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育儿

恶语伤人六月寒是谚语吗(恶语伤人六月寒还有一句是什么)

导语:古语有云“恶语伤人六月寒”,这种语言伤害如何产生,如何避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话语”有时会让人产生误解,你说的话对方无法理解,又或者你理解错了对方的意思,造成了不好的结果。我们都不愿意这样的事情发生,但是倘若你不注意,这样的情况将难以避免。

事实上,当误解发生的时候,其中的问题通常可以归结为“说话者表达意义”与“听话者接收的意义”的不同。简单来说就是“说话者的意图”与“听话者的理解”存在分歧。当这两者产生了差异,就会出现很多让人不知所云、啼笑皆非的结果。

一、你说的话不只是你要表达的内容,还带着你说话的“态度”

今天要告诉大家的的是:话语不止代表了“意义”,它同样与我们的“说话态度”有关。当“说话者的态度”与“听话者的态度”不相符合的时候,他的话语,无论其意图是开玩笑、还是赞美、抑或是批判,都可能会造成不小的伤害。这些伤害可能是直接的,也有可能是间接的,可能是明显的,也可能是隐藏着的,我们需要加以辨别才能避免伤人。

我们今天要谈论的,就是我们生活中这些“伤人的话语”,它无处不在,而且威力十足。正如古语有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虽然主观意图不想伤人,但是也要注意避免在不经意中伤害到别人。那么,我们就需要理解这样的过程是如何发生的。

我们理解大多数的语言,是通过说话者的背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境”,但是很多情况下,我们判断不出说这句话时候的“语境”是什么,从而经常产生我们所说的“歧义”。一个陈述句会有不止一种可能的解释和理解方式,一个疑问句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

那么,可能你会问,我们弄清“语境”之后就够了吗?并非如此,这其中还存在着你和你的对话者共同享有的背景知识、你们都知道的事情;与之相对的是,同样也存在你们各自带入对话之中的“私人背景”。例如,有人把你的糗事编成一个段子,而你们双方都知道这件糗事,那么你在听到这个段子的时候就会非常难受或是痛苦。不仅如此,其他无意之间的语言伤害也同样会存在,或者对方只是在说一个笑话,描述他早晨听到的一件趣事,但你也许会将其解读为一种严重的冒犯。比如你的老板说了一件他听说的关于其他公司员工的倒霉事,你可能会误读为老板对你不满或是他在指责你工作上的问题,又或者将其理解为一种对自己员工的抱怨。

这种情况,说话者就是试图无视我们所说过的“格莱斯”的准则之一。就如上面的例子一样,你的老板可能是在“挖苦”或者“讽刺”,而你使用的是“合作原则”,认为参与对话的人在如实地表达着自己。所以,一条语含讥讽的短信或者消息,在没有音调、肢体语言的辅助下去解读,就会导致错误传达。

二、我们如何区别伤人的话语是“刻意出现的”,还是“无意出现的”?

当涉及到语言带来的伤害,我们更需要担心的是刻意用来伤人的那些话语。哲学家通常依靠“使用(use)/提及(mention)”来做出区分,这里指的是“讨论一个词语”和“运用一个词语”之间的差别。拿“哲学”这个词来举例,我们“讨论哲学”和仅仅“提到哲学这个词”之间是存在差别的。举个例子,当我说了“我吃完午饭后很难在哲学课上保持清醒”这句话,我就是使用了哲学这个词;但是当我说“‘哲学’是希腊语中‘对智慧的爱’”,我就是提及了这个词,即讨论它。

区分“使用”和“提及”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它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我们使用的语言,例如一些粗鄙的、不堪入耳的语词,一般涉及了身体部位、肢体功能或某些不正确的行为。在多数情况下你并不想使用它们,但如果脏话冒犯了人们,是因为它们冒犯了人们的“感受”,而不是冒犯了人们对自己的认知或是他们的“同一性”。

“脏话”被用来进行强调、震慑或是表达强烈的态度,但它的目的不是攻击某个人、针对某个人,而一些带有“仇恨”的言论,则是直接针对群体成员的话语,或是专门用来针对一个人所处的群体。“仇恨的言论”通常被理解为比“脏话”更有严重的道德问题,因为“仇恨言论”就是专门用来伤人的,这就是我们所提到的“恶语伤人”的意思。

仅仅是话语,它怎么能造成伤害呢?这就需要谈到一种语言现象叫做“厚概念(thick concepts)”,“厚概念”是语句或观点,它的预设不仅有“描述性的意义”,同样还有“评价性的内容”,“态度”和“价值”渗透在这些话语之中,与之仅仅结合在一起,很难将其从中剥离出来。

厚的伦理概念(比如,残忍,懦弱,贞洁,诚实等等)比薄的伦理概念(比如,对,错,应当等)拥有更丰富的经验内容。这是事实。但威廉斯想要说的比这更强。在他看来,薄的概念并不蕴含经验内容,而只具有评价的功能。这是什么意思?这当然不是说薄概念不能应用于经验对象上面。在任何一个社会里(如果能称得上社会的话),人们都对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有一定程度的共识。也就是说,如果他们使用“对”,“错”,“应当”这类概念的话,这些薄概念也都应用于比较稳定的经验对象上面。

三、看似无害的话语,会造成什么样的伤害?

无害的话语也会产生不好的意思,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小宝贝”这个词在情侣之间是一种爱称,尤其多指女性,你将另一半称呼为“小宝贝”似乎并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这可能也有错。你或许会问,我称呼另一半为“小宝贝”是出于一种爱和呵护,但是你可能没有考虑过,这样的称呼会带来身份认同上的改变。

人们用来指代我们的话语,可以创造出“隐喻识别”。“小宝贝”这个词隐喻着一种无助、依赖、需要他人照料或是替其做决定的形象,当一个人被反复用类似“小宝贝”这样的词指代时,“隐喻识别”会出现。这个人会逐渐开始认为自己拥有小宝贝的那些特质,换句话说,她开始把自己看成弱小和需要依赖、依靠别人的那类形象。而如此称呼她的那位男性,似乎就要承担照顾他的责任。仔细想想,你的生活中是不是也同样出现过这样的情况。

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很大程度上由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所塑造,也就是你在他人眼中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我们常常会根据我们认为的“他人对我们抱有的期望”采取行动。被看作捣蛋鬼的小孩,更加可能继续顽皮地搞破坏,而被认为是优秀的孩子,更可能自我驱动走向成功。

这样的情况和变化并不是显而易见的,而是悄然进行的,它会逐渐蚕食我们的自我知觉,甚至连自己都很难意识到。人们用来指代我们的词,最终会塑造我们对于自身的理解。

当你在使用语词的时候,你用某个词指代某个人的时候,你正在传递一种对他人的特定态度,而你是赞同这种态度的。如果你不持有某种态度,也不认为他人持有这种态度是正确的,那你就要注意,不要在语言中传播这种态度。

我们都应该在生活中审视自己,有时候甚至是用哲学家的眼光来审视我们共同使用的语言。语言哲学可以把可怕的、由杀伤力的语言暴露出来,让你明白为什么这些话是可怕的,由杀伤力的。经过理性的论证,我们可以理解和解释,为什么我们使用的语言会对人造成伤害,我们使用的语言又是如何让对他人造成伤害的。

显然,故意使用语言伤人是可恶的,但是,即便你没有伤人的意思,对方仍然可能会误解你说的话,因为“说话者的意思”和“听话者理解的意思”并未总是吻合的,所以我们需要注意在自己的言行。只有谨慎地思考我们所使用的语言,思考这些话语的意义,我们才能理解话语是如何被他人感知的。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春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