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运动

七巧板?(七巧板玩法大全)

最应该混乱的项目:七巧板

前段时间遇到一个懂拓展的客户,指定要做“七巧板”这个项目,而且据说自己也会做,但碍于对象是中高层,感觉一个是自己的经验不够怕驾驭不住,更重要的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因为之前合作过一次,所以她指定一定要找我来操作,甚至不惜调整日期来配合我的档期。

时间短任务重,总共3个多小时的时间,而且还要有深度分享,前期我花了1个多小时导入了竞争机制,也做了一些小游戏拉大了小队分差,这个时候我就发现她的表情有些不高兴,估计应该是觉得我应该直接就做“七巧板”,为什么前面要浪费这么多时间。

“七巧板”正式开始后,我做的是“第七组可以走动版”,整个教室里简直乱成了一锅粥,到处都在高声呼喊第七组,第七组的人简直晕头转向,忙得满头大汗,随着时间越来越少,声音也越来越大,甚至有人因为嫌第七组的人速度慢开始骂娘了。

这个时候我看到客户的表情已经忍无可忍了,感觉要自己出来维持秩序了,我赶紧过去拉住她,问:“你做的版本是不是每个组隔得老远老远,互相喊话,而且还需要帮忙传板子那种,是吗?

她说:“是的,你这样也太混乱了吧,怎么收场啊?

我说:“不混乱哪里来的反思,如果我们不把各自为政的小团队意识展现得触目惊心,那大家哪来的动力去改变现状?”

这也是我不太理解那些安安静静甚至有意识的维持秩序的版本,最后学员的体验点在哪里?你的引导点又在哪里?

我认为要保证“七巧板”的体验感,让学员感受到震撼和冲击必须有一个前提和一个宗旨。

1、“一个前提”保证竞争状态,如果学员没在竞争状态,你就会发现学员会表现的一团和气,不在乎所以无所谓,让给你们先做,我做不做无所谓,反正也没有惩罚,曾经一度我加入了一些“绩效考核机制”,才让局面有所改观,但那种设计更适合“总公司——分公司”的关系,不太适合跨部门协作的情景

2、“一个宗旨”制造混乱,培训师只需要随时通报分数即可,游戏化设计思维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理:每个人都没办法忍受排名。只要有排名,必有竞争,所以我不太理解为什么要把积分表拿在自己手里的操作方式。

分组也很关键,一定要把声音最大的人分到5种颜色小组,只要他们占据更多的资源,其他人基本上就只有停摆,最后大家会有很深的不公平感:是不是真的是会叫的孩子有奶吃

“七巧板”是体验跨部门协作的最佳项目,没有之一。尤其适合公司全员参与的团队,可以引起反思的体验点非常之多,培训师都可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但我更喜欢用“七巧板”来导入3点:

1、“工作群体”和“工作团队”的区别,“工作群体”是为了更好的分享信息,以便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职责。这是《组织行为学》对它的定义。“工作团队”是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主动高效协作的群体。这里面最重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个人职责”和“共同目标”的差别,而第7组之所以很难推进正方形任务,除了沟通的问题外,更核心的原因是大部分人是“群体思维”,更关注自己的职责,不是“团队思维”,因为“团队思维”需要把“共同目标”优于“个人职责”。

2、“关注他人”,七巧板的核心不是打击“人性自私”,弘扬“人性本善”,这个是哲学问题,哲学家都有存在争议,不是我们能解决的。

七巧板的关键核心是“信息不对称”,虽然任务规则中从来没有禁止把自己的任务读给人家听,也没有禁止过问人家的任务是什么,但基本上不会有人关心别人的任务是什么

所以真正的关键是“群体思维”的人不关心你的信息,只关心自己想要的信息,因为他们只想完成自己的职责,而人与人之间发生冲突很多不是人性的问题,而是“不患人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要怕人家不理解你,更应该担心你有没有去理解过别人,关键在于“我们不关注别人”

3、“管理者角色认知”,管理者的任务是“管人”“理事”,“理事”的核心是找到本质,明确关联,抓住重点,管理者需要的是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拿出计划、组织实施,当第七组被杂事以及事务型工作困住,导致了角色错位,最终团队失控。

“七巧板”作为管理课程的经典游戏,其核心不是激励学员,而是促进反思。实际上这个项目应该是做的越失败学员的收获才有可能越大,作为培训师必须具备基础的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知识,才能更好的引导学员如何回到工作中解决管理者角色问题、跨部门合作问题,不让“七巧板”在真实工作中重现。

七巧板?(七巧板玩法大全)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最应该混乱的项目:七巧板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