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知识

允执厥中全译(允执厥中是真迹吗)

《大禹谟》之允执厥中

《大禹谟》是古文《尚书》最重要的篇章。

《大禹谟》是宋明理学体系的理论基础。

朱熹怀疑古文《尚书》,但是高度肯定古文《尚书》中有些篇章的重要思想史和学术史价值。《朱子语类》卷第七十九《尚书二》载叶贺孙所录:“书中可疑诸篇,若一齐不信,恐倒了六经。”这是朱熹的名言。 写到这里,小编有话要说:很多古文,往往是反复编撰形成的,至于是否是原文古本,很难说,有时候,我们没用必要太咬文嚼字,考证每一个每个词,我们只要学习里面的大义就可以了。学东西一定要学习精华和本义就行,不然,汗牛充栋,文化知识多如牛毛,浩如烟海,我们一般人是根本学不来的,还是交给专业人士去做吧,比如小编周山,对于这些比较感兴趣,我就多研究一些。

人们提及《大禹谟》(谟通谋,谋略),立即就会想起《大禹谟》记载虞舜禅让帝位给夏禹时的谆谆告诫:“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就是著名的“虞廷十六字诀”,也是世所称道的“十六字心传”。“虞廷十六字诀”从逻辑上分析具有因果关系,前因后果,最后四个字“允执厥中”最为重要。根据《论语·尧曰》的记载,“允执厥中”又是唐尧让位虞舜时的秘密心传。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尚书》中的“厥”,《史记》引文多改作“其”,“允执厥中”即“允执其中”。允有”允当适可”的意思,也有解释成“诚信”。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中”代表有形空间位置的中央,也指无形世间的中和、中正、适中。执政能执中则能于有形和无形之间不偏不倚,洞察微危,驾驭六极。 这里是舜告诫禹:人心危险难安,道心幽微难明,只有精心一意,诚恳地秉执其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解释意指言行不偏不倚,符合中正之道。

允执厥中全译(允执厥中是真迹吗)

一般来说,这个厥字理解为其,对于这个词的理解没有什么问题,不过厥字到底是啥意思,我们还是需要从甲骨文和金文中找到本义:

允执厥中全译(允执厥中是真迹吗)

允执厥中全译(允执厥中是真迹吗)

厥指突然晕倒或手足厥冷,看看这个字的本义吧:

左边一个倒逆的人躺在地上昏迷了,右边一个人跪在地上守着他,而这两个人都在一个挡风的墙边。

俨然就是一个出事现场。

如果这样理解,好像和允执厥中这个词不搭,没有理解成“其”字那么顺畅,所以周山今天也就不深究了,就按照其字理解吧,等以后有灵感了再研究它。 《大禹谟》是远古圣君贤臣的议政实录,充满丰富的政治智慧。《大禹谟》要求政治领袖必须珍爱生命,关心民众疾苦:“不虐无告,不废困穷。”“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大禹谟》要求政治领袖必须以民为本,厚生养民:“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大禹谟》要求政治领袖必须任贤去邪,广开言路:“任贤勿贰,去邪勿疑。”“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急于众,舍己从人。”《大禹谟》要求政治领袖必须克勤克俭,齐家治国:“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大禹谟》要求政治领袖必须谦虚谨慎,不矜不夸:“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这些构成中国历代政治家始终遵守的治政方法和执政经验。

《大禹谟》注重法治,提倡慎罚慎刑,有些观点至今仍是法治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原则。诸如,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儆戒无虞,罔失法度”。宽厚治民,刑罚不株连子孙,“御众以宽”,“罚弗及嗣”。过失犯罪从轻,故意犯罪从重,“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刑罚的目的是为了最终取消刑罚,“刑期于无刑”。有些观点则是现代刑法的立法基础。例如,疑罪从轻,“罪疑惟轻”。1966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第162条则确立了“疑罪从无”的原则。

《大禹谟》在汉语史上也具有重要的语料价值,现代汉语中一些常用的成语、格言出自或者来源于《大禹谟》。如,“满招损,谦受益”,“舍己从人”,“好生之德”,“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无稽之言勿听”,“济济有众,咸听朕命”。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大禹谟》之允执厥中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