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家居

古诗亲情(亲情古诗大全100首4句)

导语:古诗词悦读(亲情篇)(七)

21. 《别老母》(清·黄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注释

①搴(qiān)帷(wéi):掀起门帘,出门。

②河梁:桥,替代送别地。

③枯(kū):干涸。

④惨惨:幽暗无光。

⑤柴门:树枝编的门,替代贫苦人家。

译文

即将去往河梁,掀起门帘依依不舍的与母亲告别,愁容满面,凄切悲凉,欲哭无泪。

在这风雪之夜,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却要掩柴门凄惨地远去,不禁感叹:养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没有啊。

赏析

诗的第一句“搴帷拜母河梁去”,即掀开门帘,告诉老母,儿就要起程动身了。但因为是游幕谋生,(游幕是指旧时知识分子离开本乡到外地寻求教学或投向官府求职)这种告别是无一定目的的,所以只能说河梁去。一方面是老母难离,另一方面因生活所迫又不得不离,这种既难舍又无奈情景,暗示了作者极为痛苦的心情。诗的第二句“白发愁看泪眼枯”在即将告别老母外出的时候,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表达对老母难分难舍的情感,而是著笔于老母此时的情状:白发苍苍,愁容满面,凄切悲凉,欲哭无泪。还容得着说吗?一切伤心,都隐藏在老母的这张面孔之中,离不得舍不得,却不得不离,不得不舍。这种情感的磨难,真令人寸肠欲断,撕肝裂肺。诗的第三句“惨惨柴门风雪夜”,转入了告别老母的时空环境,作者用“柴门”“风雪夜”两个最简单的词儿,极其概括典型地告诉人们,在那种环境下,一个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的凄楚难熬。作者在另外的地方也有过贫穷潦倒的描述,如“全家都在秋风里,九月衣裳未剪裁”,如果说那还只是一种对贫愁的感叹,那末“柴门”“风雪夜”则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了。风雪因柴门而更为肆虐,柴门因风雪而更为难忍,此时向老母告别,除了“惨惨”还有什么可说呢?最后,作者集愧疚,自责,痛恨于一身,发出了“此时有子不如无”的感慨。这种感慨是极为凝重的,它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母之心,恋母之情,而变成了对那个时代的正义控诉,对所有无依,无靠,无助老者的深切同情,对天下不孝子女的严厉谴责,这是由个人情感到整体理念的升华,它从生育学角度告诫世人,养子无用,不如不养。

22. 《得内子病中小札》(清·张问陶)

同检红梅玉镜前,如何小别便经年。

飞鸿呼偶音常苦,栖凤将雏瘦可怜。

梦远枕偏云叶髻,寄愁买贵雁头笺。

开缄泪涴销魂句,药饵香浓手自煎。

注释

①内子:妻子,张问陶的夫人林韵微,著名女诗人。

②飞鸿呼偶:飞行着的鸿雁呼唤伴侣。

③将:养。

④云叶髻(jì):高耸浓密的发髻。

⑤雁头笺(jiān):一种优质纸张,因有雁头状暗纹,故名。

⑥开缄(jiān)泪涴(wò):打开书信,上面有泪花浸染过的痕迹。

译文

我曾经伴着你在镜前梳妆,同检红梅,怎么如今我们分别已经一年了?我如同失伴的飞鸿,鸣叫声中带着苦涩之意,而你就像栖凤将雏,憔悴可怜。可以想象得到你此刻正在家中凭枕而卧,屡屡梦见我,致使你那乌云般浓密的发髻也弄偏了,而我也频频寄信回家,表示我的相思和牵挂。在接到你病中的书札不禁泪流纵横,我为你的病情深深担忧,仿佛看到你抱病自己煎熬汤药。

赏析

首联诗人回忆从前夫妻生活的谐和融乐;颔联写自已如飞鸿失偶,鸣中常带苦涩,妻子独自带着女儿,任劳任怨,值得可怜;后二联写妻子之相思以及诗人收到妻子书信后的担忧与负疚。全诗对仗工整,情浓意切。这首诗充分表现了诗人身为丈夫对病中妻子的怜惜、关爱和歉疚之情。

23. 《九日感赋》(清·秋瑾)

百结愁肠郁不开,此生惆怅异乡来。

思亲堂上茱初插,忆妹窗前句乍裁。

对菊难逢元亮酒,登楼愧乏仲宣才。

良时佳节成辜负,旧日欢场半是苔。

注释

①九日:夏历九月九日是赏菊、登高节。

②百结:形容疙瘩很多。郁:阴郁。

③茱初插:刚刚插上茱萸。

④句乍裁:刚刚锤炼好诗句。

⑤元亮:晋陶渊明字元亮,常对菊饮酒。

⑥登楼:登高楼赋诗。《毛传》说:"升高能赋"。《韩诗外传》上孔子说:"君子登高必赋。"仲宣:东汉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生于汉灵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死于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建安七子"之一。他出身大官僚家庭,年轻就很有名。因为长安战乱,避难荆州依附刘表,未被重用,后归曹操。王粲在荆州时,登当阳城楼作《登楼赋》,赋中抒写了作者久困他乡,才能不得施展而产生的思乡情绪。仲宣才,即指如王粲一样的才能。

⑦良时:美好时光。

译文

我的愁肠百绕千结阴郁不开,这一回我怀着失意的心情来到了异乡。重阳节这天,我刚刚插戴上茱萸,便在窗前给妹妹写起诗来。面对秋菊,难于饮到陶渊明喝的美酒;登上高楼;惭愧缺少王粲那样的才能。美好的时光中,佳节枉被辜负。那过去欢聚的地方,如今已冷落无人了。

赏析

首联采用直白的方式,出句写诗人愁肠百结、满腔忧思无从排解,无计消除;

颔联用揣度的笔触写诗人想象父母在厅堂上刚刚把避邪的茱萸插戴在头上,想象姊妹吟咏佳节的诗句刚刚写成,表达了思亲念远之情。

颈联借历史典故表情达意。当年陶潜生活窘迫,九日独坐宅边菊丛,尚有人送酒,尚能醉饮,如今诗人却对菊无酒可饮;当年王粲避难江南,奔走四方,登当阳城楼,尚能挥笔写出流传千古的《登楼赋》,诗人却愧于没有王粲那样的才思。这里的"难逢",说明诗人当时世无知音,家无同调,处于孤独、寂寞、凄清的境地。

尾联诗人回忆过去欢乐的时刻,欢乐的情景,欢乐的场所,以及推想"昔日欢场半是苔",对照今天不幸的遭遇,苦闷的情怀,难堪的处境,深深地感到自己辜负了良时佳节,虚度了青春年华。这一深沉的忧叹,从感情上说,加重了悲愁气氛;从结构上看,呼应了开头两句。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春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