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地理

天文古人对天地的认识是什么(天文古人对天地的认识)

导语:天文,古人对天地的认识

【盖天说】

在殷末周初,人们认为天在上、地在下,天为一个半球形的大罩子。北朝民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就很形象地说明当时人们对天的认识,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但也有人认为地是拱形大地。这些设想,为后代球形大地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盖天说的主要理论是:天像盖着的斗笠,地象个扣着的盘。它们都是中间高四旁低的半球形。北极之下,是天的中央,天最高地最高,高出住人地方六万里。这种认识无疑要比天圆地方说进了一大步,因为它已经认识到大地是个球面,而不是平平整整的方地了;更可贵的是它对北极为天之中央,北极之天地最高的认识,使它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北辰之下,六月见日,六月不见日。从春分到秋分六月,常见日,从秋分至春分六月,常不见日。见日为昼,不见日为夜,所谓一岁者,即北辰之下一昼一夜。”这种结论至今仍百分之百地正确,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但盖天说也有其局限性,如它假设说:“凡日景于地,千里而差一寸。”这个数据是不科学的。另外,大地是个“复盘”,这个复盘又扣在什么地方?而那高悬于八万里之上的“盖笠”又靠什么悬挂的呢?因此,它还是个不完全的宇宙图式。难怪东汉蔡邕说它:“考验天状,多所违失,故史官不用。”

【浑天说】

大约在战国时期,人们认为大地是球形,“浑大如鸡子”,外裹着一个球形的大穹,地球浮于天表内的水上,日月星辰附在天壳上,随天周日旋转。浑天说比盖天说又进步了许多,最起码它能够近似地说明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这在人类认识宇宙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浑天说是一个真正的宇宙模型,它是我国古代一个有一定科学的宇宙结构体系的理论代表,在古代天文学演变上有重要意义。蔡邕说它:“精微深妙,万古不易之道也。”(《后汉书·天文志》)

浑天说对宇宙模型的描述是这样的:一个中空的大圆球,中间一半贮满了水,水上飘浮着一个圆形的地球。外面的大圆球是天体,天和地的关系好象蛋壳与鸡蛋黄一样。天球的内壳又分为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而且还有南北两极,北极在地平线上,南极则在水下。天球的内壳对地球来说,是倾斜的。天球绕着北极和南极这个轴线像车轮般永无休止地转动着,一半常在水上,一半常在水下,所以嵌在天球壳上的日月星辰就这样绕地球运转。浑天说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认为天是个“圆球”包着大地,而不是一个半圆球扣着大地;二是大地在天球中间,但地是不是圆球形的,没有说太清楚,所以引起后世许多争论。但细体会“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一话,大地也应该被看成是球形的,因为蛋黄是球形,这是人人皆知的常识。既然浑天说以此来比喻大地,可见也把大地看作是球形的,最起码有这种可能。以后关于天体结构还有一些说法,但大体上都未出这几种构想。

【宣夜说】

有一些人不同意浑天说的说法,他们认为“天”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大穹,而只不过是无边无涯的气体,日月星辰就在气体中飘浮游动。传说有个杞国人听说日月星辰是在天空中飘浮的,就担忧天会塌下来,这便是“杞人忧天”的由来。宣夜说对后代的宇宙研究具有理论意义。

个杞国人听说日月星辰是在天空中飘浮的,就担忧天会塌下来,这便是“杞人忧天”的由来。宣夜说对后代的宇宙研究具有理论意义。

何谓宣夜说?据东晋虞喜解释:“宣,明也;夜,幽也。”意谓阐明深奥之道理,这种宇宙理论主要记载在《晋书·天文志》中。宣夜说的主要观点认为,天不是一个实体的物质,高远无限,天之蓝色是因为远望的结果。日月星辰飘浮在大气之中,自然飘浮着,并没有嵌在天体上,所以才能有或快或慢的飘浮转动的速度,疾迟不一。

在古代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极有卓见的宇宙无限思想。它曾经得到英国李约瑟博士的高度赞许,认为“中国这种在无限的空间中飘浮着稀疏的天体的看法,要比欧洲的水晶球概念先进得多”。但这只是一种宇宙无限的思想,因为它只陈述了日月星辰在气体中浮动,并没有解释和回答这些日月星辰为什么会有各自不同的规律性的视运动,以及如何掌握这些规律等问题,故还不能构成一种宇宙结构体系。

本文内容由小姿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