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阳明 知行合一(阳明心学核心观点之二:知行合一)

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真正含义,改变你的认知

1508年,三十七岁阳明先生在朝廷上仗义执言,得罪了太监刘瑾,所以被发配到贵州龙场去。贵州龙场地处密林,蛇兽遍地,瘴疠弥漫,王阳明住在一个山洞里。

阳明 知行合一(阳明心学核心观点之二:知行合一)

在龙场严酷恶劣的环境中,王阳明苦苦的思索生死。某天半夜,阳明先生突然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之后在贵州讲学的过程中,阳明先生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哲学观点。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也被称为“心学”大儒,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阳明先生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哲学观点。阳明 知行合一(阳明心学核心观点之二:知行合一)

我们许多人把“知行合一”理解为知识和行动相统一,用知识来指导行动。

其实阳明先生提出“知行合一”是一种让生命觉知觉醒的方法,是一种让“良知”充分勃发,让邪念彻底根除的最高生命智慧。

“知行合一”的“知”是良知,是生命本身内在的觉知,而非知识。何为“良知”?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见父知孝;见兄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之恻隐。这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阳明 知行合一(阳明心学核心观点之二:知行合一)

意思是见到父母就知道孝敬,见到兄弟就知道敬爱,见到小孩儿掉进井里会生出同情的恻隐之心,这就是良知。良知是每个人本自具足的,不需要从外面去求。

王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人的本性无善无恶,起心动念之后才有了善恶之分,“良知”是对善恶的评判,“良知”能知是非、知善恶,是一种不假外力而存在的内在力量。

阳明 知行合一(阳明心学核心观点之二:知行合一)

如果一个人善恶不分,心生邪念,人们就会骂其良知泯灭了。其实良知一直都在,只是因为良知被私欲、妄念遮蔽了。

阳明先生说:“倘若‘良知’勃发,就没有了私意障碍,就可以充足他的恻隐之心,恻隐之心充足到极点,就是‘仁’了。”

“行”不只是行为、动作,“有善有恶意之动”,意之动就是有了动机和意念,有了意念其行为就开始了。阳明 知行合一(阳明心学核心观点之二:知行合一)

阳明先生说:“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个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所以 “知行合一”是指良知和行为是同时产生的,不存在先知后行,意念一旦生出,无论善念还是恶念,就表示行为开始了,良知就会审视这个意念,对这个意念作出善恶的判断,对于邪念要立马根除,这便是阳明先生提出“知行合一”的宗旨。

阳明 知行合一(阳明心学核心观点之二:知行合一)

“良知”好比一面镜子,照出来的东西是清晰明了的,而当镜子上粘满了尘埃,照出来的东西便是模糊的。良知一旦被妄念遮蔽了,就如同镜子上粘满尘埃,良知便被泯灭了。

阳明先生提出的“知行合一”是强调了“良知”的重要性,而且良知是每个人都本自具有的,这和佛家说的“众生都有佛性,佛是开悟了的众生,众生是未开悟的佛”道理一样。

阳明 知行合一(阳明心学核心观点之二:知行合一)

阳明先生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圣人之道,每个众生都有,如果能让良知得到充分的“勃发”,或者说把人们本有的“良知”都开发出来,则每个人都能成为圣人。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真正含义,改变你的认知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