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诸葛亮的伟大在于什么(汉贼不两立的意思)

导语: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诸葛亮的伟大在于他决不会幻想和平。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汉丞相诸葛亮逝于北伐军营中,令一千八百年来,无数英雄竟相叹息。

总有人说,和平不好吗,诸葛亮为何偏要劳命伤财的北伐?

和平当然好!问题是,和平不是一厢情愿就能有的。

三国时的蜀汉,地狭而国小。

而强魏却雄据天下之半。“灭蜀吞吴”是魏国决不会更改的既定长远国策。

若诸葛亮不北伐,大搞与魏国共处的和平路线,那就正合了魏国之意。

那么,魏国必先以小利诱之,分化蜀臣,使蜀汉军民纷纷沉醉于小富即安中,如此十年后,蜀人斗志尽丧,人人厌战畏战。将被魏国一击而灭之。

后来,蜀汉之亡,正是如此,但那与诸葛亮无关了。凡人只能生前尽力,焉能料得身后事!

故而,诸葛亮北伐,后世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其一曰:

以弱敌强,以一州之力伐天下,每耀兵威于境外,使强敌不敢当其锋。此非常之能,非真英雄不可为也。

这是正方观点。三国之后,历代兵家都尤为推崇诸葛亮。确实,若没真本事,你倒去试一试以弱敌强看,只恐一次,就能让强敌彻底的、把你团灭了干净。

其二曰:

诸葛亮不顾魏蜀实力相差悬殊,穷兵黩武,连年征伐,屡次无功。空耗国力,使蜀汉军民苦不堪言,最后加速了蜀的灭亡。

这就是反方观点了!这样说的,一般全是文人书呆子与网友。

那么,且来论一论,诸葛亮为何要北伐。

当蜀汉失荆州,《隆中对》策略破灭后,北伐实际就是以攻代守的积极防御。

放弃北伐,与魏国和平共处,通商贸易,互利互惠,这样行吗?

这是万万不可行的,绝不要幻想魏蜀两国能和平共处!

天下就那么点大,你占了一块,我就少了一块。所以,若蜀汉不伐魏国,魏国就会伐蜀汉。决不可能和平相处!

魏国,不但彊域广阔,且政治清明,良将名臣如云,带甲之士百万。魏国君臣的一统之志,实际比三国中任何一国都要强。

这样的魏国,如蜀要与魏和平,那么首先蜀汉要自去帝号,上表称臣,自认为魏之附属。

但就算如此,魏国就是许了和平,也是暂时的和平。他只会想方设法的,让蜀汉在和平中丧志,而绝不会坐视蜀汉慢慢的富国强兵。

因为魏国的目标,是把蜀汉从新变为州郡,而不是附属国。

北伐目的,实际是积极防御。用进攻代替防守,把战争推到敌国土地上去打。

蜀汉与强魏,国力军力悬殊,相差十倍。以诸葛亮之智,莫非他真以为北伐能扫灭魏国?

当然不会。诸葛亮显然也不会这样想的,他岂能不知这道理!

所以,诸葛亮北伐用兵,每次都步步为营,唯谨唯慎,拒绝行险冒进。并断然否决了魏延以奇兵出子午谷袭取长安之策。也就是出于这种考虑。

有人以诸葛亮不用子午谷之谋,说诸葛不善奇谋,不知兵。

那么,来分析一下,为何直袭长安不可取。

一:

诸葛亮整训之后的蜀军,兵甲精良,部伍严整、营阵无双。蜀军有能力与魏国任何一路大军决战,并在野战中歼灭之。五丈原与司马懿的雍凉诸军对峙,魏军坚壁固守,不敢与蜀军决战,就是最好证明。

所以,蜀军以奇兵袭长安,理论可行,胜算也大,因为蜀军精锐。

但问题是,袭取长安后,守得住长安吗?

肯定是难守的!原因如下。

二:

长安是魏国必争之地。

若按魏延之策,奇兵袭长安后,蜀军为守长安,必须全军跟进,悬师深入魏国关中腹地。那么,魏必将以举国之兵来争夺。

而诸葛亮深知,那是十分冒险的行为。因为蜀军虽然兵精,能灭魏国一路兵力。

但是,蜀军又毕竟兵少,真难敌魏国发天下之兵而来的大军。

且就算魏国一败,最多失关西,还能据雄关守中原,再征兵来战。

而蜀军若一败,北伐军覆灭,蜀国必定立即灭亡。

故而,袭长安不可取诸!不是诸葛亮不会用奇,实在是用不得奇!

嘲笑诸葛不知兵的,才是真正不知兵。

所以诸葛亮北伐用兵,每次只求小胜,以掠取魏国人口财帛,歼灭其一路有生力量为主。

如此有二大好处:

一者扬兵威于敌国,使敌军望蜀生畏,从而杜绝了敌军主动伐蜀的妄念。

“蜀军善战而精锐,不可与争锋”这是魏国朝廷共识,在诸葛亮生前,这一点毫无疑问是做到了。实际直至数十年后,司马昭伐蜀,魏国朝廷除了钟会等少数人,大多也是以此为理由,反对伐蜀的。

二者,把战争阻挡在了蜀汉国门之外,并以战代训,用胜利激发了蜀汉军民们不畏强敌、敢于战斗的信心。

诸葛亮也做到了这一点,蜀军的敢战,与斗志昂扬,从诸葛亮身后的数十年,也足以证明。直至后主刘禅畏敌投降,当投降命令送达姜维军中时,姜维的五万蜀军精锐,就是诸葛亮的军事遗产。军士闻投降诏书,人人切齿,拔刀斫石,以示愤恨。其之雄烈,令当时魏军统帅钟会,亦为之侧目。

(汉代土兵装束图,来自网络)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敌强我弱之下,若不敢讨伐敌人,王业也会坐而待亡。故而,孰与伐之?

此说法,源于《后出师表》。有质疑这非诸葛亮之作,但谁又有证据可证明,这确定不是诸葛亮之作?且《后出师表》所述,正是历史上诸葛亮的行事风格。

原文选段: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这一段话,是值得深思,闻之振聋发聩的!

所以,有人说,诸葛亮北伐,空耗国力,加速了蜀汉灭亡。此说法,荒唐!完全是单方面的理想主义谬论!

若诸葛亮不北伐,只待诸葛身死,魏军立即就会大举伐蜀,蜀汉立即就会亡。

而正是诸葛亮的北伐,使得蜀汉在诸葛亮之后,又延续了数十年而亡!

至于又有人说,迟早要亡,这延长数十年又有何意义?

呃...既如此,那人生也只得数十年,多活二三十年又有何意义!何不早早了结,又有谁能愿意?

从刘备到诸葛亮,都是深悉敌我斗争原理的。

就是:

既已为敌我,我不去打击敌人,敌人就会来打我,绝不要对敌人抱有幻想!

刘备也深知诸葛亮之志,故而对诸葛亮深信不疑,全权托付。如此君臣之义,千古以来也罕有。

在敌强我弱时,用积极防御之策,主动求战,使蜀汉军民保持斗志,始终不衰,以待天下生变之时机。

这是诸葛亮为何要北伐的原因,英雄之志,明知不可为,亦当尽力而为。

只惜者时机尚未等到,将星已殒落。

恰似开篇所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图来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舻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