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育儿

《大学》中的格物致知(大学的格物致知的含义)

《大学》的“格物致知”讲什么?

格物致知,是儒家一大学案。即没人知道曾子当年的意思到底指什么。于是各家解释各家。

东汉郑玄说:“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

唐代孔颖达说:“致知在格物者,言若能学习,招致所知。格,来也。已有所知则能在于来物,若知善深则来善物,知恶深则来恶物。言善事随人行善而来应之,恶事随人行恶亦来应之。言善恶之来,缘人所好也。物格而后知至者,物既来则知其善恶所至。善事来则知其至于善,若恶事来则知其至于恶。既能知至,则行善不行恶也。”

宋代朱熹说:《大学》一开篇就教导学者,凡天下之事,都要根据其已经明白的道理,越发去穷究它们,以求达到一种极致。这样日积月累,就能豁然开朗,融会贯通,对万事万物的表里精粗无不到位,而我心的全体也无所不知,无所不明了。所以说格物致知,物格而知之至也。

明代王阳明说:知,不是知识,而是知善恶,也就是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格,是一个格子,是善的标准,拿着这个善的格子去框各种事物,对得上就是善,对不上就是恶,要匡正匡正。所以他对徐爱说:“格物是止于至善的功夫。懂得止于至善,就懂得格物了。”

和“善的格子”严丝合缝,这就是“止于至善”。后来,王阳明把这个思想总结成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如何理解这么多人的不同解释呢?

这就是“学习学”,学习第一立志;第二敬畏老师,不评判对错;第三,学习是一种行动反射,而不是要得到标准答案。不是要答案,而是要行动!即上面这些老师的解说,我们都去认真理解执行,在行动中体察反省。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大学》的“格物致知”讲什么?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