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运动

农业的工业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农业的工业化进程简答题)

导语:农业的工业化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从农村改革出发,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亿万农民从乡村到城市,上演了波澜壮阔的人口迁徙浪潮。

进入新时代,中国提出要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继续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化,不断推进人的城市化。

下一阶段农村的机会在于土地的流转带动农业的规模化与技术进步,进而实现农业的工业化,从而推动城市化进一步发展。

农业的工业化,最早由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张培刚于1945年哈佛大学博士论文《农村与工业化》中提出。

张培刚在书中为工业化做了全新的定义: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这个定义揭示了工业化的动因在于一系列的、连续的、重要的技术进步,揭示了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这个定义,不仅包括工业本身的机械化和现代化,而且也包括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工业化不只是工业生产比重的增加,还包括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工业化的结果,不仅包括工业化的城市,也包括工业化的农村。

工业与农业只是产品不同,城市与乡村只是生产的场所不同,这些区别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采取什么样的技术进行生产。比如农业,是刀耕火种,是一人一犁一耕牛,还是采用现代化的机械、种子、化肥、灌溉。再比如说工业,是作坊里的手工业,还是机器化的大工业。

其定义的工业化的着力点,不是“产品”,而是“如何生产”。“工业品”可以工业化,“农产品”也可以工业化,只要采用现代的工业化的生产技术。

这与工业化传统的定义——“经济活动由农业生产为主,向工业生产为主的发展过程”,完全不同。传统的工业化定义,仅仅体现了产业结构的变化,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上升。这个描述性,没有说明工业化是如何发生的。

而张培刚对于工业化的定义,解释了工业化发生的原因,即一系列的技术进步,改变了工场手工业,也改变了农业。

理解工业化,推动工业化进程,重点都在于理解技术进步上。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并不是矛盾的,而是受到同一个技术进步过程的驱动,二者的发展都是技术进步的表象。

在《农村与工业化》一书中,张培刚还提出了发动和定型工业化进程的五个最重要因素:

1.人口——数量、组成及地理分布;

2.资源或物力——种类、数量及地理分布;

3.社会制度——人的和物的要素所有权的分配;

4.生产技术——着重于发明的应用;

5.企业家的创新管理才能——改变已有的生产函数或应用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改变已有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或应用新的生产要素的组合。

其中,发动因素是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管理才能以及生产技术,限制因素是资源和人口,社会制度既是发动因素又是限制因素。

工业化的重点并不在“工业”,而在“化”,实质是用先进的技术改造传统的农业和工场手工业,实现机械化大生产、规模化与技术进步,包括工业的工业化与农业的工业化。

这个观点,也为中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那就是“规模化、工业化、科技化”,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玥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