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多姿多彩的僧人禅诗有哪些(僧人禅意)

导语:多姿多彩的僧人禅诗

文:李满

古代中国是公认的诗歌之国。从四千年前的《诗经》,直到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诗词,历史产生了无以数计的名人名篇。在浩若烟海的诗作中,有一类诗作非常特别,这就是禅诗。写禅诗的人有僧人也有一般的文人。前者的诗作叫做僧人禅诗,后者的诗作叫做文人禅诗。今天我们要谈的是僧人禅诗。

僧人禅诗多姿多彩,但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四类,即禅境诗、禅意诗、禅悦诗和禅理诗。

· 禅境诗 ·

僧人写的与禅有关的诗中有一类可以归为禅境诗。此类诗不以知解式的语言解说抽象的禅理,而是以象征方式直接呈示自己悟道时的心境。

禅宗僧侣的终极追求是悟道成佛,得大自在,得大自由。当僧人终于开悟得道时,其内心体验极其神奇、神妙、神秘,这种内心体验绝对无法言传。因此禅宗有所谓“开口即错”之戒,然而有所领悟却无法表达也是不行的;所以禅宗却又有“闭口又丧”之说。面对这两难的境地,得道高僧们用象征的手法以诗境呈悟心,留下了无数传之千古的妙诗佳句。

“孤蟾独耀江山静,长啸一声天地秋!”是临济义玄兀临悟境时脱口而出的名句。无独有偶,汾阳善昭豁然大悟时口占一偈曰:“一片神光横世界,晶辉朗耀绝纤埃!”

上述诗句显示出来的是开悟得道时那种超然于万物之上而唯我独尊,无我而无不我的神妙境界:得道开悟时心灵如一轮明月孤悬中天,清光朗澈万物,万物同沐佛光;当此时刻,“我心即佛,佛即我心”;万物由我心生,万法同归佛性;得意长啸,天地为之一变,万物同一秋色;天人合一,自他不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此情此境,的确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与之意境相仿的禅师名句有妙觉禅师的“芦花两岸雪,江水一天秋”,龙光禅师的“千江同一月,万户尽逢春”。

从诗歌艺术角度来说,禅境诗是艺术水平最高,审美价值最佳的诗歌。因为其虽是禅诗,却脱尽佛理禅义的痕迹。正所谓“女人贵无脂粉气,僧人贵无香火气”。

· 禅意诗 ·

禅法自然鲜活而生意盎然,禅思空灵虚妙而不可言喻,禅意神异奇妙而了无穷尽。文人化的诗僧都是充满灵性妙悟的高明诗人。其诗作禅味禅趣隽永深远。僧人所作诗中有一类便是专门表现禅的意味意趣的。

南北朝时诗僧惠标有一首《咏水诗》流传至今,其诗曰:“骊泉紫阙映,珠浦碧沙沉。岸阔莲香远,流清云影深。风潭如拂镜,山溜似调琴。请君看皎洁,知有澹然心。”其诗咏水,其实却是一首以水喻心,以水喻禅的禅诗。万千景象美不胜收,惠标却由此悟到美景自心而生,并非外境自美。诗心澹然,佛性本真,则所见之景无不清新。反之,心有忧虑,为欲所困,则所见之景皆凄风惨雾枯荷残花。其中“岸阔莲香远,流清云影深”最具禅意。

都说宋诗不妙,却有一首烩灸人口的佳作流传于世:“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笑,春在枝头已十分。”传说是某尼所作,令人难以置信。尼姑怀春,岂非坏了佛身?若果然是尼姑所作,此尼姑必是得道高人,透脱禅者。字面看来说的是常理:早春时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意已经萌动,春色却了无痕迹;所以说“尽日寻春不见春”。然而不觉之间,春意已浓,梅花盛开,春色盎然;所以说“春在枝头已十分”。“悟则遍境是,不悟永乖离。”虽然如此,刻意寻觅则不见,无心遇之则得之。当无名尼放下寻觅之念,偶然一瞥枝头,忽然就自性敞亮,触目见道了。

颇受苏轼推崇的道潜禅师别号参寥子,是个有名的诗僧。其佳作《临平道中》写道:“风莆猎猎弄春柔,欲立蜻蜓不自由。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此诗虽是僧人所为,却脱尽香火气息。写的是诗人旅途眼见之景:近景清新可人,生意盎然;远景开阔辽远,富有气势。文如其人,境如其心。从诗的文辞意境上足以看出其心性天然本真,生机勃勃,其襟怀坦然无涯,纤尘不染,是得道高僧之心灵显现。

· 禅悦诗 ·

僧人禅诗中有许多表现开悟得道之后那种“随缘自在,心安神定”的生存状态,“怡然自得,物我两忘”的内心快乐的。此所谓禅悦诗。

豁堂和尚住杭州西湖山寺,日里常荡一叶扁舟于烟波中独自往来,夜来则于山野间信步闲逛。兴之所至则引吭高歌,得意忘形则自喝其采,山水为之动容,其诗盛传禅海。曰:“来往烟波十年,自号西湖长。秋风细雨,吹出芦花港。得意高歌,夜静声初朗。无人赏,自家拍掌,声彻千山响。”

言及悠闲自在,更有胜人一筹的。无名山僧歌曰:“问曰山居何似好,起时日高睡时早,山中软草以为衣,斋食松柏随时饱;卧崖龛,石枕脑,一抱乱草为衣袄;面前若有狼籍生,一阵风来自扫了。独隐山,实畅道,更无诸事乱相挠。”活生生一幅布袋和尚模样,懒散邋蹋莫过于此,贫寒清苦莫过于此,然而安贫乐道随缘自在亦莫过于此也。

禅宗的中国特色之一是自给自足,自耕自食,农禅并行不悖,世出世间浑然合一。体现此一特色的禅悦诗亦不少。

虚堂禅师歌曰:“烟暖土膏农事动,一犁新雨破春耕。郊原渺渺青无际,野草闲花次第生。”纯然是一幅早春农耕图:春来天暖,春雨如酥,老农勤快春早起,一犁新土如浪卷。远望青草渺渺茫茫铺向无尽天际,近看野花斑斑斓斓前后相继开放。无一字与佛事有关,无一语言及禅意。然而农禅一味,其味甚浓。

应圆禅师歌曰:“寒气将残春日到,无索泥牛皆勃跳。筑着昆仑鼻孔头,触倒须弥成粪扫。牧童儿,鞭弃了,懒吹无孔笛,拍手呵呵笑。归去来,归去来,烟霞深处和衣倒。”好一幅早春农家乐景:冬尽风暖春意萌动,无绳水牛欢蹦乱跳。牧牛小儿将鞭儿扔了,任情戏耍恣意嘻笑。看似写那牧童儿,其实就是写自己。

此类禅悦之诗比比皆是。如从悦禅师歌曰:“常居物外度清时,牛上横将竹笛吹。一曲自幽山自绿,此情不与白云知。”心闻贲禅师歌曰:“带雪含霜半倚篱,横斜影里露仙姿。前村昨夜春来了,竹屋老僧犹未知。”都属农禅一味之佳作。

· 禅理诗 ·

僧人写的禅诗中有一类可以说是禅理诗。所谓禅理诗,是指诗僧以说理的语言和知解的方式来表述佛学禅理的诗作。这类禅理诗,诗味未必浓郁,诗意未必深远,意境未必灵妙;但说理清晰明白,析理深刻到位。

《林间录》卷上载天衣怀禅师诗曰:“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说的是同样的道理:雁过长空,并非有意遗踪影于潭水之中;雁飞去了,潭水亦无心留雁影于其中。悟道人的心就应该像一潭秋水,雁来而映雁影于潭中历历分明,雁去而任雁影去而不留。万事万物,任其来去自如,我心清净,了无挂碍,自由自在,是为得道。

由此解读齐岳禅师的诗:“旋收黄叶烧青烟,竹榻和衣半夜眠。粥后放参三下鼓,孰能更话祖师禅。”(《五灯会元》卷十五)我们便会觉得意味深长:一任自然,晨起夜息饥食困眠,还用得再参什么祖师禅呢,自然生息就是得道至人啊。

杨岐宗白云守端是有名的诗僧,其《蝇子透窗偈》和《子规诗》禅海闻名。

《蝇子透窗偈》曰:“为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处几多般。忽然撞着来时路,始知平生被眼瞒。”说的是以期读经悟道的僧人,经年累月钻故纸堆,于佛语名相上求解,偏不知反躬自照,即心见佛。恰如没头苍蝇一般,见窗纸透光以为能出头得自由,徒然撞得个头晕脑胀而已。有朝一日,了知“来无所来,去无所归,一切皆空,无所趋避,生死由之,去留无意,自然度日,得大自在”的道理,这就撞着“来时路”了。来时路,来时路,来从空中来,去向空中去,一切无造作,自然度时日;知此就开悟得道了。

《子规诗》曰:“声声解道不如归,往往人心会者稀。满目青山青水绿,更求何地可忘机?”诗以子规鸟啼“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为喻,告知众生,悟道便是回归自身天然本真之性状,于此便法眼大开,了无尘翳,便见得青山绿水天然本真性相,于此便物我一如,性相一如,开悟得道了。

(作者系南昌师范学院教授、江西美学研究会副会长)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岑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