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育儿

明代山东葬服男子婚服以及祭孔礼仪服饰是什么(明代丧服)

导语:明代山东葬服、男子婚服以及祭孔礼仪服饰,有什么特征?该怎么穿

中国古代,礼文化融汇在各个阶层,故而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说。《周礼》中将礼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和嘉礼,又称五礼。五礼的划分被世人广泛认可,并以此作为礼仪划分的依据。

本文以《周礼》为依据,根据明山东百姓普遍践行且又富有地域代表性的礼仪。将婚礼、丧葬礼仪和祭祀礼仪作为研究目标,并以所穿着的服饰作为研究对象。在对礼仪进行了甄选的过程中,重点论述了嘉礼中最具代表性的婚礼服饰。吉礼中祭祀祖先的礼仪,以及凶礼中的丧葬礼仪。

一、明代山东男子婚服特征

1.明代山东男子婚服首服—乌纱帽、儒巾

明代山东男子婚礼的首服多为乌纱帽或儒巾。乌纱帽,不仅是明代典型的官员冠服之一,也是明代山东男子婚娶时的首服。婚礼佩戴时需在乌纱帽的左右两侧各插一朵金花,称“簪花”。山东博物馆藏明代平翅乌纱帽,与明代婚娶时所戴一致。

乌纱帽高20.9cm,口径19.7cm。前低后高。前边扣于头部,较低。后部偏高,中间是空的可以罩住发髻。儒家礼文化根植于山东人心中,人们深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因此无论男女均蓄发。

帽子的造型不仅适合明代男子束发于顶的习惯,同时还具有一定美感。

乌纱帽从外向内共分六层。帽体最外层为第一层,裱覆黑纱。第二层,经纬竹蔑织物。第三层、第四层为斜纹织物。第五层为纬藤蔑织物。第六层,在帽口内侧,衬皮革。

儒巾,是明代山东男子婚礼时除佩戴乌纱帽之外的另一选择。儒巾在明代又称“四方平定巾”,是一种方形软帽。儒巾后部装饰有带子两条,可以拆卸。山东博物馆藏钱复《邢玠像图卷》中可以看到,兵部尚书邢玠(明代山东益都人),所戴的便是儒巾,身穿过肩蟒袍,衣式宽而长。毕自严自题画像轴中也出现了儒巾。

2.明代山东男性婚服主服—圆领通袖袍、中单

圆领通袖袍在明代不仅作为公服使用,同时也是民间的婚服。明代山东婚礼中新郎穿大红色圆领通袖袍,肩部斜披红色锦缎一幅,俗称“披红”。这一现象在《醒世姻缘传》第七十六回记载:“转眼到了吉期,狄希陈公服乘马,簪花披红。”

山东省博物馆收藏的仙鹤补服形制与婚服一致。从款式来看也符合明制要求,其盘领、右衽、大襟,左右有摆,左侧摆接到大襟,右侧摆接前小襟,面料为暗花如意云纹。前胸后背缀有方形云鹤补。

青州博物馆藏毕自严画像轴中可以看到毕自严头戴乌纱帽,身着红色补服,补子纹样为文官一品仙鹤。六十二代衍圣公孔闻韶衣冠像中头戴乌纱帽,身穿圆领绯袍。此一系列画像中人物着装均与史书中所载一致,故将此作为品官婚服。

中单,是穿在婚服内的衬衣。它是由素纱或罗制成的右衽大衫。领、袖、襟等衣缘处附以深色缘。另外,李雨来先生收藏的还有灰色素缎裙式袍服及提花纹裙式袍服,这类袍服均属于中单,身长均在120cm左右,是穿在袍服里面的衣服。

二、明代山东葬服特征

1.明代山东男子葬服首服—皮弁、乌纱折上巾

皮弁是明清山东贵族男子的礼帽,也是葬服的首服之一。古时采用多条白色麂皮相互缝合,做成菱形。拼缝之间凸出分缀五彩玉饰,名“琪”。漆的数量和颜色是区别身份的标志。鲁王朱檀所佩戴的皮弁为细竹丝编织而成,外覆乌纱,九缝,每缝缀玉琪九颗,并贯金簪。

皮弁在中国古代分等级,天子十二缝,每缝缀彩色玉石各十二颗;太子、亲王九缝,每缝缀九颗。朱檀墓出土的皮弁符合亲王形制要求。乌纱折上巾,属于明代皇帝、太子、亲王和宫廷官吏的常服冠。冠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低后高。冠后面插有两只帽翅向上耸立。帽体覆盖黑纱。

2.明代山东男子葬服主服—袍

明代山东男子葬服主服为袍。本文中朱檀墓中出土袍服为黄色妆花四团龙纹缎袍,属于亲王葬服主服。此外,明代山东品官和庶民男子葬服多以圆领袍为主服。其款式为圆领右衽、宽袖。衣长以身长确定,离地1寸,衣身两侧开衩,袖长过手再反折至肘部。

一品至四品官用绯色,五品至七品用青色,八品以下用绿色。衣身用暗花织出大独科葵花,直径五寸;二品用小独科葵花,直径三寸;三品用散大花无枝叶,直径二寸;四品、五品小杂花纹,直径一寸五分;六品、七品用小杂花,直径一寸。胸部及背部缀有方形金绣或彩绣纹样补子并以纹样区别品级。

洪武二十四年定,一品官用麒麟、白泽;二品官用仙鹤、锦鸡;三品、四品官用孔雀、云雁;五品官白鹇;六品七品用鹭鸶;八品、九品用黄鹂、鹌鹑。画像中可以看到于慎行所佩戴的革带为青色,整体较长,挞尾绕过前身垂于身体左后侧。葬服中所佩戴的革带与此为相同款式。

同时,《明史·礼制》记载:“殓衣,品官朝服一袭、常服十袭。饭含,五品以上饭稷,含珠;九品以上饭梁,含小珠;庶人饭用梁,含钱。”由此可知,死者着官服入殓以后,棺柩中还需要放置死者生前所穿着的朝服一袭、常服十袭。同时口中要含着宝物,这是为了实其口,祈祷去世后不挨饿。大殓完成,便要盖上棺木,用钉子密封棺盖。

3.明代山东葬服配饰—玉带、玉佩、玉圭

明代山东葬服的配饰多为玉带、玉佩、玉圭。其中,品官除佩戴玉带、玉佩之外,会手持生前象征官位品级的玉奎。庶民多佩戴玉佩。玉带,以大小相等的片状玉片组成。以朱檀墓出土的玉带为例,由23个玉片组成,用黄金镶嵌在周围配五色珠宝。

玉佩,《明史·舆服制》记载:“太子大佩”上玉钩二。玉佩二,各用玉行一、瑀一、琚一、冲牙一、璜二;瑀下垂玉花一、玉滴二。缘云龙纹,描金。自行而下,系组五,贯以玉珠。”在明代,亲王冕服与太子同,鲁王朱檀的玉佩形制与记载相符合。

玉佩成对挂在革带两侧,每对2件,刻有云龙纹描金。佩下系有裄,裄下系5串玉珠,中间连以瑀琚,下垂玉花、玉滴、玉璜。按照中国古代的礼仪,只要脚步移动,冲牙、玉滴与璜即会相撞发出声响。正常的声音应当缓急有度,如果节奏杂乱,则被认为失礼。玉圭,长29.6cm,宽6cm,厚1cm。

三、明代山东祭孔礼仪服饰特征与搭配方式

1.明代山东祭孔礼仪献官服饰

献官祭服可以在洪武二十六年《明会典》中看到记载:“凡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颁诏、开读、进表、传制都用梁冠、赤罗衣,青领缘白纱中单,青缘赤罗裳,赤罗蔽膝,赤色绢大带,革带,佩绶,白袜黑履。”祭服在嘉靖年间作了较大的更订,形成了最后的定式,即:头戴梁冠、身穿赤罗衣裳、佩绶、足蹬皂靴。

本文以嘉靖朝制订的朝服形制为依据,以山东博物馆藏明代赤罗衣裳为实物标本。明代赤罗衣裳是目前国内仅存且完好的明代朝服,具有较高的实证价值。明代山东祭孔献官祭服首服为梁冠,梁冠周围金色,中间为黑色承梁。佩戴时青色缨系于颌下。

以梁冠上的梁数区别品级高低。一品冠的梁数最多,为七梁。二品至四品依次递减,分别为六梁、五梁、四梁。明代山东祭孔献官祭服主服为赤罗衣裳赤罗衣裳为上衣下裳式。赤罗衣,由红色衣身搭配皂缘,形制与朝服相同,衣长在腰部下方。赤罗裳为红裙搭配皂缘。另有蔽膝、绶、大带、革带、佩玉、袜、履,均与朝服的搭配相一致。

明代山东祭孔献官祭服配饰为绶。一品,绶为四色织云鹤四色花锦,绶环用玉。二品,绶为四色织锦鸡,绶环用犀,三品,绶用四色丝织孔雀花锦,绶环用金。四品,绶用四色织云雁,绶环用金。五品,绶为四色织白鹇花锦,绶环用银镀金。六品、七品,绶与五品同,绶环用银。八品、九品,绶与五品同,绶环用铜。

2.明代山东祭孔礼仪乐生与舞生服饰

明代山东的祭孔大典,以乐、歌、舞的形式进行。表达了“仁者爱人”、“以礼立人”的礼学寓意,具有较强的思想亲和力、精神凝聚力和艺术感染力,是祭孔礼仪思想内涵的表达。

明代山东祭孔乐生与舞生首服为黑介帻。明代祭孔服饰,从洪武元年开始不断调整,在承袭古制的基础上历时三十年逐步完善。在强调形象完整性的同时注重政治与伦理的象征性。《明史·舆服》规定乐舞生首服为展脚幞头,洪武五年又订祭孔乐生和舞生服饰相同,均为头戴黑介帻,饰有金蝉。明代祭孔乐舞生首服,始终强调着规范。

明代山东祭孔乐生与舞生主服为圆领袍。乐生与舞生所穿的祭服为绯色圆领袍,款式为无摆,袍服不设襕,胸背处绘制缠枝葵花。腰系青色革带,缀黑角。足蹬皂靴,靴面为黑色锦缎。前后饰有云纹,靴底用三道皮子反缝,外涂白粉。

四、总结

综上所述,明代山东男子婚娶时遵循礼制规定,头戴乌纱帽或儒巾,身穿圆领通袖袍,内搭中单,足蹬皂靴。依据明史记载:“品官纳妇需着公服”。明代山东品官婚娶时根据自己的官职等级来穿着。同时,明初关于士庶婚服规定:“庶人婚,许假九品服”。由于明代这一借服的传统,没有品级的庶民婚礼时也可穿着九品官服。

葬服分为首服、主服和足服。本文依据墓葬出土文物、传世实物及文字资料相互对照进行研究。根据社会地位高低,亲王葬服的首服为皮弁。庶民葬服首服为乌纱折上巾。主服,无论社会地位高低均为袍服,配饰为玉带、玉佩、玉圭。

祭孔服饰不仅是礼仪制度的物化载体,也是冠服制度的组成部分。其服饰色彩、形制、图案等均被赋予“表德劝善”的思想于其中。本文针对明代嘉靖年间山东阙里祭孔中的献官服饰和乐舞生服饰进行研究。明代献官祭服与朝服相一致,遵循上衣下裳的搭配方式,乐舞生祭服为头戴黑介帻、穿圆领大袖袍。

本文内容由小萱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