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木香槟榔丸组成功效(木香槟榔丸趣味歌诀)

导语:木香槟榔丸方释,临床运用及名家经验

木香槟榔丸

木香槟榔青皮 陈皮 广荗烧 枳壳 黄连各一两(各30g) 黄柏大黄各三两(各90g)香附子炒 牵牛各四两(各120g)

上为细末,水泛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生姜汤送下(现代用法:为细末,水泛小丸,每服3~6g,食后生姜汤或温开水送下,日2次)。

【原方证治】

上方擅行气导滞,攻积泄热。《儒门事亲》卷十二谓治“一切冷食不消,宿食不散,亦类伤寒,战栗头痛,腰背强;一切沉积,或有水,不能食,使头目昏眩,不能清利;,一切虫兽所伤;又背疮肿毒,杖伤炊发,或透入里者;痔漏肿毒”。

【制方背景】

纠正时弊

秦汉之后,炼丹服石,温补之风颇为盛行。迨至金元,业医者又多受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影响,喜用辛温燥烈之品,往往不问虚实,滥投温补。病动辄言风冷,滥用温燥;治病多辨为气血亏虚,随之用补。病家亦喜温恶寒,喜补恶泻,已成为习气。以至温燥而死,补药增病误治者比比皆是。张氏目睹时弊,痛加斥责,指出“世传以热为补,以寒为泻,讹非日”。又云:“惟庸工误人最深,如鲧湮洪水,不知五行之道。....况予论吐汗下三法,谙练日久,至精至熟,有得无失,所以敢为来者言也。”

【制方要旨】

木香槟榔丸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的原则创制,是张从正“下者推陈致新”,“陈莝去而肠胃洁,癥瘕尽而荣卫昌。不补之中有真补存焉”等学术思想的代表方。木香槟榔丸为积滞内停,湿蕴生热之证而设。治宜行气导滞与攻积泄热兼施。

方中木香、槟榔行气导滞,同用为君,以消脘腹胀满,除里急后重。大黄、牵牛攻积导滞、泻热通便;青皮、香附行气化积,助君药理气导滞,共为臣药。陈皮理气和胃燥湿;黄连、黄柏苦寒清热燥湿;莪术破血中之气滞,诸药用为佐使。综观全方,以行气导滞为主,配以清热、攻下、燥湿、活血之品,可使积滞通,湿热去,诸证自愈。

木香槟榔丸所治之脘腹痞满胀痛,赤白痢疾,里急后重,或大便秘结等都属于内有积滞,其证属实者。因湿邪有黏滞重浊,很难急切治愈,特别是表现为湿热痢疾者,有时要以丸剂多日反复治疗,不可贪图速效。若证虚气弱者用之则不宜,否则可使正气受损,变化为呃逆、噤口痢等坏证,不可不慎。

【名家发挥】后世医家对本方运用颇多,亦有创新增减者。《医方集解》引用本方时加三棱,并用芒硝水为丸,使攻积导滞之力更为加强。《医学正传》载引本方时有当归一味,以增强和血之力。

《医方类聚》载引本方加沉香、当归、巴戟,言其“推陈致新,散瘀破结,活血通经,解一切酒毒。”治疗范围颇广。可治男子妇人呕吐酸水,痰涎不利,头目不清,转筋,小便浑浊,米谷不化,下痢脓血,大便闭涩,风壅积热,口舌生疮,涕唾稠黏,咳嗽咯血,尿血,膨胀满闷,手足瘦弱,四肢无力,面色姜黄;酒疸食黄,宿食不消,口舌烦渴,骨蒸肺痿,寒热往来,中暑疟疾,肠风痔瘘,发痛消渴,消风癥瘕,血块积恶,疮肿炘毒,背疽疗疮;四方人不服水土,伤寒热证;妇人赤白带下,崩漏下血。

【临床荟萃】

木香槟榔丸具有行气导滞,攻积泄热的功效,除用于胃肠积滞外,还可化裁变通,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等,具体如下:

(1)嗳气、呕吐:胃与肠相连,以下通为用,如肠腑有积滞,容易影响滞、攻积通腑,本方切合病机,用之嗳气、呕吐可止口。

(2)脘腹痞胀:肠道积滞,气机壅塞,日久化热,可致脘腹痞满。木香槟榔丸针对病机之本,可令大便通畅而效口。

(3)虫积腹痛;虫积肠腑,腑气不通,故使腹痛。本方行气导滞,其中牵牛子去积杀虫,标本兼顾,可使虫体排出,腹痛遂止。

(4)痢疾:痢疾可见赤白脓血、腹痛、里急后重。病位在肠,病机多为肠中有滞,即湿热、寒湿、疫毒、饮食等壅滞肠中,妨碍传导,凝滞气血,脂膜血络受损;本方有行气调血、泄热通腑之效。可令滞下畅通,赤白遂止。

(5)食积便秘、发热:宿食积于中焦,胃失和降,腑气不通,可致便秘,甚则发热。用此方加玄明粉、焦山楂、厚朴泻腑消食,可使大便畅通,热退痛止。

(6)结肠直肠狭窄:慢性菌痢,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后期由于溃疡、修复、组织增生,可导致结肠直肠狭窄。病机多为湿热虫毒久蕴,肠道气滞血瘀所致。本方集行气宽肠、清热燥湿、活血化瘀于一身,能使湿热积滞、宿垢瘀阻祛除,肠壁宽畅而大便得通,用治本病疗效较好。

(7)脑出血急性期:本病病机重点为痰浊瘀血交结,神明失司。但腑气不通,胃肠积热,可加重火升阳亢之势,且浊邪蒙蔽清窍,使神昏加重,中焦气机受阻则邪无出路,使病情错综复杂,因此属痰瘀腑实证者均可运用本方通腑泻浊以治之,一能直降上亢之火热;一可使邪气外出,三焦气机通畅;三可引血下行,化解脑脉瘀血。此亦为张从正“气血流通”论之体现。

(8)眼胞红肿:胞为肉轮,为脾所主,脾失运化,湿浊内生,郁久化热,上熏于胞,可致眼胞红肿。本方行胸腹气滞,清热燥湿,使腑气和,湿热祛,无以上熏,则眼病可愈。

本文内容由小故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