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知识

电子隐身技术的含义(隐身技术有电子隐身技术吗)

导语:隐身技术发展似乎有点后继乏力,电子战技术似有声名鹊起之势

在下图的EA—18G咆哮者机身上,有一架F22图案,这是这架EA—18G咆哮者在对抗中“击落”的F22;而在此之后,F22又先后败于阵风与台风。F22的连连失利预示着四代机并非不可战胜,依靠“隐身”一招鲜吃遍天更是不切实际。那么电子战机兴起会不会剥去“隐身”外衣呢?

隐身战机与最初的电子战机其原理殊途同归,其主要目的都是让对方的雷达发挥不了作,但采取的手段却大相径庭。隐身是缩短雷达发现距离,电子战是干脆干瞎雷达。早期的隐身战机F117是利用外型隐身,后来F22是外型+材料隐身。早期的电子战是利用散布大量宽窄不一的铂条,制造大量假目标,开辟“电磁通道”,现在电子战不仅如此,而且能直接电磁波频谱干扰、拦截和破坏敌方电子系统的能力,并且能挂载空空弹、反辐射弹进行硬杀伤。

然后隐身技术发展至今似乎有点“后继乏力”。首先外形隐身,目前最适合隐身的是飞翼布局,这种气动布局虽然具有大荷载与大航程,但是它极难控制,而且高速性能不佳,一旦发现,生存堪忧,所以有人就将飞翼体加上垂翼,但这又影响它的侧向隐身,于是就干脆将垂翼设计成可拆叠,但这又会在机背上留下一个坑,从而影响气动。

其次是材料技术,材料隐身一是透波二是吸波,这是这种材料不但要重量轻,而且要结构强度强,并且不能太“姣贵”,像B2、F22那样的隐身涂层,不但重量重,而且极难保养,需要专门的“特护房”,造成的结果是飞行一小时4万美元。其后的复合材料、灵巧蒙皮的发展让F35以后的四代机在隐身上有了大发展,但似乎赶不上反隐身技术的发展速度。

反隐身技术的发展让隐身战机的能力大打折扣,隐身战机并非不可发现,而是缩短雷达发现它的距离,从而先敌发现,先敌开火。但是隐身目标被雷达发现的机率是成指数递减的,也就是说,F22隐身战机RCS的水平现在是0·01,降低10倍就是0.001,而缩短被发现的短离可能是短短几公里,所以效果并不明显,但代价很高。

其次长波雷达的发展,尤其是分米波雷达+能量反隐身雷达的发展——它通过谐振放大隐身信息,并通过三代氮化镓大功耗晶体管相控阵雷达,持续对特定空域进行扫描计算,理论上可以对上千公里的目标完成探测,实际上目标一露出地平线就会被发现。再就是红外搜索瞄准系统,光电孔径系统的发展,据报道俄罗斯的红外系统曾有效的发现了F22,光电孔径系统据说能在150公里处发现隐身目标。

相对隐身技术的发展,电子战技术在近年似有声名鹊起之势,像EA—18G咆哮者战胜F22,中型机战胜重型机(阵风利用频谱干扰苏35),苏24干扰护卫舰,电子战机不但能干扰信号,而且是阻绝对方通信,压制对方雷达,并且能携带空空弹、反辐射弹对目标进行硬杀伤。据说美国的六代机将不再追求极致隐身,而是具有大航程+大荷载+适度隐身+强电子战功能。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彤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