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育儿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四种常见类型(文言文宾语前置的作用)

导语: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例谈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 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①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②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这是否定句,动词“诈”、“虞”的前面,均有否定副词“无”,宾语“尔”、“我”是代词,所以要放在动词前面。“我无尔诈”,就是“我不诈尔”,“尔无我虞”就是“尔无虞我”。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①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伦积贮疏〉) 译文:“祸害公然盛行,没有谁来制止它……” 这是否定句。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宾语“之”也是代词,按古汉语语法规律,“之”要放在“止”的前面。 ②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这是否定句。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宾语“我”也是代词,按古汉语语法规律,“我”要放在“顾”的前面。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①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 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 ② 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 这是疑问句,“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 (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 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之”是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 (四)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①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 译文:“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臣子们,真是仁惠到极点。” 句中“亡”,“群臣”分别是“恤”,“忧”的宾语,“是”“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①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文:“该不会要责备你吧?” 句中“尔”作“过”的宾语,借“是”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即“过尔”,“过”在这里是“指责,责备”的意思。 像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等等,就是这种格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五)特殊情况: 1、“相”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用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①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你) ②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 ③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我) 2、“见”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这时“见”字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如: ① 府吏见丁宁(我) ②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 ③ 望见恕(我) 除此之外,还有现在常用的“诚请见教”“望见谅”“请勿见笑”,都属此用法。“见”可译为“我”,即“诚挚地请求教导我”“希望原谅我”“请不要讥笑我”。 3、“自”字解释为“自己”时,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如现代汉语的“自制、自杀、紫纹、自救、自信、自焚、自律”等词语,可以说都是古代汉语结构遗留在现代汉语里的合成词。如: ① 举贤以自佐 ③ 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下放在介词之前: ㈠ 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如: ① 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我跟谁在一道呢?” “谁与”是“与谁”,“与”是介词,“谁”是疑问代词,充当介词“与”的宾语,前置到“与”的前面。 ③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㈡ 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以”的宾语前置。如: ① 余是以记之……(苏轼《石钟山记》) 译文:“我因此记下这件事……” “以”是介词,“是”是宾语,“是”提到“以”的前面。 ② 一言以蔽之 ③ 夜以继日 “一言以蔽之”,宾语“一言”,放在“以”的前面,以示强调,意思是“拿一句活就能概括它”。“夜以继日”,宾语“夜”,放在“以”的前面,意思是“拿夜晚来继续白天”。 “一言以蔽之”、“夜以继日”即“以一言蔽之”、“以夜继日”。 像成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坐以待毙”等都属于这种格式。 ㈢ 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这里的“东”“南”“北”“西”都是方位词,都充当“向”的宾语,放在前面,以示强调。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向东”“向南”“向北”“向西”。

本文内容由小媛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