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自然

民国初期1块大洋(民国时期1块大洋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导语:民国初期一块大洋抵现在多少人民币?一块大洋可以买个电视机?

在当时的北京下鲁迅当了教育部的老师,这时候的月薪在350块大洋左右,而胡适当了北大的教授月薪是240块大洋,而那时候的毛主席只有8枚银元,普通老百姓过生活一块银元足以温饱。

那时候的袁大头是含银的,一块大洋里面含银23.9克,按照当时的消费水平和购买力来看一块大洋是能买到20斤米和8斤猪肉的,今时今日的比较来看这两样加起来需要200块的。

不过光这样判定就太简单了,因为袁大头有好几种,最初发行的袁大头三年,八年,九年和十年,还有苏维埃签字版,英文签字版,最后一个是甘肃省的,等等还有很多。

当时鲁迅大大小小的稿费加起来,是三百至五百大洋,抛去每个月往家里邮寄的,自己还富裕,1919年鲁迅和其二弟在北京西直门八道湾,买了一处挺大的四合院,加上装修共花了三千五百大洋,按照当时一块大洋等于一千元任敏币的话,这处宅子大概是三百五十万花费。

当然了普通人不能和鲁迅比,普通百姓没有什么别的大的开销,一开始一块大洋养活一家人一个月足够了,民国后期,由于大洋的贬值通货膨胀,所以一块大洋只能养活一个普通一家人半个月的生活,由此得出结论,民国前期,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800至1000人民币,民国后期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200至500人民币。

清朝灭亡,1912年4月袁世凯出任大总统,北洋军阀鉴于当时铸币、纸币十分复杂,流通的中外货币在百种以上,规格不一,流通混乱,折算繁琐,民众积怨,同时也想借助货币改制以解决军费问题,便决定铸发国币。袁世凯为了提高自己的统治地位,把他的头像铸于币面,“袁大头”由此而来,其实“袁大头”铸造的时间非常短,从1914年12月至1915年2月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却铸造出了7.5亿枚现大洋,数量如此惊人,让人叹为观止。

民国初年的货币

清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使用银元,有一种银元称为鹰洋,重七钱三分,光绪年间又有“龙洋”。到了民国初年,又有了“袁大头”,这些银元在民国初年的时候是可以等价使用的。

另外还有两种辅币,一是“毫子”,一是铜板,这个铜板兑换银元并不是固定的,一枚银元大概在民国初年能兑换一百二十八枚铜板左右。

民国初年的物价

普通老百姓的日常交易用铜板居多,比如民国初年上海一个铜板能买到大饼和油条各一件,生梨一两个等等。吃一碗肉丝面要四个铜元,那时候的鸡蛋很贵,一块银元只能买一百五十多个。

现在早餐一碗肉丝面少说要六块人民币(取一般城市物价),油条一块人民币一根。按照六块人民币一碗的肉丝面来估算,一个铜元相当于1.5块人民币,那么一块大洋就相当于190多块人民币左右。如果按照油条一块人民币一根计算,一个铜元能换2块人民币左右,那么一块银元就相当于250多块人民币了。不说用单一商品的物价来估算本就不正确,就说这用单一商品的物价来估算误差还极大,是不可取的。

当年有人调查过底层人民的生活,很多儿童没有上学,而是自己贩卖东西,一个月下来赚几块到十几块大洋不等,得看贩卖什么。然后普通工人一个月赚几块到十五块之间,30块大洋一个月的工人几乎很少。在当时他们的生活都被当时的人认定为贫穷,只能省吃俭用,很珍惜每一块大洋,如果不是祖上有房,根本就别想拥有自己的住房,即使祖上有房亦是家徒四壁的居多。反观民国的大学教授等等,一个月少则300-500大洋,若是来个兼职,一个月上千大洋是随便的,这些几百上千大洋一个月的都是豪宅大院,多房姨太太。

今天北京的大学教师月薪大概10000多元(工资,不包括其他收入),中小学教师和政府公务员也在10000元左右,普通工人5000元左右,一般市民每人每月生活费至少1500元左右——由此可见,民国初年的1元银元大体相当于今天的500元左右。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鸣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