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摄乎于大国之间(摄乎大国之间的之)

小国生存之道——从国学经典看国际关系之“摄乎大国之间”

摄乎于大国之间(摄乎大国之间的之)

关于历史,我一直对两种观点深表赞同:一是“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二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相信这次俄乌战争充分诠释了上述两条,人类历史之所以重复再重复,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人性没变”,只要人性不变,人类的历史悲剧往往就会不断重演。

从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来看,投射到中国的历史,无非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国家关系,几乎每个国家都能从中找到相对应的位置。我将就此写一个系列,将国际时政与国学经典作一个结合。

当今世界四大势力无非就是美国,中国,欧盟和俄国,然后各种合纵连横,拉帮结派。许多小国就被迫选边站,那么作为一个小国该如何自保呢?

摄乎于大国之间(摄乎大国之间的之)

《论语•先进篇》中有一段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等学生讨论说:你们经常抱怨如果有人了解你们的“能力”,你们就能如何如何。那么现在不妨敞开来说你们认为自己有多大能耐?于是急性子子路就率先回答了: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此处的“摄”通假的是“慑”,却被很多学者解错。“慑”理当作“害怕”来解释!因为“千乘之国”和“万乘之国”相比就是小国,所以夹在大国中间就会受到威慑而感到“害怕”,如同现在许多国家被夹在中美之间选边站一样。

若遭到大国的军事威胁(加之以师旅),国内又遇到饥荒(因之以饥馑),在内忧外患之下,只要我子路出马,差不多三年,我就能让他们变得勇敢,而且知道谋略。(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使有勇”可不就说明原本“无勇”吗?而“无勇”不就是因为“害怕”吗?

子路的“勇”当然有口皆碑,他虽然个人武艺高强,但军事谋略是绝对不行的,否则也不会惨死。那么他号称的那套行得通吗?孔子对他的回答态度如何呢?——“夫子哂之。”

孔子嘲笑的理由是什么呢?

子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却主张强硬,所以我讥笑他。”许多学者也误读了“不让”的意思,不是指责子路说“大话”、不谦虚。而是他说“为国不让”,即治理中等国家要懂得忍让,要以礼治国,这自然包括国内治理和国际关系。但子路的“有勇知方”的策略,无非接近于“对抗”。那么孔子的策略是什么呢?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通过尽心做事来取信民众,通过节约财政开支来爱惜民众,按照时节来征用民力。”

乌克兰算不算中等国家?是不是被“加之以师旅”?本来是粮食出口国,现在是不是“因之以饥馑”?作为治理这种国家的领导层,是不是应该搞好各种国际关系,当一座“桥梁”,左右逢源,爱惜自己的民众,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由此可见真正“有文化”是多么重要? 不过一切都是宿命,一个演员又有几个算是真的“有文化”呢?我们国内那些立“文化”人设的演员不就大半翻车了吗?演一个“有文化”的还行,真要让他来“治国”,自然是逃不了翻车的命运!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小国生存之道——从国学经典看国际关系之“摄乎大国之间”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