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运动

徐悲鸿改画价(徐悲鸿改良画)

徐悲鸿常改古人名画,直接在原作上动笔,网友:手欠

好多年前去东北,听当地人骂小孩“欠手爪子”,起初还不知道啥意思,后来才明白原来就是“手欠”的意思。

手欠这事,一般是顽皮的小孩犯,不该摸的要摸一下、不该动的要动一下,一不留神就摔了罐子打了碗,所以大人就会训斥他“手欠”。

徐悲鸿改画价(徐悲鸿改良中国画)

徐悲鸿

但是,没想到大师徐悲鸿也“手欠”。不久前有一场徐悲鸿的展览,展览上有三幅特殊的画作引起了网友的关注,这三幅画并非徐悲鸿的作品,而是经他之手“改良”过的古画。

这三幅画作有两幅是郑板桥画的竹子,还有一幅是任伯年和任阜长合作的花鸟,三幅画都是古人的名画。

徐悲鸿改画价(徐悲鸿改良中国画)

郑板桥

之所以徐悲鸿画展会出现三幅古画,是因为徐悲鸿经常有改古人名画的“恶习”,他觉得古人画得不是很理想,于是常常直接在古画原作上动笔修改,这三幅画就是他动笔“改良”后的杰作。

第一幅是郑板桥的《竹石图》,这幅画徐悲鸿相当不满意,他总觉得郑板桥把右边的竹子画少了,让画面看起来左边太满右边太空,所以他直接在右边竹子上多画了几片叶子,这么一改就让画面的左右显得比较均势了。

徐悲鸿改画价(徐悲鸿改良中国画)

竹石图

但是很多看过这幅“改良版”《竹石图》的网友,却批评徐悲鸿这是“帮倒忙”,郑板桥好好的一幅画就给他乱改破坏掉了。

首先是徐悲鸿加上去的叶子墨色和原作相差太大,就像打了个补丁一样,毕竟是两百年前的画,新画上去的墨痕肯定明显不同,光是这个墨色的区别就让原作直接掉价了。

徐悲鸿改画价(徐悲鸿改良中国画)

竹石图

其次,有网友说郑板桥是故意画成右边竹叶少的,因为这是“新篁”,也就是初长成的嫩竹,叶子本来就比老竹要少,说明徐悲鸿根本不懂这个常识,自以为是乱改一通反而让这幅画少了“新篁”的鲜活生机。

或许徐悲鸿是和郑板桥“杠上了”,除开上面那幅之外他还改了一幅郑板桥画的竹,但这一幅徐悲鸿没有对竹子下手了,而是将画中的山石加了点颜色点缀。郑板桥原本的画就是水墨,并没有其他色彩。

徐悲鸿改画价(徐悲鸿改良中国画)

郑板桥画竹

但徐悲鸿不知道是怎么想的,在山石上点缀了一些紫色的小点,原本清雅的一幅画就因为点了这些紫色的点儿,一下就变得俗不可耐,要怎么难看有怎么难看,徐悲鸿也因此被网友评价真是“手欠”,这哪是“改良”,简直就是乱改。

最后一幅更离谱,这幅是任伯年和任阜长合作的花鸟,徐悲鸿因为看不惯画中的芭蕉叶太多,竟然用白色颜料直接把任阜长画的芭蕉叶给涂掉,就好像小朋友画错了用涂改笔覆盖了一层白色一样,至于改完的效果,只能说他简直是把古人的原作改得面目全非了,而且相当难看,难怪网友的评价很生气:大师就这审美?

徐悲鸿改画价(徐悲鸿改良中国画)

任伯年和任阜花鸟

当然,事实上徐悲鸿本人在看到自己乱改的杰作之后,也常常后悔自己的“手欠”,他在题跋上也写了一些诸如“罪过”“败笔”的评价来批评自己,但大师就是这样,一旦手痒就控制不住自己,管它是不是什么名画,先给他改了再说。

不过徐悲鸿留下的这些“杰作”,也给后来者提了个醒:不管你是不是大师,最后都不要膨胀到以为自己可以胜过古人,随便在别人的画作上涂涂改改,至少都不能算是一种值得尊重的好习惯。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徐悲鸿常改古人名画,直接在原作上动笔,网友:手欠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