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育儿

乡村振兴不是农村振兴(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三农)

导语:“乡村振兴”非“农村振兴”——全面理解“乡村”(3)

新时代定义“乡村”

我国目前仅有的几部乡村地理学著作均未对“乡村”进行定义,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乡村的理解和乡村地区的发展趋势,目前国内外学界对“乡村”概念的理解主要基于社会文化、行业职业和景观生态三个视角。

(1)基于社会文化视角:把乡村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构成,认为低人口密度地区(乡村地区)的居民与高人口密度地区(城市地区)的居民存在价值观、行为和文化上的差异。乡村往往与固守传统的地方性价值观相联系,但是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调查和比较表明,虽然乡村社会行为相对单一,风俗、道德的习惯势力较大,乡村社会生活以大家庭为中心,家庭观念、血缘观念比城市重,但并不存在基于价值基础定义“乡村”所要求的居民态度的统一性和稳定性。

(2)基于行业职业视角:乡村地区以第一产业,特别是农业和林业为主,经济活动较为简单。因此,在日常用语中,人们习惯将“乡村”等同于“农村”。然而,乡村产业结构变化和劳动力转移的发展趋势显示,乡村工业迅速崛起,农业份额相对降低,农业劳动力占乡村劳动力的比重持续下降,不少乡村地区非农产业产值比重和劳动力就业比重已超过农业产值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大、中规模的农工商联合企业和小规模的兼业农业并行发展;林业逐步成为保护性产业和娱乐性产业。

此外,有学者指出,虽然乡村与农村具有很大的重合性,农村是乡村的主体,乡村地区的绝大部分是农村地区,但是,二者是有区别的。首先从二者范围看,乡村的范围要比农村的范围大,所谓乡村,是指由乡(镇)与村两种社区构成的社会生活范围;其次从刻画对象看,乡村是与城市相对照而言的,标志着社会活动方式的区域差别;农村是与工商业相对照而言的,标志着产业布局的区域差别。

(3)基于景观生态视角的学者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人口分布、景观、土地利用特征、相对隔离程度等生态环境与景观差异着手,将乡村界定为土地利用方式粗放,郊外空间开阔,聚居规模较小的地区。这一定义将乡村认为是一个特定的空间地域单元,既包括乡村居民点,又包括居民点所管辖的周围地区。该视角下的乡村定义与人们对乡村的现实理解比较接近。

总结:国内外对乡村概念的理解和划分标准不尽相同,一般认为乡村的人口密度低,聚居规模较小,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基础,社会结构相对较简单、类同,居民生活方式及景观上与城市有明显差别等。从世界范围看,乡村这个特定的经济区域分为五个历史发展阶段:原始型乡村、古代型乡村、近代型乡村、现代型乡村、未来型乡村。中国乡村正处于由近代型向现代型过渡的阶段。由于城市环境的恶化,以及城市中心区域的越来越拥挤,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开始选择到乡村去度假或安家。

本书作者认为,乡村的本质是乡村特质的产业、乡村特质的人口、乡村特质的事业、乡村特质的治理、乡村特质的文化。当下乡村,在空间上,与城市有一定的疏离,乡村指县城以下的广大地区。在形态上,有别于城市。城市的基本形态是街道、社区以及各类商业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钢筋混凝土的覆盖率超过一半甚至更多。而乡村的基本形态是农田、村庄和必要的道路、公共设施,给人的直观感受是自然。在产业上,它的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中心,其他行业或部门都直接间接地为农业服务或与农业生产有关。而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乡村也会被赋予新的含义。

未来型乡村,城市与乡村是一个有机体,只有二者可持续发展,才能相互支撑。相对于“城”而言,“乡”是一个区域,包括城市建成区之外的广大乡土地域。“村”是一种空间聚落类型,是县域之内的村镇集合,呈现出乡土地域不同规模和等级水平的多层次聚落空间,包含城关镇、中心镇、集镇、中心村(社区)、行政村及自然村,形成以乡村山水林田湖草为景观基础的村镇有机体及其居业协同体,在功能上分异出村镇社区、农业、工业等不同类型乡村发展区。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姬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