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集义养气是什么意思(孟子说集义的义是什么意思)

导语:浅读《孟子》:集义养气工夫注意事项——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前篇“浅读《孟子》”讲到,养气工夫在于集义。集义犹言积善,务求事事皆善,时时皆善。其具体的方法是动必以礼,所达成的效果是心不外驰,齐庄中正。这样的状态维持久了,内在的元气自然生发起来,日渐沛然,无不周遍。但是,要想维持这样的状态不跌落,何其难能也。孟子接着交代了几个修持儒家工夫的注意事项:勿正、勿忘、勿助长。

【经文】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试译】

(培养浩然之气)一定要坚持做好集义这件事,但是不能预期效果,心中不能忘记,又不能干预助长。不要像宋国人那样:有一个宋国人担心他的庄稼不长,便逐棵地将禾苗拔高,然后糊里糊涂地回家,对家里人说:‘今天真累,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赶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已经枯萎了。天下学道之人,不助苗长的太少了。有的人以为培养浩然之气没什么用,就像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干预助长浩然之气的人,就像拔苗助长的人一样,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妨害了浩然之气的滋养。”

【注释一】

必有事焉而勿正,赵氏、程子以七字为句。近世或并下文心字读之者亦通。必有事焉,有所事也,如有事于颛臾之有事。正,预期也。春秋传曰「战不正胜」,是也。如作正心义亦同。此与大学之所谓正心者,语意自不同也。此言养气者,必以集义为事,而勿预期其效。其或未充,则但当勿忘其所有事,而不可作为以助其长,乃集义养气之节度也。

【浅议一】

必有事焉,朱子注释说有所事也。我理解“事”,犹如事君、事父之事。朱子又说“有事于颛臾之有事”。便是念念不忘,常挂心头。这似乎与有些佛教徒追求的“止念”不同。儒家的工夫并非完全止念,而是以集义为念。

集义,有时也可以称为收放心,《大学》称为诚意正心,阳明先生称之为“主一之功”。以集义为念,以收放心为念,诚意正心,主一之功,是一样的。

若不做修持工夫,人的念头很多,很杂乱,无谓地消耗了宝贵的生命能量。或者说,消耗了元气。前文讲过,元气本自浩然,只因私意所蔽,失养故馁。无私意便是直养,有私意便是失养。失养,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就是消耗。从心理学来说,过多的思虑确实会降低人的免疫力。

一念清明,各归本来,了了分明,本无需人心的思虑去分析计较。一旦私意杂于其间,不仅元气耗损,连外在的人事也看不清了,处事失宜,心生愧怍,元气益馁矣。

所以要凛然一念,把那放出去的心收回来,专注在集义上。阳明先生说的“主一”,即是集义之谓。其弟子陆澄认为做事专注认真,读书便专注地读书,走路便专注地走路,就是主一。阳明先生说非也,若好色的专注好色,贪污的专注贪污,也是主一吗?

主一是集义,义是道义,道义是天理。集义,也就是存天理。

以集义为事,即以存天理为事。是否也可以称之为事天呢?事天的方法不是向外在的天顶礼膜拜,而是向内观照,在人心的深处体会天人一贯处,元气便由此而生。

综上体会,止念当为止于一念,保持集义这一念。但须勿正,即不要预期效果。就像种庄稼,播下种子之后静待花开,不能急于收获。如果过于期待效果,甚至搬一把椅子坐在地头苦等禾苗长大,则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久不见效便失去了兴趣,把庄稼扔下不管了,这便是“忘”;二是久不见效更加急迫,直接动手把禾苗拔高,这便是“助长”。

修持工夫也是如此,应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有些人刚开始习练,常常想要体会气感,甚至想象开悟的境界,便属于预期其效之病。也有人期待着身体发生变化,或者人生境遇发生改变,应该也在此列。

某些宗教的修炼法门要求观想某位神佛的影像,也有些类似于孟子说的必有事焉。但强使心思观想一种影像,又似有正助之嫌。此处暂时存疑。

总之修持的工夫需要保持一念,不能忘,也不能用力过大。一忘,工夫就懈了。用力过大,工夫就乱了。就像用筷子夹豆腐,力度要恰到好处,一松劲儿就掉了,一使劲又夹碎了。

【注释二】

闵,忧也。揠,拔也。芒芒,无知之貌。其人,家人也。病,疲倦也。舍之不耘者,忘其所有事。揠而助之长者,正之不得,而妄有作为者也。然不耘则失养而已,揠则反以害之。无是二者,则气得其养而无所害矣。如告子不能集义,而欲强制其心,则必不能免于正助之病。其于所谓浩然者,盖不惟不善养,而又反害之矣。

【浅议二】

把庄稼扔下不管的,庄稼还在,虽然杂草丛生,庄稼长得不太好,但总会有些收获。拔苗助长的,禾苗尽毁,庄稼颗粒无收,人便饿死了。所以说,庄稼不能扔下不管,更不能拔苗助长。

告子用强制其心的方式培养不动心的工夫,便有预期其效、拔苗助长的弊端。因为他不知集义,于理有不明则无视其理,于事有不妥则无视其事,掩耳盗铃,悍然不顾,不仅不能生发元气,反而害之益深。

现在有一等修行之人,膜拜偶像以求加持,事奉鬼神以求速成,枯坐冥想以求超越,大概都在拔苗助长之列吧。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芦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