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26(书法家黄简)

黄简讲书法:专题课程——篆书

書體通論

一 專題課介紹

各位好,今天開始講專題課。

我這書法講座分為基礎課程和專題課程兩大部分:基礎課程主要是學習書法的基本技法,以臨帖為主。專題課程是運用這些技法,逐步培養創作的能力。如果各用一個字來描繪這兩大部分,初級課程是「學」,專題課程是「用」。「用」不是容易的事,從五級到九級,我將講解篆隸草行真五大書體的特點和寫法。

在上一課,也就是四級課程最後一課中,我以製衣為比方,製衣的基本功是設計、裁剪、縫紉,你有這三樣基本功,那就可以做衣服了。但具體做的時候,必然要選擇一種形式,做中裝還是西裝,做褲子還是裙子,各有特點。做衣服不可能没有一種表現形式的。

書法的基本技法是用筆、識勢和裹束,技法在書寫時發揮,也就是下筆之後才能發揮。但下筆之前,先要做兩個選擇:

一是形制,你究竟是寫條幅呢,還是手卷、對聯、扇面?

二是書體,篆隸草行真你準備用哪一種書體?

這兩件事情在下筆之前要先決定,不能說我下筆之後再慢慢想。所以回過頭來看韓方明記録的他老師徐璹的教導,就容易懂了:

徐璹

夫欲書先當想,看所書一紙之中是何詞句,言語多少,及紙色目,相稱以何等書令與書體相合,或真或行或草,與紙相當。

這是下筆之前的構思過程,看文字詞句、字數多少、有否難字,還要決定紙張形制和選用書體,這是書法的表現形式。注意徐璹只説「或真或行或草」,沒有篆隸,這是因為真行草三體可以完整運用三大技法,篆隸沒有使轉。

韓方明《授筆要説》明確地講:

《授筆要說》唐•韓方明

自伯英(就是張芝)以前,未有真、行、草書之法。

這裡所謂「真行草書之法」,就是用筆、識勢和裹束。所以你看,書體分為兩個大類:真行草是一類,篆隸是另一類。

這樣一來,這張表也要改一改了。無論哪一種書體,線條好不好都取決於用筆技巧,所以「用筆」這個技法是所有書體都會用到的。但「識勢」就各有不同了,草行真三體取勢建基於使轉。普通所說的篆書直向取勢,字形拉長,隸書横向取勢.字形扁平,其意義和真行草的使轉完全不同。篆隸是鍾張二王前的書體,寫起來只是按照點畫一筆一筆寫,跟寫字沒什麽兩樣。「裹束」大圈加小圈也只對草行真三體而言篆隸談不上「裹束」,只講結字。篆隸時代相對於草行真來說早得多,所以技法比較簡單,事物發展總是從簡單逐步發展到複雜,技法也是這樣。

那麽我們來總結一下,所謂創作書法作品:

簡言之:

一,表現形式:選定一種書體。

二,表現手段:運用技法去書寫。

三,表達内容:創造表達内心的字像。

從這三點來看,創作成敗最重要是技法,而不是書體之選擇。

還是以製衣為例,如果某人想自己做一件優雅的風衣,風衣是服裝的一種形式,原本是保暖擋風,但現在考慮的不是這實用功能,而是要表現一種優雅的風格,這時候等於把做衣服轉換為創作一件藝術品。怎樣可以達到風格優雅呢?決定成敗的是設計、裁剪和縫紉水平。技法水平低,就達不到目的,所有的想法只是空話。

書法道理也是一樣,寫字原本是為了記録語言,但在書法藝術中,卻是為了創造表達内心的字像。當你選定了一種書體,寫出來並不能保證成功,字像的創造取決於你技法水平的高低,水平低寫出來很難看。

有些人給我來信,說想先學七級草書課程,或九級真書課程。這是不想打房基就造房子,我看是行不通的。

往深一層講,作品的成功還靠心法。一個人的審美、修養、文化水平、價值觀,也會體現於作品中。不過這是文史哲的學習和人心的修練,不能單靠書法課程。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26(书法家黄简)

這是《唐儉墓志》的蓋,現藏昭陵博物館。

這是《唐儉墓志》的蓋,現藏昭陵博物館。蓋上的文字是用篆書寫的。我們放大看一看,這字結構鬆散,線條僵直無潤,字形七大八小,實在是很失敗的作品。專題課講解五大書體的特點,可以幫助你選擇書體,但選擇某種書體並不能保證你寫出一張成功作品。專題課的根基是基礎課那些技法,我講解各種書體時,重點也在分析技法特點。

二 什麽是「破體」?

書體除了篆隸草行真五類,還有一種「破體」。什麽是「破體」呢?

「破體」一説,見唐•徐浩《論書》: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26(书法家黄简)

《論書》唐•徐浩

鍾善真書,張稱草聖,右軍行法,小令破體,皆一時之妙。

他説鍾張二王四個人,鍾繇擅長真書,張芝是草聖,右軍王羲之行書,小令王獻之破體,都是一時之妙。徐浩沒有解釋「破體」的意思,唐朝人聽得懂,後代就有疑惑了,於是注家蜂起,各執一詞。

我覺得還是要從唐人著作中求解釋,和徐浩同時代的張懷瓘,在《書議》中有一個說法,可幫助理解「破體」:

《書議》唐•張懷瓘

子敬(王獻之)年十五六時,嘗白其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今窮僞略之理,極草縱之致,不若藁行之間,於往法固殊,大人宜改體;且法既不定,事貴變通,然古法亦局而執。」

章草和今草都有嚴格的規矩,少年王獻之不喜歡,他提出改革意見,「於往法固殊」,跟以往的寫法不同。他選擇的是「藁行之間」,「行」指行書,這容易懂,「藁」指藁草,就是一般人打草稿那種粗書。行書是真書的快寫,可連寫,可省略筆畫;藁草沒有正規草書那樣的規矩,近於自由草體。簡單地說,王獻之認為有規矩過於侷促,所以他提出「法既不定,事貴變通」,未必要照古法寫。

那究竟怎麽變呢?張懷瓘這樣説:

《書議》唐•張懷瓘

子敬才高識遠,行草之外,更開一門。……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於草,開張於行,草又處其中間。

從這一段話來看王獻之的寫法,忽草忽行,非草非行。張懷瓘的說法是:「臨事制宜,從意適便」,怎麽舒服怎麽寫,沒什麽約束。王獻之對爸爸說:「大人宜改體」,王羲之沒有表態。過了一兩年,王羲之就去世了,王獻之有了實現的機會。王獻之的破體書,可以在他的墨跡本中看到。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26(书法家黄简)

遼寧省博物館藏《廿九日帖》

這是遼寧省博物館藏《廿九日帖》,為《萬歲通天帖》中的第六帖。武則天時照王獻之真跡鈎摹下來的,接近真跡。這帖只有三行,三十字,用真書、行書和草書夾雜寫成。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26(书法家黄简)

《鴨頭丸帖》

著名的《鴨頭丸帖》也是這樣,行草夾雜,所以稱之為「破體」。從這作品可以看到,王獻之從小練就的基本功還是不錯的。他的「破體」只是書體上的突破,依靠良好的技法來表現。但傳給其他人,尤其是沒有掌握基本技巧的人,打開了一條「彎道超車」的捷徑,弄不好就翻車。

張懷瓘都是破體的熱烈擁護者,他説:

唐•張懷瓘《書議》

子敬没後,羊〔欣〕、薄〔紹之〕嗣之。宋、齊之間,此體彌尚,謝靈運尤為秀傑,近者虞世南亦工此法。(在南朝有一個時期,小王的影響超過大王。)

或君長告令,公務殷繁,可以應機,可以赴速;(這是説緊急時可以用來起草公文,破體寫得快。)或四海尺牘,千里相聞,跡乃含情,言惟叙事,披封不覺欣然獨笑,雖則不面,其若面焉。妙用玄通,鄰於神化。(這是説破體常用來寫信。)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26(书法家黄简)

唐代陸柬之書《陸機文賦》

唐代陸柬之書《陸機文賦》,也是有真書、有行書、還有草書。多種書體混合在一張作品中,顯然是學小王的。清代「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把隸書混合在真書中,隸書又稱「八分」,他這種寫法稱為「六分半書」,人稱「板橋體」。其實也是一種「破體」。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26(书法家黄简)

簡言之:

我這裡給各位一個忠告:

不要先學破體,正規的篆隸草行真才是基礎。

王獻之的寫法不適合初學者,不是捷徑。

三 書體和字體

一級課程第一課就介紹過郭紹虞先生論述三種體:

《從書法中窺測字體的演變》•郭紹虞

就漢字而論字體,有三種不同的含義:

一 指文字的形體;

二 指書寫的字體;

三 指書法家的字體。

這幾句話對於整個專題課程有指導性意義。

字體是講文字的構造。書體指書寫中産生的不同體式,如粗細、連寫、省簡、方圓之類。篆書粗壯的叫玉箸篆,細的叫鐵線篆。筆畫相連是行草,方筆造像體稱為魏碑等等。書法家之體指有個人風格的字像,如褚體、顔體、柳體等等。這三者有密切的關係,沒有字就没有書寫,在字體的書寫中逐漸産生了書體,書寫特徵逐漸固定。「字體」的構造和「書體」式樣是社會公認的,對每一個人來説都一樣,我們稱之為有「共性」。再進一步産生了具有個人風格的書寫,這就是書法家之體,這是强調「個性」的。所以很容易推斷,在歷史上先有字體,然後有書體,最後産生書法家之體。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26(书法家黄简)

就字體而言,一共就是三種:篆字、隸字和草字。現代人讀書,從小認正楷字,正楷字古人又稱今隸,結構和漢隸差別不大。一個中學生看見漢碑,大多數字都可以讀出來,少數不行。但篆字和草字,這是要另外學一學的。所以在專題課中,你會遇到新的識字問題。識字總是頭痛的,不容易的,我希望各位有耐心。

篆字和隸字是一個基礎,草行真三體是篆隸中演化出來的,所以只有深入了解篆隸,才可能真正掌握草行真。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26(书法家黄简)

舉例來説,草書工作的「作」是這樣的,這跟真書的「作」配合不起來,怎麽會變成這樣子?如果你懂篆字,篆字的「作」是這樣的,右旁那個「人」結構,可以一點或一横來代表。所以草書的「作」,不是由真書變出來的,而是取篆字結構。每一個草字都有其來歷,草法規則七級課程還要詳細講。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26(书法家黄简)

又如皇象《急就章》中的「端」,是這樣的,右旁「山」字頭下面不是「而」,這很奇怪吧。皇象《急就章》是章草,他這麽一寫,後來今草如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端」字,也這樣寫了。智永真書的「端」右下明明是「而」,但草書寫法不同。也就是說,真書的「端」和草書的「端」,出處不一樣。

查查《説文解字》,小篆右下也是「而」呀,但隸書中卻不是這樣寫的,隸書《史晨碑》等作品中的「端」,右旁「山」下那豎筆很長,一直通到底,類似於「巾」字。近年來發現的漢代簡帛中,都是這樣寫的,所以結論很簡單:草書的「端」採用了隸字的結構。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26(书法家黄简)

那隸字這樣寫,又是從哪兒來的呢?「端」字左邊是「立」,右旁是「耑」。近代發現了甲骨文,甲骨文中的「耑」是這樣的,它可以分成上中下三個部分,上面本來是「止」,變成了「山」,「止」變「山」在書法中很常見,王羲之《蘭亭叙》中的「歲」字,上面就用了「山」替代「止」。中間部分近乎寶蓋頭,簡化為冖頭勢。下面部分寫成「巾」就出來了一個「耑」。隸書、草書就是根據這字來的。漢人沒見過甲骨文,他們是根據傳下來的古文寫法,相沿成習。

所以學真行草書離不開篆隸,書體離不開字體的結構,你對篆隸理解越深,真行草書越有把握。那讓我們開始吧,一定會有不少困難,但不用怕,下一堂繼續,講篆書。謝謝各位。

本節要點:

專題課介紹。

什麽是「破體」?

書體和字體的關係。

複習思考:

孫過庭《書譜》中的「瑞」字是這樣寫的,想一想為什麽和「端」寫法不同?查查其他書法家的寫法。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26(书法家黄简)

孫過庭《書譜》中的「瑞」字是這樣寫的

複習思考:

分析王獻之《地黄湯帖》,照你看這帖真、行、草各有幾個字?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26(书法家黄简)

王獻之 地黄湯帖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黄简讲书法:专题课程——篆书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