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自然

青铜器勾连雷纹的寓意(青铜勾连云纹大铙)

导语:商周青铜器勾连雷纹的发展

勾连雷纹是雷纹的一种,作为青铜器的主体纹饰流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至战国晚期仍有出现,其形态多呈“T”字形或“工”字形,常装饰在鼎、瓿等器物的腹部及器盖上。勾连雷纹的前后形态有一定差异,但并不十分明显,总体风格从沉闷厚重变为清新凝练,达到了横向与纵向、深度与广度、空白与密集的完美平衡。该纹饰的出现可能与先民对神秘自然之力的崇拜有关。

勾连雷纹是雷纹的一种特殊形态,“以T形雷纹作为基础,把上下左右的多个T形雷纹均以钩连的方式加以组合”[1],通常作为主纹饰满饰于器物的腹部,从商代晚期一直延续到战国晚期,盛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1.勾连雷纹的分期与分区

勾连雷纹主要盛行于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西周中期以后逐渐减少,春秋中期又重新开始流行。根据勾连雷纹型式种类的变化,其发展演变可分为四个时期(表二)。

第一期为商代晚期,是勾连雷纹的产生期,类型有甲AⅠ式、甲B型、乙A型与乙B型,是种类最丰富的时期。这一时期装饰勾连雷纹的器物多为传世器,多流散海外,上海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有部分收藏,出土器则集中在河南安阳殷墟。

第二期为西周早期,是勾连雷纹的发展期,类型有甲B型与乙A型、乙B型。与第一期相比,本期类型有所减少,但铜器数量仍与前期相差不多。这一时期,出土器主要分布在河南、陕西两地,还有部分海外的传世器。

第三期为西周中晚期,是勾连雷纹的衰落期,类型有甲AⅠ式和甲B型。与前期相比,本期类型有大幅度的减少。这一时期,出土器主要分布在河南地区,还有上海博物馆的两件传世器。

第四期为春秋战国,类型有甲AⅡ式、乙B型与丙类。商代晚期以后不见的甲A型重新开始流行,线条更为柔和,近似云纹。这一时期,出土器主要分布在河北、山东地区。

甲类勾连雷纹从商代晚期一直延续到战国晚期,是使用时间较长的纹饰类型。商代晚期,甲A型和甲B型均有出现,线条比较硬朗;西周早中期,甲类勾连雷纹仍有延续,春秋时期基本不见;到了战国时期,甲A型重新出现,雷纹线条更加圆润柔和,接近于云纹。乙类勾连雷纹集中出现于商代晚期、西周早期。商代晚期,右倾“工”字形的勾连雷纹其上下两个雷纹勾连的方向正好相反,左倾“工”字形的勾连雷纹组与组之间有一个雷纹共用而形成勾连。到了西周早期,右倾“工”字形的勾连雷纹上下两个雷纹的勾连方向相同。丙类勾连雷纹出现于春秋晚期,双“T”形勾连雷纹形态上与甲类、乙类均不相同,流行时间也较短。总的来说,甲类勾连雷纹线条有从硬朗到柔和的变化,乙类和丙类勾连雷纹由于流行时间较短,前后差别不大。

勾连雷纹分期表

从地区的角度来看,目前收集到的具有明确出土地的勾连雷纹铜器共有29件,河南、山东各出土11件,河北出土4件,陕西出土3件。其中,已知最早的勾连雷纹铜器是安阳出土的勾连雷纹瓿,时代为殷墟一期,装饰甲AⅠ式勾连雷纹。陕西地区出土的最早的勾连雷纹铜器为一件西周早期的鼎,河北、山东两地出土的最早的勾连雷纹铜器则为春秋晚期及以后。从出土器物数量、器物年代两方面综合来看,勾连雷纹很有可能起源于河南安阳地区,各地区域特征不甚明显。

2.勾连雷纹发展演变原因简析

作为雷纹的一种,勾连雷纹的发展演变与雷纹密不可分,勾连雷纹盛行的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正是雷纹大量出现、发展成熟的时期。从作为辅助纹饰,到单独作为主纹饰,勾连雷纹的出现无疑将雷纹的发展推向了高了,它是对“雷”这一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自然之力的反复强调,具有相当的震慑之力。但这一高了很快就结束了,随着商王朝的覆灭,人们的审美发生变化,西周中期以后,雷纹这一被赋予了过多神秘、威严、庄重色彩的纹饰逐渐被更清新活泼的纹饰所代替,勾连雷纹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短暂流行的丙类勾连雷纹,与商代晚期的风貌大不相同,线条柔和流畅,视觉上的凌厉感大大减弱,更加清新凝练,它的出现,也许与当时人们“复古”“仿古”的心态有关。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樊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