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房产

也许,你只是在扮演佛教徒英文(也许,你只是在扮演佛教徒是什么歌)

也许,你只是在扮演佛教徒

世人常说“生活是一个舞台,人生是一场戏,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你在别人的目光里,要定格成何种形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就这样把生活演成了戏,戏就这样被人绎成了生活。

但于佛法中,我们却没有必要把这些所谓的经验和人际交往的手段等用在修习上。

佛教徒是出家四众的通称,是依靠法理断恶行善,通过修行断除烦恼的人。

但我们还是应该时不时的反观自身,在学佛过程中是否有以下这些偏离佛法的做法。

也许,你只是在扮演佛教徒英文(也许,你只是在扮演佛教徒是什么歌)

1、不离对行善动机的觉察

“佛教的修行者随时保持觉察,看护自己的身心活动,反省自己言行背后的动机”。

比如,你会成为越来越娴熟的“佛教徒”,而这种娴熟则是跟所有人都客客气气,“随喜”“赞叹”等等词汇不离口,可是你心里有多少善意只有你自己清楚。

事不关己时,你能做到“八风不动”,他人被诽谤或被赞叹,得到或失去时,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好像自然能“不被干扰”;

而真正的关于自身的问题出现时,反应却跟不学佛的人一样,没有对自身的觉察,只是任由情绪扩大,后而言行失当。

在那些不学佛的人面前,常常身佩念珠,嘴里念念有词的说着佛教专业术语……你是否把这些外在所依当作佛教徒的标志?

而陷入这些误区的我们,只是在扮演着佛教徒而已。

我们要不离对行善动机的觉察,把面具拿掉,真诚面对自己,面对师父,面对师兄,不要做表面的善行,否则会让我们的内心越来越难以调伏。

也许,你只是在扮演佛教徒英文(也许,你只是在扮演佛教徒是什么歌)

2、反省自己言行背后的动机

难道我们的所作所为仅仅是为了向世人证明自己是佛教徒吗?

做事时我们要反复观察自己的动机,我们从小就会这样,事事都要向别人证明自己,好像所有的努力都不过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努力,却常常忽略了自己内心的感受。

佛法告诉我们要时时刻刻反观自己。比如“我去参加放生是为什么?”如果暂时做不到时刻反观,尽力就好,哪怕一天反观一次也是好的。

毕竟我们可以慢慢来,当我们不需向外求索,也不用扮演什么角色时,时刻观察好自心、自性就足够了。

也许,你只是在扮演佛教徒英文(也许,你只是在扮演佛教徒是什么歌)

3、不要做“娴熟”的佛教徒

作为佛教徒,表面上做得很熟练——比如我们和师兄一起做功德时,过程中经常会说:“随喜师兄”“随喜赞叹了”“您太精进修行了”。

而在说这些话时,我们内心到底有没有善意呢?我们要觉察自己是否在真心随喜,看到别人行善,自己也觉得欢喜,反观自身也从内心深处发起希望做更多善事的善心,这是真正的随喜。

我们要仔细观察自己的内心:自己所说随喜,是随口说给别人听的吗?内心是否真心呢?包括随喜、布施等等,都关乎我们的内心。

别人的种种精进,我们嘴上说的随喜,心里是否真的为此感到欢喜。

有时候这种扮演在绝大部分时候,都是无意识的。换句话说,你以为自己是佛教徒,而实际上你只是在扮演着佛教徒。

然而,我们自无始劫以来,嫉妒倒是根深蒂固的习气,并非是有意去嫉妒谁,而是习气使然。

我们常常说随喜,但到底有多少次是真正出自善意?看到别人比我们精进时,心里总会冒出嫉妒的念头,接着才可能是勉强、机械地随喜。

愿我们都能依教奉行

反复关照自心

避免成为那种口头上

越来越娴熟的“佛教徒”

在修行路上避免走弯路或掉入陷阱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也许,你只是在扮演佛教徒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