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娱乐

犄角之势的意思解释(犄角意思)

犄角鼎足之势,历时61年(下)

三国,是指魏、蜀、吴三国在军事上形成犄角鼎足之势的历史时期。

“赤壁之战”造成了三国鼎立

面对曹操二十多万人马的强大进攻,孙权集团惊恐万状,决定联合刘备,共同抗击曹操的进犯。公元208年11月,周瑜任大都督,率3万精兵,赴赤壁(今湖北省嘉鱼县境内)与曹军隔江相峙。

经过孙刘联军的共同抗击,周瑜用火攻大败曹军水师,然后孙刘联军水陆并进猛攻曹军,曹军大败,曹操逃回北方。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造成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自此,曹操占据北方,仍为当时最大的割据势力;孙权占据江东;刘备占据汉中、荆州和益州。三方势力各自在发展。

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回到许昌,经过休整,于公元211年进军关陇,消灭了韩遂、马腾等割据势力,完全统一了中国的黄河流域。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汉称帝,建都洛阳,国号为“魏”。东汉到此结束,共传十三帝,历时195年。

犄角之势的意思解释(犄角意思)

220年,曹丕废汉称帝,建都洛阳

公元221年(蜀章武元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为“汉”,史称“蜀”。第二年,蜀、吴在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东面)。发生了著名的“夷陵之战”,结果,蜀军大败,孙权乘势夺取荆州。

犄角之势的意思解释(犄角意思)

221年,刘备称帝,建都成都

公元222年,孙权称王,公元229年在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称帝,国号为“吴”

犄角之势的意思解释(犄角意思)

229年,孙权称帝,建都建业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东汉中后期以来,各地豪强地主士族门阀势力膨胀发展的结果。

犄角之势的意思解释(犄角意思)

三国鼎立

蜀国传二帝,历时42年

刘备被吴国在夷陵打败后,公元223年病死在四川奉节白帝城,其子刘禅继位,丞相诸葛亮辅政,掌握蜀国的实际政权。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治蜀的过程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诚蜀汉事业,表现出了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他的智慧和才能,给当时的蜀国百姓带来了一定的益处。

诸葛亮严于律已,赏罚分明,提倡节俭,兴修水利,实行屯田,减轻人民的负担,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对外,诸葛亮坚持联吴抗曹,以攻心为上,安定了南中地区,融合了与南中各族人民的关系。在军事上,诸葛亮北伐中原,五出祁山(甘肃省礼县祁山堡),主动进攻曹魏。后因积劳成疾,在第五次北伐途中,死于五丈原(今陕西省武功县境内)军中。

犄角之势的意思解释(犄角意思)

诸葛亮

诸葛亮死后,虽有蒋琬、费祎、姜维等文武大臣支撑了一阵,但后主刘禅平庸,大权旁落宦官,朝政日益昏暗、腐败。公元263年,司马昭以晋王和大将军的身份派邓艾、诸葛绪和钟会率领18万大军,分三路攻蜀,蜀主刘禅投降,蜀国灭亡。蜀国共传二帝,历时42年

吴国传四帝,历时57年

孙权从其兄孙策手中掌管权力后,依靠以顾雍、陆逊为首的吴郡土族的支持,开发江南,开拓岭南,发展农业、手工业和海上贸易。东吴的舰队还抵达过夷州(今台湾)。但是,东吴政权实行的世袭领兵制,使士族豪强地主阶级的势力日益膨胀。

犄角之势的意思解释(犄角意思)

东吴的舰队还抵达过夷州(今台湾)

东吴政权的不稳定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赋税繁重,徭役不断,刑罚严酷,各地人民反抗不断;二是孙权家庭不合,宠妻之间争做皇后,儿子之间争做太子。家庭成员之间的争斗影响到外廷,朝官们分成拥嫡、拥庶两派。孙权之孙孙皓为帝后,更加骄奢淫逸,使东吴的残暴政治发展到了最高点,从而使国力大削。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派王浚、杜预、王浑等率军20 万,分兵五路沿长江中流和江淮围攻建业,孙皓投降,吴灭亡。吴国传四帝,共历时57年

魏国传五帝,历时45年

曹操掌权之后,一直奉汉献帝为皇帝,这对稳定社会秩序,统一北方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他着手力矫汉末的积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有效地削弱了豪强地主阶级的特权,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曹操实行“唯才是举”和“屯田制”两项方针,网罗了众多的贤才,屯积了充足的军粮。同时,曹魏政权对赋役也作了新的规定,对发展社会生产都起到很好的作用。这些,都为后来西晋的统一打下了物质基础。

曹魏政权后期,由于推行“九品中正制”,使统治集团内部士族门阀间争夺权势愈演愈烈。公元239年,魏明帝曹睿死,遗诏由司马懿为太尉与宗室曹爽辅政,立年仅8岁的曹芳为帝。司马氏集团乘机杀曹爽篡夺了曹魏集团的大权。

犄角之势的意思解释(犄角意思)

司马炎(即晋武帝)用禅让方式灭魏

公元265年,司马炎(即晋武帝)用禅让方式灭魏,成立了晋朝,史称“西晋”。魏国彻底灭亡,传五帝,历时共45年

三国61年的历史宣告结束了。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犄角鼎足之势,历时61年(下)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