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财经

官渡之战袁绍为何战败(袁绍官渡之战后怎么样了)

导语:官渡之战,兵精粮足的大贵族袁绍为何会败于缺兵缺粮的曹操之手?

袁绍,字本初。出身汝南袁氏,“四世三公”的豪门子弟。世家子袁绍在讲究门第出身的年代可谓占尽优势,年轻时就是东汉末年著名的“西苑八校尉”之一。

但在“成者王侯败者贼”的传统语境下,含着金汤匙出生、资本雄厚的袁绍在经历了官渡之战的大败后,在史家以及当时人的眼里,自然而然地成为纨绔子弟的代名词。

事实上,袁绍作为一个传统贵族,其失败既有一定的必然性,但也有很大的偶然性。如果放弃“成王败寇”的传统规则,重新审视、评价袁绍,就会得出一个与传统定性截然不同的客观结论。

在传统认知中,袁绍不过是个长于富贵之家的膏粱子弟,仰仗自己“官四代” 的深厚背景,有关系有资金,网罗了一群乌合之众而已。他自己多谋寡断,行事迟缓,麾下的经理团队又不团结,这样的队伍人数再多也没有用,迟早要被别人灭掉的。

汉末朝廷失秩,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逐鹿中原。袁绍利用其先天优势占据冀州、幽州、青州和并州(今河北中南部、北京、山东东北部和山西大部),成为综合实力首屈一指的大军阀。而他的死对头曹操 ,当时还很弱小,仅占有兖州(今山东东南部、河南东部)一地。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中,曹操凭借其出众的军事才能和谋士们高超的智谋筹划,先用声东击西的计谋,取得白马大捷,旋即后发制人,奔袭乌巢,将袁绍囤积的粮草焚毁殆尽,使袁军主力不战自乱,随后以弱胜强,以寡胜众,消灭了袁绍的有生力量。官渡大战之后,袁绍一蹶不振,彻底覆灭只是时间问题了。

史载,官渡之战爆发前,曹操帐下首席谋臣郭嘉就已提出了所谓袁绍有“十败” ,曹操有“十胜”的论断。曹操帐下另一位有名的谋臣程昱也提出了曹操具备了四大天然优势——“度胜”、“谋胜”、“武胜”、“德胜”。这些都足以证明雄才大略的曹操一定会战胜“稀松平常”的袁绍。

可事实上,袁绍如果真的像郭嘉、程昱所说的那么怂,简直一无是处,那为何还有那么多慷慨悲歌的燕赵之士追随他、拥戴他?袁绍如果真的在整个官渡之战的过程中错漏百出,那为什么从战端初开到差不多战事结束,曹操都处于下风,都被他按着摩擦,被他打得几乎大败亏输,差点支撑不住了呢?

所以说,历史都是胜利者写的 。郭嘉、程昱等人的所谓战前分析,其实都可以视作曹操侥幸战胜袁绍后的舆论宣传或史家的牵强附会之作罢了。实际上,官渡之战前,袁、曹两大阵营实力相差悬殊,不论地盘还是兵力,曹操都不是个,他之所以敢于同兵多将广、粮饷充足的袁绍开战是因为袁军发起主动进攻,已经席卷而来,近在咫尺、兵临城下了,不打不行,只得被动应战,当时的曹操要是真的有那么从容淡定反倒令人生疑。

但最终还是曹操赢了,袁绍输了,而且输得很惨。综合史料,你会发现曹操能以弱胜强,击溃袁绍, 抛开军事方面的原因外,其实完全另有原因。那么,袁绍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总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四世三公”的豪门出身,使袁绍过于拘泥于贵族的行为方式

袁绍的贵族作风制约了他,使其无法随机应变。袁绍出身于汝南巨族,家族中出过好几位公侯级别的人物,是货真价实的贵族。

史载,当年董卓率西凉兵入洛京,架空献帝,独霸朝堂,杀戮士民,欺凌群臣,唯独对名声在外的袁绍高看一眼。他曾与袁绍商议废黜汉少帝改立陈留王(刘辩,即献帝)的事 。袁绍不同意,说刘汉天下,说臣子不能轻言废立君王,否则就是忤逆之臣。董卓本是粗鲁军头,一听就勃然大怒, 咆哮说:“竖子!天下事岂不决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不利乎”!

袁绍不恼不怒,平静地说:“天下健者,岂唯董公”?!

董卓破口大骂袁绍,体现了他毫无教养、崇尚暴力的流氓本质。袁绍呢?依旧风轻云淡,既不急也不气,一句“天下厉害的人又不止你老董一个”就把董卓驳得体无完肤。即便董卓骂自己“竖子”,自己仍恭称他为董公,虽然手握佩刀,但出门离去前仍不忘拱手施礼。从史料记载的这段资料来看,袁绍很有教养,很有贵族风度。

正是因为出身高贵,袁绍受过良好的教育,讲礼仪,讲规矩,有原则,有底线,不会干那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阴损之事。但在兵戈扰攘的乱世,这种高贵的品质和行为方式又限制了袁绍。反观曹操,一代雄杰,作为一个不择手段的政治投机客,曹操是一个绝对实用主义者,怎么有效怎么来,有着比老是端着的贵族更多、更复杂的诡谲手段。

2、袁绍对手下以及诸子管理过于松散,放权过于大手

袁绍最鼎盛时占据着冀、幽、青、并四州之地,辖区内土地广袤、人口众多,受战乱影响不大,经济较繁盛。这么大的地盘,袁绍面临着一个怎样管理的难题。为了管理好四州之地,他一改秦代制定的郡县制管理模式,让4个儿子分别管理4州,因为疏不间亲,可以更好地控制4州,同时也有利于发挥奖励机制、竞争机制,刺激4子在事业上比、学、赶、帮、超,将4州治理的海晏河清。

袁绍的设想是好的,但有些超前,这种管理模式有利有弊,最大的弊端是在整体上过于松散,不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而曹操虽然兵力较弱,人数也少,但政令统一,能令行禁止,反而更容易集中力量与强大却分散的敌人作战。

3、袁绍对荆州刘表、南阳张绣等反曹力量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袁绍讨伐曹操时,为了能更好地克敌制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反曹力量,分别派人去联合南阳张绣和荆州刘表, 目的是几面夹击曹操,这样几乎可以稳操胜券。袁绍本以为曹操势力会在几股力量的围攻下土崩瓦解,但事实上张绣、刘表等人几乎都在袖手旁观,根本没有起到任何牵制作用。原因不复杂,刘表和张绣对实力雄厚的袁绍心存忌惮,并不是真心希望袁绍获胜, 假如袁绍摧垮曹操 ,那么北方就会出现一个比曹操势力还要庞大的军事集团,自己就会成为下一个被灭的目标。所以,袁绍和曹操打得热火朝天时,刘表坐山观虎斗,按兵不动。史载:“表许之而不至,亦不佐太祖(指曹操),欲保江、汉间,观天下变”。

刘表虽然答应了助袁攻曹,但从未出兵北上,同时也不帮助曹操,他只想保住荆州,静观天下形势的变化。张绣则更干脆,率军投降了曹操。反曹势力一点不齐心,各怀鬼胎,打乱了袁绍的作战计划,更增加了战场上的变数。

贵族袁绍重契约,守然诺,对刘、张抱有幻想,但这些口头约定对刘表、张绣等拥兵自重的军阀来说不过是废纸一张,根本不值一提,更不要说遵守了。

4、许攸的投降是扭转战局的关键,更是压垮袁绍的最后一根稻草

纵观整个官渡战役,袁绍的10万大军一直所向披靡,势如破竹,而曹军则节节败退。特别是曹军被袁军团团包围在官渡时,败局似乎已经注定,但曹操最后竟然奇迹般地咸鱼翻身,主要就是袁绍帐下重要谋士许攸前来投降。许攸带来了袁军布防情况、囤积粮草的准确位置等绝密军事情报, 曹操大喜过望,力排众议,根据许攸提供的情报,派出一支精骑, 奔袭数百里,直捣乌巢,大败淳于琼,焚烧了袁绍囤积的军粮,使袁军不战自乱。因此,许攸的降曹之举事关整个战事的成败。

那么,在袁绍那儿干得好好的 许攸为何会降曹呢?《三国志》说:“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 。许攸贪财,且贪得无厌,袁绍无法满足他,所以他投降了曹操。或许曹操知道许攸贪财好货,于是用重金收买了他。曹操和许攸是儿时的玩伴,对他的性格特点自然很清楚,于是在屡战屡败、兵陷绝境的情况下,凭借过去发小的关系,用大量金银财宝把许攸收买了过来。这绝不会是袁绍对许攸不好,逼其出逃。

5 、过于在意面子,赢得起输不起的脆弱心理素质加速了袁绍集团的彻底崩溃

袁绍身为贵族,很看重尊严,过于好面子。明明是一场以大搏小、以强对弱非对称性战争,最后却被兵微将寡的曹操击败。正是因为过于看重颜面,袁绍在兵败官渡后不久就抑郁成疾,一病而亡了。袁绍死后,几个儿子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又手足相残,争权夺利,所以没多长时间就被曹操一一剿灭了。

如果袁绍能想开些,心胸再豁达些,历史或许还有被他改写的可能。

因为官渡虽败,损失了数万人马,但其实力尚存,还没到伤筋动骨的地步。检索史料, 可以清晰地看出,冀州、青州大部虽被曹操夺占,但幽州、并州几乎完好无损。袁绍大可以依靠这两个州盘踞北方,与曹操相持,养精蓄锐,招兵买马,择机东山再起。但袁绍却再也无力振作起来,带着他最为看重的贵族尊严和贵族虚荣遗憾地告别了人世。在这点上,他远不如曹操,赤壁之战被周瑜烧得几乎全军覆没,狼狈万端之际仍然能摸着烧焦的胡须呵呵一笑, 大有“心若在,梦就在,大不了从头再来” 的冲天豪气。曹操输了多少次仍率仆屡起,袁绍只输了一次就死去了。有时候,贵族还真的比不了枭雄。

【插图源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快创作整理编辑!