无人,指哪个时候不能上坟?

农村有“女婿莫上坟,上坟辱先人”,女婿到岳父家上坟的时间,指的也是清明期间,并不是其他时间的上坟。

又比如,有一些地方的寒衣节上坟、冬至节上坟、春节期间到坟上给先人拜年等,女儿女婿都可以上坟。尤其是寒衣节,传统习俗中是给老人送寒衣,人们认为闺女心细、心诚、心孝。老人去世时所穿的寿服和盖的寿被,就是女儿做的(我国农村习俗,老人的棺材由儿子做,寿服和寿被由女儿做)。因此,老人喜欢女儿送的衣服和鞋帽,寒衣节由女儿上坟给老人送寒衣也就理所当然了。

至于有一些地方俗规,所有的女人都不能上坟,这源于封建社会对女人的歧视,把女人低看一等,甚至迷信地认为女人“不洁”,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与“闺女去上坟,娘家必无人”之中的地方习俗没有多大关系。

3、“闺女去上坟,娘家必无人”的具体意思

农村民众对传统俗语的理解,因为地方的风俗习惯不同,或者人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往往会作出不同的解释。在农村,人们对“闺女上坟,娘家必无人”这句俗语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农村扫墓俗语:闺女去上坟,娘家必无人,指哪个时候不能上坟?

一是内外有别。过去的农村家族体制以姓氏为主,女儿嫁出去以后就是外姓人,媳妇娶进来后就是自己家族的人。比如,现在有的农村祭祖扫墓时要写“包封”,也就是把纸钱用包封起来,正面写上收包人和寄包人,背面(包起来的一面)写一个“封”字,就像古代的信封一样。

收包人就是自家已故的老人,假如这家人为刘姓,女人娘家姓李,写给女人的通常写成“故×祖婆刘府李氏××老孺人收”,“刘府李氏”的称呼,代表李氏为刘家的人。

如此,娶进来的媳妇就可以在婆家上坟扫墓,也记入婆家的家谱,死后也葬入丈夫家的祖坟。在娘家,她们的名字前冠以外姓,也就成为了外姓人,不能回家过除夕夜,不能在娘家“落月”(生孩子),清明不能回娘家上坟扫墓,不入娘家族谱,死后不能葬入娘家祖坟。这也是娶进来的媳妇称娘家为“外家”的原因。

现在一些人认为,这种“内外有别”的姓氏做法,说明古代女人的地位低。实际上,这与女人地位的高低没有关系,是一种古代社会和家庭的秩序。比如说,过去农村,一些男人做上门女婿,他们的姓要改成女方的姓,名字记入女方族谱,死后葬入女方祖坟。

也就是说,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组建的家庭在哪个家族,就记入哪个家族,祖坟也就在哪个家族。

农村扫墓俗语:闺女去上坟,娘家必无人,指哪个时候不能上坟?

二是“顾人”之说。有一些地方有一种迷信的说法,人们认为祖坟能够荫庇子孙,照顾后人。如果外嫁女回嫁家祭祖扫墓,祖坟就不能荫庇子孙和照顾后人,而是荫庇和照顾女儿那边的后代去了。俗称为“肥水流入外人田”。

也就是因为如此,外嫁女回娘家祭祖扫墓,阻力最大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同胞兄弟。如果同胞兄弟允许外嫁女回来祭祖扫墓,别人也不会阻止,无非从地方风俗方面谈论一下而已,认为是“坏规矩”,但决不会强行阻止。

三是灾祸之说。有一些地方,或者有一些人迷信地认为,如果外嫁女回娘家祭祖扫墓,会给娘家带来灾祸。在一些农村有“女儿上坟,娘家绝门”、“女儿上坟,娘家断了门”、“女儿上坟,娘家败亡”等说法。

后面的两种迷信说法,实际上是第一种说法的拓展,也是为了让外嫁女不回家祭祖扫墓,一种恐吓的说法。由于有了这些迷信说法,外嫁女当然也就不敢回娘家祭祖扫墓了。

农村扫墓俗语:闺女去上坟,娘家必无人,指哪个时候不能上坟?

俗语中的后半句“娘家必无人”,在农村也有两种说法。

一是娘家没有兄弟及后代。在农村,通常来说,只有在娘家没有了兄弟及后代的情况下,甚至连堂兄弟都没有的情况下,由于娘家的坟没有人祭祖扫墓,女儿女婿才回娘家祭祖扫墓。过去农村确实存在这种现象,也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

因此,如果家里有兄弟和后代,女儿女婿才回娘家祭祖扫墓,就等于是在诅咒兄弟,兄弟当然不可能让外嫁女回娘家祭祖扫墓。

二是娘家兄弟不讲孝道。过去农村,也有一些人不仅是清明节,任何时候,有一些人家从来不祭祖扫墓。外嫁女实在看不下去了,也就回娘家给父母扫墓。外嫁女的这种做法,通常也能得到娘家所在村里的人认可。

然而,如果兄弟讲究孝道,年年祭祖扫墓,外嫁女回来扫墓,就等于是打娘家兄弟的脸,让他们背上不孝的名声。因此“娘家必无人”中的无人,指外嫁女不把娘家兄弟当人看,眼里没有他们,“目中无人”。人们还认为兄弟不讲孝道,不尊敬死去的父母和祖先,有损他们的声誉。

农村扫墓俗语:闺女去上坟,娘家必无人,指哪个时候不能上坟?

4、现在农村还有没有“闺女去上坟,娘家必无人”的说法呢?

民间风俗是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通行的风尚、习惯、礼仪等,民间风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常动不息的。

农村清明期间“闺女上坟,娘家必无人”的习俗,对现在农村来说,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比如说,现在农村家庭子女比较少,有一些子女到外地就业,也就在外地落户,也有的在外务工,有的甚至在国外,回一趟家不容易。

离家比较近一些的子女,清明期间,既要到男方家扫墓,也要到女方家扫墓,不再讲究是否为外嫁女,或者留在家里的女儿了。还有的为独生子女,在婚姻方面,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娶”和“嫁”,所生的子女,一个跟男方姓,一个跟女方姓。因此,过去农村单一的以男性为主的传统家族观念,已经被打破,人们也就不再拘泥于“娶”和“嫁”,农村也就很少有外嫁女不能上坟扫墓一说了。

民间风俗往往是这样的,以往的一些传统禁忌,被人打破后,做的人多了,也就习以为常了,一种新的风俗也就形成了。

农村扫墓俗语:闺女去上坟,娘家必无人,指哪个时候不能上坟?

现在农村,已经结婚的女儿到娘家上坟也是如此,女儿到娘家上坟多了,也就得到了农村社会的认可,也成为了农村人的一种共识,一种新的上坟风俗也就形成了。

不过,不能否认的是,少数农村的少数家庭,仍然抱着外嫁女回娘家扫墓的传统观念不放。

不过,话又说回来,一种传统民俗观念的彻底改变,需要有一种漫长的过程,同时,一种新的风俗形成,也需要人们有一个接受和认可的过程。

过去有女儿不上娘家坟风俗的地方,到如今,大多数地方和家庭的女儿也能上娘家坟,已经逐步被人们所认可了,这就是现代社会的一种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