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教育

玩紫砂壶的人都爱说一番紫砂道理来看看这叫什么(紫砂壶的用处)

导语:玩紫砂壶的人都爱说一番紫砂道理,来看看这篇说的如何?

玩紫砂壶的人都爱说一番紫砂道理来看看这叫什么(紫砂壶的用处)

一,辨识紫砂。

什么是紫砂?紫砂就是指紫砂陶。紫砂陶是以宜兴特有的紫砂泥烧制的陶器。品种有茶具,酒具,餐具,文具,花盆,和陈设的工艺品。茶壶是紫砂陶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产品。要求制作者有精湛的制作技艺和艺术造诣。其造型取自天下自然造化之物;中国各式名器之精华。造型上可分成几何型,筋纹型,自然型,和水平壶造型等。其装饰有集诗书画一体,借鉴金石,木器等装饰工艺,用镌刻,浮雕,堆塑,金银丝镶嵌等技法。紫砂壶得以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高雅的气韵。用紫砂壶泡茶,不只是保有茶的原色原味;它更可以将茶改变的风味更好,更香,韵味更加悠长。;用紫砂花盆栽花木,能因其优越的透气性,使得花木生长的更健康茂盛。由于紫砂器集观赏,实用于一体,所以无论民间或古代宫廷备都受世人的喜爱。

紫砂陶名称是“陶”,与陶器还是有所区别的。紫砂陶是介于陶和瓷之间的半烧结精细的陶器,表里皆不施釉。它之所以不会渗水,是因为特殊的紫砂胎土;紫砂胎土在烧制时温度高达1200度左右,表面砂质融解成液态后冷却时结成密致的表面,仍保留其适当的吸水率和气孔率。传统紫砂器出窑时外表有砂质颗粒感,抚摸时略微揦手,但是一经泡茶使用,由于其特殊的双气孔结构,可存积茶味和茶中的营养物质,所以越用外表越滋润,质感逐渐细腻光亮。

紫砂原料陶土的分类:制作紫砂壶的原料全部统一名称-紫砂泥。其中产自宜兴黄龙山的紫砂矿土,是深藏于黄龙山的甲泥中;“甲泥”夹在地层下,深埋在山腹中,如同石块般坚硬。紫砂矿土又在甲泥下,所以有“岩中岩”“泥中泥”之称。它大致上分为三种,依在矿源里的层次而分,从上而下分为本山绿泥,红紫砂(红泥),紫砂(紫泥)三种。

1,本山绿泥。位置在紫泥矿层上面的一层,产量不多,矿土呈现灰绿色。烧制时成陶火候温度最少在1240度,温度够,表面烧结完全,颜色呈现黄色,略高时呈现卡其色,过高时则会产生裂痕;温度略低时,颜色呈现淡黄色,表面烧结不够完全,泡茶时会产生“吐黑”现象。

2,红紫砂(红泥)。位置在紫泥矿的中层,所以又称“中槽泥”,矿土呈红紫色,紫色,隐含绿色斑点,间杂微小闪烁的云母片,也有称其为“红棕泥”。矿层较厚,产量多,烧成温度约在1180度左右。此处还有一种“大红泥”偶尔出现,量少,云片状结构,质软细密,烧成后颜色紫红或朱红,色泽较红棕泥艳丽,成品常被误认为“朱泥”。因为矿源不同,二者的性质还是有所不同,只是一般人肉眼难以分辨而已。

3,紫砂(紫泥)。位置在矿层的底部,又称“底槽青泥”,因为在深入地层之下,受到山腹的自然挤压,呈现坚硬的块状,块状中夹杂有青绿色的“鸡眼”,呈现偏紫泛青,或深紫,或深棕色,产量不多,质地细密,较为珍贵。还有一种“天青泥”,质地细腻,色呈青蓝色,烧成之后,呈现青灰色,深葡萄紫色,浅灰中带粉紫色。矿源藏于黄龙山深处,矿源稀少,后来矿脉被水淹没,解放之后,已不复见。如今面世类似颜色的紫砂壶,是配土调制出来的,并不是真正黄龙山的天青泥。

成陶颜色黄,红,紫三色是紫砂陶的基本色;紫砂陶千变万化的色彩皆由这三种矿土进行配置和烧制时的窑温有关。故古人所指“取用配合各有心法,秘不相授。”是指古代紫砂作者们,自己配方练土。所以连制壶的胎土也是带有各人制作特色的。这一点和现代紫砂制壶者买现成机器练制的紫砂泥料大不相同。

以上的叙述指的是以黄龙山矿脉开采出来的矿土做大致的分类。紫砂矿土的分层不可能分的太清楚,略有混肴时,矿土的颜色就会有影响,这也是紫砂壶的色彩可以多样化的原因之一。

嫩泥,是接近地表的一层黏土以前又称黄泥(指的是矿土的颜色,颜色还有浅灰色,淡黄色,黄红色等。)它具有好的结合能力,所以常用于陶器中的结合黏土。它主要分布在川埠,西山红庙,蒋立桥等地。

红泥,产自川埠境内的西山和赵莊。产于泥矿的底部。含铁量高低会影响红泥烧成之后的颜色。有海棠红,硃砂红色,硃砂紫色。烧成后表面质地或如细腻粉胎,或细砂质坚。产量不多,后来矿源不济时,改用嫩泥加铁红粉调色代替,也称其为红泥。但是加铁红粉调色的红泥壶,泡茶效果较差,养成速度较慢,且容易养成暗红泛黑的感觉。

朱泥,不单独存在矿层中,是从红泥矿土中挑选出来的,状如石块,外表有一层黑褐色坚硬如铁的外壳,其中包裹着颜色如熟蛋黄的矿物,这才是真正古人称之“未触风日之石骨也”“石黄”的朱泥。因为产量极少,得之不易,自古以来,都是极为珍贵的矿土。由于其黏性不强,硬度高,张力差,烧制时容易产生窑裂等,制作上难度高的原因,一般都用来制作小品壶,或是作为着色的涂剂。

团泥,根据古籍记载,团山出老泥,烧成之后,壶表现出石砂星星,有如珠琲。团山老泥加上天青泥或石黄泥可以烧成深古色或浅古色。关于团泥,也是消失于解放前。且因朝代不同,其烧成后的颜色也不同,质地也有所差异。因为颜色属于黄色系列,所以常被误认成段泥,黄泥;但是矿源不同,泡茶效果的反应也不尽相同。质感自然也不会是相同的。

白泥,是一种单纯带有粗砂质含铝质高的黏土。原泥有灰白色,浅桃红色,象牙色等。经过淘洗漂滤后,泥色表面细腻光亮,烧成后,呈现浅黄,淡粉紫,浅古色(卡其色)带有粉质象牙般的色泽。

以上是对于传统紫砂壶用土的大致分类。紫砂艺人用土涉及其个人存土,生熟土的配比,矿土种类的相互调配,和练制时下的功夫多少有关。紫砂壶的色彩可以如此缤纷,泡茶效果的高低有别,都与胎土有极大的关系。

紫砂壶的色彩可以如此缤纷,泡茶效果的高低有别,都与胎土有极大的关系。为什么要一再的强调紫砂壶胎土是否“传统”呢?这是为了与现代紫砂壶在胎土上做一个区分。传统与现代紫砂壶的胎土就直观而言,对于一般初涉及紫砂壶的爱好者来说,是无法用肉眼立刻判别。传统紫砂壶的颜色,质地种类,现代紫砂壶都有,甚至到了传统紫砂有什么,现代紫砂也有;传统紫砂壶的胎土在制作和烧制时,存在不确定因素太多;比如:传统紫泥中必须含有少量的云母(就是胎土中有些银亮的会闪光的沙点),它在胎土中起到犹如人体中骨骼的支撑作用,它不能太多,多了会影响胎土的美观和泡养时质地养出光芒不佳的后果。在传统紫砂壶身上,常见有些黑色的斑点或小爆口;这不是表示胎土不好或是不够纯净,这个黑色斑点是矿土中铁或锰等金属化合物,在烧制时产生的聚合不熔物;只有传统紫砂胎土制作的壶才有这种特征,正可以证明它们是手工磨制或是紫砂工艺厂使用的正常机制的胎土。紫砂矿土是一种沉积岩,沉积岩中常含有化石中的一种成分-碳酸钙,它在窑内高温里燃烧时会变成熟石灰,在紫砂壶表面偶见的小爆口,又称之“灰爆”。这些是传统紫砂壶上常见的现象,与其说它们是缺点,不如说它们恰是传统紫砂壶上能证明身份的优点。

传统紫砂壶的色彩来自矿源采集矿土的成分而决定,传统紫砂壶所用的方法是矿土之间,依配比来调节;最后在窑中的温度也对其稍有影响颜色的深浅。所以传统紫砂壶的颜色是自然的,柔和的。它们不会在未使用时,就很光亮,细致;而是需要泡茶的滋养后,吸收了茶水中的营养物质,日积月累,才会越来越美;而不是在新壶时就很光亮细腻,那才是不正常的外观。可惜,许多人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一昧对真正传统紫砂胎土制作的壶说三道四。所以,要认识传统紫砂壶,还是从基本观念上对于“传统”“现代”有正确的概念才行。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纳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