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知识

第一名没有“奖状”,家委会的孩子却人手一张?班主任这样解释

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中,“戒骄戒躁”的思想深入人心,,老一辈的家长在教育子女时,总是疏于夸奖,因此当80后、90后这代人成为家长后,才对鼓励式教育更加看重。

除此之外,学校也会以各种方式对表现优异的学生做出鼓励,奖状就是最常见的一种,也是每学期结束,学生们最期盼得到了鼓励。

可山西一位家长却发现了一件怪事,自己四年级的女儿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次的考试也毫无悬地获得了第一名,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奖状。

第一名没有“奖状”,家委会的孩子却人手一张?班主任这样解释

女儿放学回来,拿着成绩单和试卷给家长看,嘴里嘟囔着,这次没有拿到奖状,声音也是哑哑的,显然一副受了委屈的模样。

家长见后自是心疼不已,但也不忍追问,只得轻声安慰到:没关系,奖状不是唯一的证明,你是第一名,成绩又一直这么优秀,老师和同学们都看在眼里,爸爸妈妈也为你骄傲。

四年级的小朋友懂事地说了句没事,然后自己回房间写作业去了,家长原以为是学校取消了这种奖励形式,可是女儿也没有获得其他奖励。

想来想去都觉得不对劲,打听之后更是令人气愤不已:家委会成员的孩子,人手一张奖状,而这些学生的成绩,不过是平平无奇而已!

家委会是班主任的“帮手”,平时不仅能帮老师处理许多工作,还能解决一部分老师和家长之间的矛盾,的确给老师分担了不小的压力。

但家长和学生,一码归一码,难道就因为家长的付出,就要影响学生之间的评优奖励吗?第一名没奖状,班委会的孩子人手一张,这让家长怀疑:班主任是区别对待。

而面对家长的质疑,班主任的回应却是云淡风轻:现在的环境,讲究的是素质教育,评价一名学生是否优秀,不仅要看成绩,也要综合看学生的品质和素质。

这样的回应令人难以信服,家长把这件事发到网上,不少家长一呼百应,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若家委会的付出和学生的评优挂钩,是奖状是发给学生还是家长?

一位家长分享:自己女儿不仅成绩优异,而且乐于助人,班级里只有三个团员,她就是其中之一,中考更是以班级第一、年级第三的成绩考入高中。

可是却没有获得“优秀毕业生奖”,打听了一下才知道,10个名额中有6个都是家委会的孩子拿到了,可怜自己的女儿因此自责很久,一直在反思自己哪里做的不够好。

网友安慰:学生这么优秀,不怕以后没奖状拿,这种小奖状不拿也罢。话虽如此,但对于学生而言,为了一个目标不停努力,明明自己达到了优秀的标准,却没有获得最终的认可,内心是很难以平复的。

中小学生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对于这种事情,不能奢求他们以成年人的目光去看待,稍有不慎,很容易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另一位家长也有类似的遭遇,而自己是唯一一个敢于站出来,质疑家委会和班主任的家长,最后的结果就是:自己无奈退群,因为群里没有一个家长会站在自己这边,替自己说句公道话。

不过也并非所有的家委会成员,都能带着学生过的如此风风光。另一位网友坦言:我自己就是家委会的成员,我非常赞同取消家委会的做法!

她们班级的家委会,是班主任主动找到家长,把这项任务硬塞进家长手里去的,好处没捞到,自己反而倒贴了不少钱给班级和老师买东西。

写在最后:

一名自称是小学教师的网友评价:我认为这很正常。因为自己班级也有这种情况,一个学生成绩是数一数二,上课回答问题也很积极,是典型的学霸。

但成绩好不耽误他行为习惯极差,暴力且脏话连篇,不守纪律也不听老师安排,而家委会的学生,就算成绩不好,但品性态度端正。

这名教师认为,这种情况,自己更倾向于给家委会的孩子颁发文明礼仪奖,但不可否认的是,班主任老师对家委会的孩子,始终是有一层滤镜在。

笔者认为:学习成绩、文明礼仪的奖状最好分开,不能因为单方面的优秀就认为他不够优秀,或者足够优秀,二者区别开来,也能避免家长误会。

当然最重要的是,家委会的付出,不应该体现在学生的评优上面,非要奖励一下,倒可以给家长也发个奖状。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