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财经

密宗求雨的法门(唐朝求雨)

大唐密宗高僧“求雨”的故事

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巡幸东都洛阳,正巧遇上大旱灾。日常饮水都有困难,农作物的灌溉就更不可能了。又值大暑热时节,黎民百姓在酷热难耐中倍感煎熬。当时住在洛阳圣善寺中的善无畏,素以行云布雨的法术而扬名在外,所以,皇帝便紧急召唤,让他火速求雨。

善无畏(637-735年),梵名Śubhakara-simha,东天竺乌荼国人,据说是释迦牟尼的叔父甘露饭王的后裔。他是印度密教的上师,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来中国传播密法,也有说他是来中国长安留学的。他在长安僧界中以擅长施展咒术而闻名。据说能请动龙神布施雨水,所以唐玄宗才把“求雨”的重要使命派给他。

善无畏接到任务后,不知是对求雨没有把握,还是觉得以法术干预天意不妥。他给皇帝上了一道奏本,说发生旱情,本是上天的旨意,如果招来龙神行云降雨,呼风唤雷,无疑是采取强硬手段以干扰天意,这样会破坏众生的因果,贫僧实在是不敢这么做。

但唐玄宗不管这些,他说现在黎民百姓都处在干渴之中,难道上天是要百姓受苦才合乎因果吗?他强令善无畏把雨求下来,否则就要把他驱逐出境,并派出太监高力士去现场监督,如果善无畏求不来雨,就将他轰回天竺去。

善无畏无奈之下,只能奉诏,筹备求雨。他先察看天象,用自己学到的天文学知识计算可能下雨的日期,然后就是闭关,出关后才正式施法求雨。他的求雨方式很简单,既不使用法器,也不供奉经幡佛像。只见他拿吃斋用的铁钵盛满一钵清水,用刀子在钵中旋转搅动,同时口中不断念着咒语。高力士等人坐在一边,听着他喃喃不止地念咒。突然,一条龙状的水汽从钵中升腾而起。刚开始时,水龙只有指头大,龙首低伏饮水。善无畏忽然加速搅水,大声念诵咒语,水龙越变越大,腾跃而上,弥散在空中,然后游走到了室外。

善无畏这才长舒一口气,对奉命督察此事的高力士说:“你可以回宫复命了,大雨顷刻即来。”

高力士来到室外,只见天空中阴云密布,狂风大作,雷声轰鸣,电光灼灼。眼看大雨就要落下来了。高力士快马加鞭,急速赶路,刚赶到洛河浮桥时,大雨就追上了他。这时狂风肆虐,暴雨倾盆,道路两旁的大树都被风雨连根拔起。

当时很多人见证了善无畏求雨的过程。流传至今的《善无畏碑》中还记录了这件事。

祈雨是古代社会中的重要习俗,是关系着民生的大事。在以农业为主的中原文明体系中,雨水充沛意味着年成丰稔,五谷丰登。每遇到雨水枯竭的旱灾,则使天下百姓焦虑万分,宋代无名氏诗有云:“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倘能感化上天而求来一场及时雨,不知会让多少人家欢喜雀跃。传统的祈雨形式,多是虔诚祭祀神灵,祈求感化神灵并普降甘霖。如唐代宗时京兆尹黎干曾求过雨,他先是造了一条土龙,然后召集长安城中的巫觋,一起在土龙前跳起祭舞,以期娱神而得蒙赐雨。传统的求雨方式虽然种类较多,但大多是求神赐雨,希望能沟通司雨神灵。

而善无畏的求雨是结合气象学、天文学来进行的,含有很多的“科学”成分。传统的密宗求雨方式一般要建立坛场——祈雨坛,坛上画有八大龙王等图像,主持法事者诵念一千或上万遍“佛顶尊胜真言咒”。有些求雨坛场的布置方式很复杂,主持仪式的咒师面向东方,虔诚诵念咒语,如果咒满八千尚未下雨,就再八千,直到雨降下来为止。其实,致使不念咒,雨水也迟早有一天会落下来。但上师起了坛,念了咒,然后雨落了下来,信众就会认为这是上师的功德。

密宗求雨的法门(唐朝求雨)

僧一行图像

其实,敢于求雨的法师都是懂得气象学知识的。唐玄宗时期还有一位从天竺来的密宗上师,名叫不空,他也曾遭遇过一次求雨。

有一年关中大旱,而善无畏当时已经不在世。唐玄宗问群臣,有哪位法师会求雨。群臣推荐了来自天竺的不空和尚(705-774年)。

不空接到任务后,夜观天象,知道不久就会下大暴雨,现在不是求雨,而是要做好防洪涝灾害的准备。他便对前来传达皇命的人说,不用求雨,时侯到了自然会下的。

皇差回去报告唐玄宗,不空和尚说不用求雨,倒是要做好防洪灾的准备。唐玄宗认为现在干旱这么严重,哪来的洪灾,这肯定是他不会求雨的托词。于是转而下令让另一位从天竺来的密宗高僧金刚智(669-741年)设坛求雨。

密宗求雨的法门(唐朝求雨)

不空

金刚智察看天象之后,也知道很快就要下雨了。但他不便再推托,否则皇帝就会降罪了。他于是在郊外设了一个坛场。选定一个时间,他登坛施法诵咒。果然,不一会儿大雨就如期降临。但是,大雨下了几天后,仍然没有停下来的迹象。倾盆大雨连绵不绝,长安城中很多里坊都被暴雨淹没,有的地方比人头还深,旱灾变成了涝灾。

唐玄宗眼看积雨成灾,无可奈何之下,只好派出使者向不空和尚致歉,并请他施法将暴雨给停下来。不空知道暴雨下了这么多天,致使不施法也会停下来。但为了取信于唐玄宗,他只好捏制了五六个泥龙,放入水中,以梵文咒责泥龙,勒令泥龙停止下雨。过了一天后,果然雨过天晴,内涝慢慢地就消退了。人们便以为是不空和尚施法的结果。

善无畏的中土传人一行法师(683-727年)也曾多次为朝廷求雨,且十分灵验。而一行法师在天文学方面的造诣是得到天文学界公认的。他为了帮朝廷制定《大衍历》,进行了大规模的天文测量。一行在《大衍历》中发明了求任何地方每日影长和去極度的计算方法,称做“九服晷影”。他任用“步晷漏术”建立了一个从0 度到80 度的每度影长与太阳天顶距对应数表,这是世界数学史上zu早的一张正切函数表。他的求雨等法事活动其实都是建立在观测的基础上的。古人对天气的预测并不比今人差,只是在近代的西学东渐中,这些古老技艺很多都失传了。

佛法是济世渡人的,要济世得需要一定的方便,也就是要会各种知识技艺,在佛法内明之外,还应懂一些医方明、工巧明之类的,这样才更有助于济世渡人。

密宗求雨的法门(唐朝求雨)

唐密祖庭青龙寺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大唐密宗高僧“求雨”的故事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