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财经

莫言的卖白菜原文(莫言的卖白菜主要内容和感悟)

导语:读莫言先生的《卖白菜》,这些问题该如何解说?

对莫言先生的了解,也是从他得了诺奖以后。

首先,声明一下,本文不带立场,只是求解课文。敬请赐答。

下面,我们谈一下学生对《卖白菜》的困惑。

交待时间,及我的年龄,背景:穷

一,内容的合理性及完整性。

学生1问:为什么临近春节,母亲要卖掉这几棵白菜?翻遍全文,没有交待。

过年时,人们用钱的地方,就是置办年货。而过年吃饺子,是我们最重要的过年仪式之一。可母亲居然要卖掉留作饺子馅的、仅有的三棵白菜,原因却没有交待?学生表示不解。

学生2问:去卖“留作年货的”白菜,一定有更重要的事情等钱用,母亲怎么可能把算账之事,依仗一个十二岁、刚学乘法口诀的孩子?

我说,文中说“母亲偏头疼,算不了账”。

学生:那“我”走后,母亲怎么算得了账了呢?而且母亲已经卖了101棵了,现在仅因为偏头痛,一棵小白菜就算不清了?不理解。

卖掉准备过年的白菜,母亲也难过

我也觉得:两个成年人交易,分角必争的两个穷人 ,任由一个孩子算账作凭?这个……

学生3问:孩子竟然多算人家一角钱?那个年代,一角钱也是大钱,一棵小白菜能卖两角钱吗?

我也无法理解。我给学生讲,在那个年代,普通人做工,一个月才一二十元。一棵小白菜竟然多要人家一角钱,经常卖菜算账的妈妈怎么会没有发现呢?

作者如此难过,后文没有卖掉,不正合了心吗?

学生4问:母亲和老奶奶之间到底成交了几棵白菜?

若只成交那最小的一棵,它无法托起“我”多算人家一角钱的情节;若成交三棵,那母亲成交后就会离开,也就没了下文。

所以最后的成交与多算以及退回,让人糊涂。

浓笔小白菜的成长,补充交待对这棵白菜的感情

学生5问:即便是孩子多算了一角钱,母亲凭什么认定孩子是故意的?一个才学乘法的孩子,不可能算错吗?母亲这样做,是推卸责任,让孩子背锅的感觉。

事实证明,再有感情,也不能多卖一角

二、文章主题想表达什么?母爱?坚强?正直?

全文为了衬托母亲的正直和坚强,浓墨渲染了“我”的贪嗔和抱怨。但学生看到的是一个缺乏母爱表达、又不会用人的母亲。

哭,为打,还是为白菜?还是为“错事”?

天多冷啊,母亲才看到我手背上已经溃烂的冻疮?

我们看看作者对母亲的描写:

1、给孩子承诺,三棵白菜留着过年,可是她未征求孩子的同意,决定卖掉白菜。

2、孩子委屈而哭,母亲训斥要坚强。

3、上集市,非常寒冷的天,孩子的手已经冻成烂疮,母亲依然让孩子背菜。无视孩子背菜时,还要用冻得溃烂的小手扶着背篓。

细而沙哑;弯曲的、枯柴一样的手指

4、母亲自己不背菜,孩子手扶背篓,冻得手麻,菜篓掉落在地,母亲对着孩子头部就是一巴掌。

后文写,母亲没打也没再骂他,可能是因为看到他手上的冻疮已经溃烂了,难道之前没看到吗?

5、两个成年人的交易,母亲借口偏头疼,就把算账之事,推给一个刚学会乘法的孩子。万一出错了怎么办?出错的责任该谁担?如果孩子少算一角钱,妈妈会发现吗?会打“我”吗?

恶感;昧着良心(言重了);刺

一棵如此小的白菜,值不了几个钱。说经常卖菜的母亲因为偏头疼,就算不清账。可当顾客来找账时,又怎么算得清了呢?真是谜一样的母亲。

6、果真出了错,母亲拉来孩子背锅,责任一股脑地推在孩子身上;责问孩子时,怎么就没想到才刚学乘法的孩子,非常可能计算出错?

文末缺少了母亲的自责:两个大人的事,不该让孩子承担“做”与“过”。

吃了枪药,侧面表达了“我对老太太的怒怼”

所以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学生写读后感,如何下笔写“正直”与“坚强”?

三、学生没读懂母亲,却读到了孩子对生活的怨愤、怒怼老人,和对穷人的恶感。

没读懂母亲,原因在上面。而对贫穷生活的怨愤,表现在那一个又一个的词汇中。对穷人的恶感,表现在对老太太的怨恨上。

文中,孩子对老人,语言全是不敬。老人又做错了什么?

嘲讽穷老太太,又为何而忧伤?

她的表现只是很平常的一个买家。现在大家买白菜还是会和老太太一样,而且卖家经常主动把老帮揭得干干净净。

说白了,你卖菜,那不能吃的1枯菜帮,凭什么让别人拿钱买?所以不是买家挑剔,而是卖家不应该。

买家向来挑剔,也只是为了方便讲价,何况在那个年代,大家都很穷。这本该很容易理解,为何小作者“十分恼火”?更用极尽厌恶的语言与词汇,描绘了一个穷老人的极致丑态,并充满了鄙夷与嘲讽。这丑化的何止一人?

暴躁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如果此文主题是母亲的正直,孩子的行为,对此却起不到映射作用。

因为孩子不但多算人家一角,还“十分恼火”,“说话像吃了火药”,语言不敬老,又是“刺”,又是“冲”。

母亲的“正直”仅仅文末一句责备就能体现吗?不多算一角就是正直吗?不,那只是做人的基本。

而且文中母亲的坚强,也只用一个决定——“卖掉白菜”来撑起。

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这篇文章,迷住了学生,难住了老师。

能入选教材的课文,不是因为作者得过什么奖,也不只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它学些文字知识。文中思想对孩子三观的塑造,灵魂的滋养,真美善的认知,非常重要。

一句话:教做人、教爱国、教知识。

母亲直接认定孩子故意,是知子莫若母吗?

文章写得很好。

可是作为课文,想教学生什么呢?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欣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