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旅游

元朝的邮驿制度改革是什么(元朝驿站制度改革特点)

导语:元朝的邮驿制度改革

元朝疆域广大,最大疆域面积达3300万平方公里,前世后世均不能及,“元也者,大也。大不足以尽之,而谓之元者,大之至也。”故此,公元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

为了适应对如此广大疆域的统治,元朝在继承前朝邮驿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积极的改革,驿路范围大大扩展,网路组织模式、业务模式均有较大程度的改变,建立了规模庞大的邮驿系统。

史家认为,元朝驿站制度之盛是我国历史上少见的,它是“元朝政府的神经和血液网络”,对维持政府在全国广大地区的统治具有重大的作用,也对后世邮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较于宋朝的“邮驿分离”、“军事化管理”、“业务分类”的特点,元朝邮驿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革,表现出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01 两网并行

宋朝的“邮驿分离”,用今天的语言,可谓之“专业化改革”,实现了邮递业务的专业化运营,提高了效率,促进了邮递业的发展。

时光推进到元朝,在不断拓展的帝国广大疆域上,需要快速建立“神经网和血管网”,才能保障帝国肌体的存活,这就是规模庞大的邮驿网。

事实也正式如此。窝阔台和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曾把蒙古的驿路一直横贯到欧洲,形成联络欧亚大陆的三条国际驿路。

鉴于此,元朝建立了马递和步递两套网路,两网并行,分工不同,业务模式也不同。

马递网路以驿站为主体,多设于通往边塞或长距离通信的驿路上,传送关乎国之大事的文书,使用马驿传送。同时还兼具迎送使臣、提供食宿与交通工具、运送贡品行李等少量的货物,战时承担军需给养的运输任务,基本恢复了宋前邮驿合一的功能。

步递网路以急递铺为主体,急递铺由宋朝名目繁多的递铺整合延续而来,负责传送日常文书,全部是步驿传送,且急递铺只传递文书,没有接待功能。

02 站户制度

相较于宋朝由国家完全负担邮驿费用的军事化管理,元朝更像半军半民的管理模式,这种变化与其邮驿规模之庞大,用度之高昂是密不可分的。

宋朝铺兵属于厢军,也就是地方军,虽不是中央军,但也属军事编制。元朝的铺兵多由贫民充役,驿站递铺的费用也不再是由政府配发,而是由“站户”供给。

元朝统治者为了更有效地控制百姓,把人民按不同的行业分成若干专业户,如民户、军户、匠户、医户、儒户等等。邮驿在蒙古语叫站赤,因此元朝邮驿也称“站赤”。“站户”就是专门承担驿站差役费用的人家。

站户制度是在忽必烈统一中国前就开始的。当时规定,驿站附近人家,每100户出车10辆,每年每户纳米一石。忽必烈统一南北后,大量设置驿站,便抽出一部分人户充当专门的站户。这些站户从民户中分离出来,不入民户户籍,登入站户户籍。一经登记,世代相承,不能改变。

站户的义务主要有三项:一是供应各驿站来往官员的饮食;二是供应使臣的交通工具,当时主要是马,有的地方则为牛、驴、狗,加上车辆等,还包括常年的饲料、马具和车辆的配件;三是负担驿站的劳役,如无偿为使臣充当向导、车夫、船夫、搬运工等。如此原由国家承担的邮驿费用便全部转嫁到了站户身上。

可想而知,这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尤其是元朝后期,由于政治腐败,驿路上的往来官员作威作福,欺压沿途站户,在沉重的压迫下,站户们纷纷破产,许多人背井离乡,逃亡在外,有的出家为僧,致使站赤制度难以为继。

03 业务分类

宋朝邮驿根据递送文书紧急程度、或递送物品的种类等,对业务进行分类,业务种类繁多。元朝邮驿的业务分类,不似宋朝的细致,总体上分为两种,一是“遣使驰驿”,一是“铺兵传送”。

“遣使驰驿”,专门递送军情急务,走马递网路,驿使持特制的金银字圆牌作为驰驿凭证。

“铺兵传送”,传送一般文书,走步递网路,铺兵持“铺马圣旨”,一种盖有皇帝大印的纸制印信,作为凭证。

为保障邮递速度和递件安全,元朝的邮驿业务制度更加完善。

站赤条例:基本内容有10多项,包括驿站组织领导、马匹的管理、驿站的饮食供应、验收马匹和约束站官、检验符牌、管理牧地、监督使臣等具体内容。

给驿条例:规定三品官给马五匹,四五品官给四匹,六品、七品官给三匹,八品以下则给两匹。

袛应分例:食宿供应标准按品级给予不同的待遇,如有的使臣给白面、大米、油、酒、肉等,一应俱全;有的则仅给一顿粥饭,最低的甚至只给一升米。

还有长引隔眼、封缄规定、入递制度等业务制度,在今天的邮政业务规章中仍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苹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