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自然

榆林俗语(陕北榆林方言段子)

陕北榆林地区的谚语和歇后语

文/何志刚

美国记者斯诺在他的《西行漫记》中不无感慨地写道:“走向陕北,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中华民族文化。”陕北之北的榆林地区文化厚重,语言丰富,譬如,今天的普通话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而榆林地区仍保存古汉语入声调值,说明古汉语在榆林地区影响之深远。本文所论榆林地区谚语和歇后语在民间根深蒂固,源远流长,值得研讨。

榆林俗语(陕北榆林方言段子)

谚语,《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陕北谚语多为两句以上对称句式,字数相等,内容相似或相对,音韵和谐、质朴自然,也有单句类谚语,常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

双句类

六字式 一回生,二回熟;人是铁,饭是钢;一文钱,一文货;小娃勤,爱死人;不伤心,不落泪;云朝东,一场空;热生风,冷生雨;笑一笑,十年少……

八字式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吃一堑,不长一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好借好还,再借不难;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伤人一千,自损八百;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十字式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庄稼一枝花,全凭粪当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人争一口气,神争一炷香;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十二字式 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散线难断;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美不美泉中水,亲不亲故乡人;一日不读口生,三天不练手生;吃米不如吃面,投亲不如歇店;远水不解近渴,好亲不如近邻;好汉死在阵上,赖汉死在炕上……

十四字式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正月十五云遮月,八月十五雪打灯;有田不种粮仓虚,有书不读子孙痴;男人有钱变坏了,女人变坏有钱了……

单句类

五字式 节令不饶人;一俊遮百丑;瞎驴碰草垛;打狗看主人;山不转水转……

眼不见为干净;牛头不对马嘴;有眼不识泰山;一心不可二用;井水不犯河水……

七字式 大树底下好乘凉;双手写不成八字;三句好话一冬暖;新官上任三把火;手心手背都是肉……

九字以上式 宰相的肚子里能撑船;一个老鼠坏了一锅汤;井里的蛤蟆没见过大天;十个手指头伸出也有长和短;卖白面的见不得卖石灰的……

以上所举诸例是从字数形式论及,若从内容分析涉及自然时令、农事经验、生活哲理、治家养生和人情世态等方面,有识这士自可判别。

歇后语,《现代汉语词典》注释为:“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象谜面,后一部分象谜底,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我认为前一部分是现象,后一部分是寓意。“通常只说前一部分”应当是“有时也可以只说前一部分”。在后一部分点明寓意时常有借用谐音以表述者。歇后语是群众幽默情趣的显现,让人听后忍俊不禁,乐趣横生,既使语言生动形象,也使说理浅易有力,客观上密切了群众关系。例如:

枣核子改板——能有几锯(句);歪嘴吹喇叭——嘴邪(斜)气;西瓜地里散步——左右逢圆(源);天上下雨地上滑——自己跌倒自己爬;外舅打灯笼——照舅(旧);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老虎屁股——摸不得;狗逮老鼠——多管闲事;木匠带枷——自做自受;聋子的耳朵——摆设;关公面前耍大刀——不自量力;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瓮中捉鳖——手到拿来;水缸里插擀杖——端入端出;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隔门缝看人——把人看扁了;鲜花插在牛粪上——不般配;卖豆芽不拿秤——乱抓把把;雨后送伞——空头子人情;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啦;头顶害疮脚底流脓——坏透了;吃挂面不调盐——有言(盐)在先;吃包子蘸醋——不想算(蒜);狗掀门帘——全凭一张嘴;木匠的斧子——一面砍;梁担顶门——大材(才)小用;哑巴吃杏——心里有数;鼻涕朝嘴里流——顺理;一碗水倒在地上——揽不回来了;珍珠没眼眼——瞎宝贝……

谚语、歇后语是群众智慧的结晶,涉及民间生活诸多方面,成为群众日常交际的口头用语,既可说明事理,也间接沟通了感情。原省文联主席李若冰说:“在陕北这块可爱的土地上,蕴藏着丰富而又独特的文化资源,挖掘、研究和弘扬陕北文化必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可贵的贡献。”希望文人学士能再整理出一部详实而权威的陕北方言巨著,以飨读者。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陕北榆林地区的谚语和歇后语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